“墙”内外的世界
——《海洋之珍》的文化空间解读

2019-12-28 15:17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希特非裔赋权

石 吉 文

(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44)

《海洋之珍》是当代非裔美国剧作家奥古斯特,威尔逊“匹兹堡系列”的开篇之作,评论界称其为“因融合了丰富的文化象征、历史典故及角色多样性,可称为最具‘威尔逊特色’的剧目。”[9]728剧中,威尔逊以墙为隔,构建了两种空间:墙内外的真实世界与“墙”内外的理想世界。两种空间的背后都承载着非裔美国人对于非洲祖先传统文化的依赖、敬仰与崇拜。

《海洋之珍》主要讲述黑人公民希特森·巴洛(Citizen Barlow)在面对精神困境时“三顾茅庐”,寻求伊斯特姨妈帮助并最终得到救赎的故事。“对于威尔逊而言,让主人公融入到非裔美国人历史以及为寻求自由奋斗的书写是极为重要的。”[10]715在本部作品中,威尔逊也通过对文化空间的建构侧面还原了当时大西洋奴隶贸易的历史场景,还原那段非裔美国人的屈辱历史,达到了对这些“在种族歧视的社会空间和疏离的心理空间中受到空间挤压的人们文化治愈的效果。”[12]3

文化空间通常是指具有某种特定文化的特定人群建构出来的,具有“共用价值信念的空间。”[1]40不同群体适用于不同的文化空间。文化空间更像是一种舒适圈,生活在圈内的人设法保护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得到空间内文化的精神滋养。在《海洋之珍》中,“墙”起到了划分非裔美国人文化圈边界的作用,威尔逊通过剧中角色找寻自我舒适的文化场所、积极回归祖先文化以及在文化空间内自我赋权的方式,为读者呈现:在白人主导的主流社会中,非裔美国人不一定要以武力、暴力去反抗,更不能默默等待白人“宰割”;反之,获得内心安定、自我价值满足的最好方式就是回归到非洲传统文化,并将本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一、墙内外的真实世界:文化空间的营造

乔尔·柏奈马勋(Joel Bonnemaison)认为,“文化的差异只有放置在地理的背景中才能够阐释出深刻充分的理解。”[1]12可见,文化需要依托地理空间存在。“符号与地理象征的结合,形成了一种文化(及政治)的领地,在特定水平上聚集就形成了文化空间。”[1]45《海洋之珍》中,威尔逊通过“墙”这一明显的空间阻隔符号,为我们构建出墙内外世界里两个截然不同的真实地理空间,隐喻了文化空间构建的过程。剧中,人物艾里贯穿始终的任务就是在姨妈家的外面构筑起一道墙。墙体主要起围护、分隔空间的作用。艾里一共提到了五次墙的修筑,分别是在与“白人化了”的哥哥隔绝时、磨房的工人罢工时以及让希特森等人帮忙构筑的时候,意在通过真实的墙与外面烽火连天的世界隔绝。

墙内真实的地理空间是伊斯特姨妈的家,地址是怀利街1839号。柏奈马勋认为,“尽管个人的居住空间可以划分为工作、休闲或是家庭场所,但他们所处的文化空间则是相对狭窄的,如咖啡馆、足球场或家等等。这种文化空间是庇护所,是一个小型的非移动社会,同时也不允许任何外界对它进行侵袭。”[1]50伊斯特姨妈的家就充当了这样一种文化空间的功能。“1839”这个数字隐喻了“地下铁道”的时间,即美国内战前民权活动家们为帮助南方种植园中的非裔奴隶逃往北方自由州和加拿大而设的秘密路线网络和避难所。1839年暗指了地下铁路,也提醒了人们反思奴隶制及废除奴隶制的那段历史。同时,“1839”也象征了伊斯特姨妈的家也是扶贫救济的秘密“地下铁道”,所有寻求庇护的非裔美国人可以在这里满足温饱的需要,精神的慰藉。希特森就在这个家中完成了精神上的救赎。因为偷了一桶钉子,希特森认为自己是间接杀害无辜者的凶手,于是整日跪在姨妈家的外面寻求“祖先”的帮助。“祖先崇拜是黑人原始宗教的典型模式,也是非洲部落精神支柱甚至是生命价值的来源。在危难时刻,大部分的非洲黑人会向自己的祖先求助,以期得到帮助和回应。”[11]255年过280岁的祖先伊斯特姨妈就是墙内世界的祖先,她不仅能够让内心迷失的人们归于平静,还能够足不出户能知墙外事、口述前一日梦境并能在现实中还原实现。基于此,人们虔诚地等候伊斯特姨妈的指引。索利曾坦言“每一次来见您内心就会特别的舒坦,浮躁就归为平静。”[8]17希特森也曾说“许多人都说你能拯救灵魂。”[8]20其次,姨妈家内的厨房也承载了物理空间之外的文化寓意。剧目以厨房为背景开场,只有一幕未在厨房内发生。厨房通常是非裔美国人自奴隶时期起唯一能够完全掌控的空间,记录了非裔美国人生活的诸多点滴,同时也是传承非洲祖先文化和个人身份找寻的主要战场。厨房内烹制的食物不能仅视作非裔美国人的生存必需,它还是非洲食物文化的一种精神滋养。食物反映了戏剧人物在不同生存境遇的隐喻。而对于非裔美国人来说,饥寒交迫是民族历史的一个重要缩影。面临种族压迫的生存环境,黑人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勉强果腹,因此“食物”在非裔美国传统文化中也具有特殊含义。剧本第一幕第一场伊斯特姨妈刚出场就想要猪蹄;第一幕第二场,伊斯特姨妈寻问希特森是否需要一块黑玛丽做的饼干稍微平复一下情绪;第一幕第三场,管家黑玛丽给拜访者索利一碗青豆。在姨妈家中,黑玛丽承担起食物供给、喂养者的身份,每一位到访来寻的“待拯救者”都可以获得她们的食物。可见,食物也能够让人们轻松道出自己的烦恼,并能够时刻提醒处在墙内的非裔美国人应时刻感恩祖先给予的民俗文化。

由于空间是主体生活、居住的场所,因此对空间进行解码的基本方法是研究主体及其在空间内部的各种行为。“空间被认为是由社会‘主体’发出的‘生活经验’构成,并受到某些决定因素支配,这些因素有可能归结到一个采取积极行动的人身上。”[4]190《海洋之珍》中女族长式的祖先伊斯特姨妈,就是本剧文化空间的营造者。据伊斯特姨妈自述,“我告诉自己,伊斯特家族应该将它传递下去,我有着超强的记忆力,直到把记忆传递给下一代我才能结束生命。”[8]43由此可见,伊斯特姨妈是非裔美国传统文化的代言人,代表了精神和文化变革的生命力,对墙内世界文化空间的构建起到主导作用。姨妈曾说,“你应该回归过去,从过去中寻找你自己到底是谁。只有上帝能帮助人,但只有自己才可以救自己……”这表明非裔美国人需要回归传统的非裔美国文化内核,从过去的祖先文化中找到自己的身份定位,同时应在自我迷失中保持坚定不被墙外的重负压垮,时刻保有“自救”精神,这也是墙内外真实世界下文化空间构建的核心。

二、“墙”内外的理想世界: 祖先文化的回归

在墙内的姨妈家中,“再构建”一个全新的理想世界是极为必要的,因为在家园外盖起的真实墙不足以解决非裔美国人真实面临的身份困境。墙外的匹兹堡城也掀起了磨房黑人闹事的情景,他们对法律失去了信心,想用揭竿而起的方式谋求“真正的自由,回到奴隶制”。[8]49剧中主人公虽处在真实墙内,得到了家空间的身体庇护,但他们仍旧无奈道出“身处何处都是战争,我们都站在战场上。”[8]58由此,即使艾里建筑好了真实的墙,也不能让墙内的人们免受生存、身份带来的焦虑感。于是,伊斯特姨妈又建立了另一面“墙”,即用祖先文化构筑起的理想世界——骨头之城,让身份迷失的人们投入到祖先文化的怀抱。

“文化空间,以地理空间为基础,以人所在的环境为依托。每一个政治、文化的系统都要以动态的文化空间发展为主导进行或开放或封闭式发展。”[1]45骨头之城是姨妈与众人共同构建的动态文化空间。它是一种非实体存在,却能够通过仪式化的手段完成对非裔美国人精神的救赎。救赎者与被救赎者对于这座魔幻理想之城的无尽想象正是不断完善其开放式的发展,希特森的成功救赎是它发挥作用的凝结展现。

首先,威尔逊通过灯光、人物面具的方式重现了奴隶制的场景,让整部剧更具有“戏中戏”的仪式感,创造了一个既回忆历史又充满神话意义的文化空间。艾里和索利戴着面具摇着“船”,希特森感受到了身体晃动到船的底部,他看到了“人们拴在船上”[8]50,即“还原了大西洋黑奴贸易的场景”。[2]6伊斯特姨妈曾描述它“全由纯白色骨头组成,城中的一切都是骨头拼铸成的。我亲眼所见它,我也去过那里,因为我的母亲也是骨头城的一员。它是整个世界的中心,总有一天它会真相大白和世人相见。他们创造了一个王国,他们是没能渡到对岸的人……”[8]52姨妈口中“未能渡到对岸的人”象征着被装在狭小集装箱中的祖先们,多半没有在大西洋贸易中存活下来的悲惨境遇。希特森从祖先身上看到了自己:他们也正在经历同样的混乱和绝望。因此,骨头之城还提醒着非裔美国人铭记大西洋黑奴贸易的历史。

此外,威尔逊还运用黑人音乐特有的“呼唤应答”模式完成理想文化空间的构建,让“墙”内的人们切身体会到祖先文化的滋养。威尔逊认为“音乐是超越逻辑的现实源泉,这使得他所有的戏剧都把音乐和人类历史联系在一起。”[5]100“呼唤应答模式是指不同人的声音或不同小组间交替演唱的音乐短剧和长句。”[11]152

伊斯特姨妈(歌唱):啊,今天是什么日子。

艾力,索利及黑玛丽(歌唱):要去往骨头之城;

伊斯特姨妈(歌唱):我们要去那个城市,

艾力,索利及黑玛丽(歌唱):正去往骨头之城。

希特森(歌唱):梯子下面很黑;

索利(歌唱):我在墓地有一个家;

艾利和黑玛丽(歌唱):记住我!

索利(歌唱):快下到墓地来;

艾利和黑玛丽(歌唱):记住我!

这是众人在送希特森去往骨头之城的路上唱的一段“呼唤——应答”之歌,模仿祖先灵魂的呼唤更易将活的记忆传达给下一代。而这种“轮唱原理”也表明了这种黑人音乐的即兴互动特征接纳了听众的参与,努力将听众融入到了创造文化集体身份中,让听众也走进歌声创造的空间内和希特森一道完成心灵洗涤。因此,骨头之城还是所有非裔美国人可以时刻到访、获得精神自由的空间。

威尔逊在回答理查德·贝克的采访时曾说,“如果明天的我就要结束生命,我会很庆幸自己作为一名艺术从业者完成了骨头之城这一理想场景的塑造。去过那个场景的读者能够感受到非洲祖先们的灵魂复活,他们中途被抛入海中,尸骨至今仍躺在大西洋海底。”[6]168通过骨头之城理想世界的呈现,威尔逊将希特森的灵魂重新与非洲祖先遗产结合,支撑他获得重生。希特森能够在理想之城得救取决于两种要素:他在祖先经历面前道出了自我创伤的事实;更重要的是,他在非洲传统祖先文化面前找到了新的生存方式。这表明,理想世界的“墙”是以骨头之城为核心构筑起的精神墙,只有敬仰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非裔美国人才能穿过那堵“墙”,到达精神自由的彼岸。

三、墙内外的双城:文化空间内的自我赋权

“自我”的概念只有进入到一定时空内作为交往的自我,才具有实践意义。“赋权”的概念可分为个体自我需求层面及在环境变革中创造力发挥的层面。福柯认为,权力应用于空间之内,因此剧中主人公在“自我赋权”的过程中会受到交往空间的影响,即空间与空间之间的边界关联会对主人公赋权空间产生影响。基于此,空间的边界一定意义上是对权力边界的划分,墙内外的“双城”边界正是主人公自我赋权的边界。

黑玛丽是伊斯特姨妈的学徒,她勤奋学习、尽心侍奉。然而,她与姨妈的短暂争吵正是她想要在文化空间内寻找精神释放和行为独立的自我赋权表现。一向性情温顺的黑玛丽反抗道,“现在我不认为你的方式是永恒正确的,我想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如果我要生活在这我必须有一套自己的方式。”[8]74这里,黑玛丽与姨妈的争执不能看做是黑玛丽忘恩负义,而是反映了黑玛丽已做好了继任的准备,成为祖先文化与历史的传承者。她不愿意完全复制伊斯特姨妈的行为方式也印证了非洲祖先文化给予个体的不是单一性,而是有更多可能的多元性特点。

索利是黑人社区的灾难拯救者,他给与自己的任务是通过地下铁道拯救更多的身体受困者。他拯救了62名奴隶,并决定继续扛起解放黑人的重任。“从那时起我就不再害怕流血了。我告诉自己在他们手里失去生命是早晚的事。”[8]74剧中,他与凯撒都将自己赋能成为墙内外黑白世界的“英雄”。不同的是,凯撒誓死维护的法律是为自己的利益辩护;而索利放火烧毁磨房这种看似违法的举动实则却是代表了非裔美国人社区的利益,是对墙外势力的坚决反抗。因此,索利被凯撒枪毙只代表白人世界用不平等的方式结束了一个黑人个体的生命,而“索利们”的自我赋权精神会延续给千万个非裔美国人,迟早会成为一团浇不灭的烈火。

最后,处于文化空间内的众人都赋予了自己团结的力量,即非裔美国人文化社区的凝聚力量。索利、黑玛丽及艾里都参与了帮助希特森的救赎仪式,成功配合伊斯特姨妈完成“墙”的塑造。亨利·埃兰指出,“仪式的协同参与表明了威尔逊对未来非裔美国人社区建设的希冀,是对非裔美国人的一种呼吁,期待他们在个人独立、自立的基础上发挥团结的力量,致力于为真理而奋斗。”[3]75威尔逊通过刻画这样一种集体赋能的方式告诉读者:非裔美国人自我赋权的行为需要依靠文化空间内部,即社区内部成员间的团结协作才能顺利完成。

然而,相较于非洲祖先文化滋养的墙内文化空间,墙外的白人世界也有散落的非裔美国人遗珠,他们有的渴望回到墙内空间完成自我重新赋权,有的则背弃了本该回归的文化空间,成为墙外白人文化世界的同化者和牺牲品。

凯撒是脱离祖先文化传统精神的反面典型,也代表了一批主动脱离墙内文化空间,试图在墙外白人世界内完成自我赋权的非裔美国人。凯撒是白人世界的黑人警官,将自己视作白人法律的坚决维护者。为了维护“正义”,他不惜与自己的姐姐和家族决裂,并将一个饥饿难耐偷面包果腹的黑人杀死,将磨房放火的索利杀死。手中沾满同胞鲜血的他却将索利的手杖视作威胁社会的武器,将自己背弃非洲祖先、背弃黑人同胞的举动视作获得自由的象征。

凯撒在墙外社会的自我赋权威胁到了墙内人的生存和精神延续。因此,这种企图用背离祖先传统内核的方式完成自我赋权的错误尝试注定不会成功。

索利的姐姐是剧中未出场的墙外人物,她写信给哥哥,渴望由墙外冲入墙内,得到身体和心灵的双重解救。遗憾的是,索利最终因在磨房放火被凯撒判罪处死,将解救姐姐的任务交给了希特森。索利姐姐是成千上万的待解救代表,是身处墙外的墙内人,他们渴望走进墙内的文化空间,得到非洲祖先文化的庇护和滋养。读者并不知道索利姐姐是否得救,但结尾希特森拿起索利手杖的空间实践证明希特森接上了索利保护非裔美国社区的接力棒,完成了祖先精神的延续,这也意味着墙内空间的非裔美国人都会自觉地完成自我赋权,祖先文化的精神能够滋养着他们渡过层层心理难关。

四、结语

《海洋之珍》中,威尔逊通过主人公在墙内外空间实施的一系列空间实践,重新定义了以地理空间为依托的文化空间概念。通过墙内外真实空间的对比,威尔逊为读者营造了以非洲祖先文化为精神内核的文化空间;进而通过理想文化空间的再构建,威尔逊肯定了回归祖先文化的重要意义;最后,在墙内外双城空间构建的基础之上,主人公完成了文化空间内的自我赋权。剧作家通过这种文化空间双重构建的手法,表明在白人主宰的世界之外还有一片用祖先文化构筑起围墙的神圣土地,在这片土地上的非裔美国人精神世界并不惨淡。相反,他们有自己的精神内核,即用非洲祖先文化构筑起的墙内世界。与此同时,《海洋之珍》的文化建构策略也为当代非裔美国人的生存实践提供借鉴:要想抵御墙外具有官方话语权的白人世界,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墙内构筑起用非洲传统祖先文化滋养的理想家园,实现精神自救。

猜你喜欢
希特非裔赋权
基于赋权增能的德育评价生态系统的构建
基于赋权增能理论的健康教育对社区中老年人艾滋病KAP的影响
家庭赋权护理干预方案在肺癌放疗患者中的应用
试论新媒体赋权
论美国非裔诗人C.S.吉斯科姆的“拖延”诗学及其族裔诉求
印邦长拍女记者脸惹众怒
两瓶酒毁掉一位部长
印度影片《印度超人前传》人性美丑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