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艺术课程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探微

2019-12-28 03:09:46
文化学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立德美育道德

刘 伟

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道德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艺术类课程在道德教育方面有其独特优势,通过艺术课程开展道德教育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立德树人的重要契合点。

一、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

(一)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基石

2016年11月11日,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指出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民族间相互区分的重要标志。传承和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民族复兴的巨大动力,也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不曾中断的文明,我们因此倍感自信和自豪。传统文化里有精华有糟粕,需要传承发展的是精华部分,即优秀传统文化。何为优秀传统文化?有学者建议从五个方面考量 :适应时代需求,推动社会发展;经受实践检验;有助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助力民族复兴;提供精神支撑;有益世界文明。这五条标准“只要符合若干条甚至一条,即属于有价值的优秀文化基因,诸美皆备固然最好,蕴含一美也很珍贵”[1]。参考上述标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就可以甄别出优秀传统文化并加以传承发展,使其成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基石。

(二)道德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有云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说的是人生在世的最高目标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再次才是著书立说。足见传统社会对伦理道德的高度关注和孜孜以求。

数千年来,伦理道德在维护国家统一和保障社会正常运转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须臾不能离开优秀道德文化的支撑。“在中国文化中,传统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居于重要地位,它是传统文化的核心。”[2]传统道德文化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伏尔泰就认为孔子的‘以德教人’的修身治国之道比之于求助于神的启示要高明千百倍,霍尔巴赫则干脆断言,中国古代以道德为基础的‘德治’传统应该为欧洲提供范本。”[3]

传统文化形形色色、良莠杂陈,传统道德文化亦如此。从大的方面看,有利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传统道德文化应归入“良”这一类,要大力弘扬,如仁义礼智信、自强不息、克己奉公等。那么,哪一类为“莠”?总的来说,不利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不利于人民群众和谐相处的就是“莠”。比如,女子无才便是德、夫为妻纲、夫死从子等等,要坚决摒弃。事实上,还有一类道德文化,不宜简单地以“良”或“莠”区分,比如“父母在不远游”,里面既包含了可贵的孝道,也限制了个人发展,进而影响社会进步。可见,“不远游”的“不”字过于绝对,使一个人的眼里只有“家”而没有“国”。况且,在当今技术条件下,通过语音或视频等方式交流,也能很好地表达孝心;所以,“父母在不远游”宜改为“父母在多交流”或者“父母在常陪伴”等。不过,这牵涉传统道德文化的创新。

二、基于艺术课程传承发展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和立德树人的契合点

(一)文化自信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应对外部挑战的现实需要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十九大报告强调 :“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增添的是“文化自信”。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砥砺前行,是文化将56个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更需要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日益发展繁荣,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为世界提供了诸多发展机遇,但同时不可避免地会触动某些国家利益。于是,有的国家将中国的发展视为挑战和威胁,竭力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进行围堵;竭力降低我们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因此,增强文化自信也是面对严峻形势、应对外部挑战的现实需要。

(二)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教学要积极承载育人功能

《礼记·大学》有云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唐代韩愈说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重视道德教育是我国教育教学活动的优良传统,古代先贤把立德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14年4月,教育部提出“整体规划育人各个环节的改革,整合利用各种资源,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4]。“三全育人”切实改进了以班主任辅导员队伍和思政课教师为主的局面。2017年12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首要的即是课程育人,还指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5]。可见,新形势下的课程教学要更为主动地承载思想教育的任务。

(三)基于艺术课程传承发展传统美德是增强文化自信和立德树人的契合点

2018年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八位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 :“加强美育工作,很有必要。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6]从实施的场所来看,美育分为学校美育、社会家庭美育两大类别。其中,学校美育又分为课程美育和课外美育两大类,课程美育还可分为艺术类课程美育和非艺术类课程美育两类。

基于艺术课程传承发展传统美德是增强文化自信和立德树人的重要契合点。第一,艺术课程在育人方面有其独特优势,即形式上的潜移默化、效果上的刻骨铭心。艺术教育“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自觉自愿地受到感染与教育,在获得感官愉悦的同时,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7]。第二,同非艺术类课程相比,艺术课程富含传统美德教育资源。比如,可以在美术课上赏析雕塑作品《人民英雄纪念碑》,上面的浮雕分别以“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胜利渡长江”为主题,都是传承发展中华美德的好教材。再如,通过演唱《血里火里又还魂》《孟姜女》《爱我中华》等歌曲,也能润物无声地开展道德教育。第三,艺术课程独特的授课形式和紧密的师生关系更利于实施课程德育。油画、声乐、钢琴等艺术类课程多以个别授课的形式存在,学生随自己的主课老师学习往往一跟就是四年,类似传统的“师徒传承”,学生因此更尊敬甚至崇拜自己的主课老师,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亲其师而信其道”,基于艺术课程开展道德教育优势显著。

三、从当代大学生特点出发,更好地基于艺术课程传承发展优秀道德文化

(一)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以“95后”为主,随着2018级新生入学,“00后”大学生也逐渐增多。他们身体素质和文化底蕴普遍较好、物质条件较优越,因此,思维活跃、自信开放、竞争和自主意识强、辨别是非和网络计算机能力较强、相对较为理性是他们的显著特点。同时,他们也存在吃苦耐劳精神有待强化、盲目攀比心态较常见、抵抗诱惑能力不足等问题。近年出现的“非法校园贷”事件就集中体现了这批青少年的性格特征——因为盲目攀比和熟悉互联网信息技术,加之抵抗诱惑能力不足,所以一步步陷入了“非法校园贷”设下的陷阱。

(二)接受理论及其核心要义

1967年,德国美学家尧斯(Hans Robert Jauss,1921—1997)在康斯坦茨大学做了一场题为“研究文学史的意图是什么、为什么?”的著名演说,尧斯指出,在作者、作品、受众三者的关系上,“受众”并不是被动的存在,而是和作者、作品一起,共同构成一个能动的系统。1970年,他的演讲稿定名为《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接受理论正式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1983年,张黎等学者最早将接受理论介绍到中国,随即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国内接受理论的研究已非常兴盛,不论是外国原著的译介、理论的探讨,还是实践的总结,都成果丰硕。“在接受美学研究的发展进程中,这一学科日渐开放,很多交叉学科和相关领域都成为了接受美学研究的促进因素。”[8]当前,从接受理论的视角对艺术学、教育学等学科进行研究已非常普遍。作为面世不算太久的文艺理论,接受理论扩大了研究的视野,将关注点从作者和作品扩大到受众,并充分考虑了受众的个体差异。

(三)基于艺术课程传承发展优秀道德文化的实施策略

1.潜移默化,德润人心

基于艺术课程传承发展优秀道德文化,常常是在毫无强制、不知不觉的状态下完成的。就爱国主义教育来说,一般的思政课程往往是摆事实、讲道理、分析案例,目的性较为明显,学生或许会因此产生抵触心理。艺术课程恰恰相反,它通过欣赏一幅画、演唱一首歌、跳一支舞等形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师生的关注点看似不在爱国主义思想上,而在艺术作品上,但已经通过相关分析、创作、表演将爱国主义思想融入学生的心中,这是艺术课程的独特优势。因此,通过艺术课程传承发展优秀道德文化要避免过于显性的表达,真正做到潜移默化、德润人心。

2.拥抱信息化,紧跟智能化

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好的网络计算机应用能力——图片编辑、表格制作、格式转换等都不是难题。反观部分教师,在这方面已经落后于学生、落后于时代。更值得担忧的是,有的教师对此仍无警觉。例如,个别教师甚至从未做过课件,或者对“有讲”“泛雅”等网络教学平台闻所未闻。实际上,现代化教学平台已为我们准备了海量的教学资源,非常便于备课和学习。同时,有的平台已经相当智能化,点名考勤、课程质量分析、课后答疑等已变得非常高效和便捷;因此,我们要以追赶的心态积极拥抱信息化、实现智能化。

3.立学立德,师者垂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不仅是个体的外部特征,包括其人生观、价值观等都可能来自于模仿。大学生会模仿谁?陪伴他们数年的专业教师无疑最有可能。尤其对于艺术教育而言,艺术教育特殊的“师徒传承”模式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教师的一言一行、学识人品都可能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基于艺术课程传承发展优秀道德文化,首先要求为师者修德如玉、言行若一。反过来,面对自主意识和思辨精神较强的当代大学生,如果教师言行不一、师德低下,实际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4.充分信任,葆有耐心

在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上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当代大学生见多识广,思维活跃,自主意识强,也更为理性,因此,基于艺术课程传承发展传统优秀道德文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既要充分信任学生,又要有足够的耐心。要从学生的特点出发,思考更具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应用更具实效性的教学手段,向学生推送更多的教育资源,引导他们通过艺术课程学习明是非、辨美丑,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最终造就有助于民族伟大复兴的专门人才。

四、结语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延续民族血脉、维护国家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精忠报国、扶危济困等传统道德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核心,艺术课程在传承发展优秀道德文化上具有显著而独特的优势。时不我待、只争朝夕,艺术教育工作者应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在传承发展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勤勉不懈、多出成绩。

猜你喜欢
立德美育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18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学刊(2018年3期)2018-05-16 11:22:11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风采童装(2017年12期)2017-04-27 02:21:42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