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模式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第六届中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为例

2019-12-28 03:07:19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高分子大赛人才

陈 宇

(滨州学院 化工与安全学院,山东 滨州 256600)

引言

2014年9月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关注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德·菲尔普斯提到,中国经济新引擎将带来“非物质性好处”。他说:“如果大多数中国人,因为从事挑战性工作和创新事业获得成就感,而不是通过消费得到满足的话,结果一定会非常美好。”创新创业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由制造大国转型升级为智造强国的引擎,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才是造就创新创业辉煌成绩的源动力。本文以2018年第六届中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PMC大赛)为例,探索产学研模式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第一,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国家进步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上升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高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目前已被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充分激发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力的重大改革措施,是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重要途径,要坚决消除各种束缚和桎梏,让创新创业成为时代潮流,汇聚起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新动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归根结底是为了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满足市场的需求。培养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创业人才,才能更好地服务国家根本发展战略。

第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学校转型的必经之路。

现在,很多本科院校都在转型升级为应用型综合型大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科学思维能力[1]。滨州学院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主动适应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着力打造民用航空、生态环境、化学化工等7大应用型专业群,应用型专业占比达到70%,初步形成了以工科为主,以航空为主要特色,理、工、文、教、经、管、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相互支撑的学科专业结构布局,理工类本科专业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高于30%,文科类高于20%,均超过国家规定5个百分点。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产学研合作,培养高素质、具有长远眼光的创新创业人才,在山东省率先实施二级学院理事会建设工程,成立学校理事会和13个二级学院理事会,二级学院办学活力不断释放;校企合作单位达到300余家,合作专业达到13个,6个专业(方向)实现“订单式”培养;获批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二级学院被评为“山东省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先进单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逐步健全,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积极影响。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是促进个人发展、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1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一旦自己的能力或者产品质量达不到要求,得不到市场认可,就很有可能面临淘汰出局。尤其在现在这样的社会环境,无论什么行业都竞争力巨大。创新创业能力综合多种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包括思维力、执行力、自信自立的个性、独有的人文精神和不怕挫折的精神等等。一个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人,在组织或单位更容易被发现和重视,能够获得更多的发挥作用和展示才华的机会,从而拥有良好的职业发展基础[2]。另一方面,机会往往是为那些有准备、综合素质高的人准备的。核心竞争力强的人,往往可以脱颖而出,容易把握住机会,乃至创造发展机会。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能够显著提升其核心竞争力,使其在以后的职业发展中具备更坚实的基础。中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平台,前五届比赛共吸引国内500余所院校及海外10所院校参与,提交成果1500余项,而仅有其中数十项获奖项目实现落地转化。比赛的关键是创新创业能力,唯此才能在众多挑战者当中脱颖而出,才更有可能获得专家乃至投资者的亲睐。

二、对产学研模式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产学研结合,即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先进系统,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综合优势。通过校企共同努力,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创新创业人才育人模式。根据第六届中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决赛答辩环节评审专家所关注的技术、资本与市场问题,本研究相应地提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细分模式。

第一,技术层面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第六届中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是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化工教育协会、青岛市科技局等组织与企业联合打造的高分子材料领域国际性赛事。目的是开展高分子领域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提升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内外联动、双向互动的开放格局。大赛致力于强化高分子材料及其相关专业领域应用技术型人才培育,促进高分子材料及其相关产业教育领域“产、学、研”结合成果的转化,并充分展示大学生创新和创业实践能力。现在高校聘任的全职教师,大部分虽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然而缺乏实践经验,对市场前沿的需求可能了解并不充分[3]。由此培育的学生动手能力不足,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不强。因此,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从技术层面上首先需要双导师的指导,即科学导师与创业导师[4]。并且,现在知识更新速度日趋加快,学科与学科之间界限不断突破,渗透和融合,大量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不断涌现。老师虽然可以通过加强自身学习,在所从事的领域有所钻研,然而并不能完全掌握其前沿方向,把握发展趋势。需要教师经常与相关行业的大专家交流沟通,才能找到与自身发展方向更契合的机会。

本次PMC大赛决赛阶段是由原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副院长、中国橡胶工业协会橡胶助剂委员会名誉理事长许春华担任评审主任,评审委员会由来自行业、企业、高校和投资机构等各方面的专业权威代表组成。第六届PMC大赛首次走出国门办赛,在俄罗斯设立了海外赛区。吸引了40多所俄罗斯高等院校的青年学子参赛,以大赛促交流,借活动促合作,促进了两国高校高分子领域国际学术交流,加强了双方科研、人才、社会资本的创新合作。国内选手有机会和国际同行同台竞技,一方面有助于了解国外同行在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另一方面也能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拓展其国际视野,培养其国际眼光。其三,从技术层面上,拓宽创新创新人才的国际化视野。

第二,资本层面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大学生创业往往白手起家的居多,因此从创业初期以及后期公司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资本的加入。第六届PMC大赛决赛阶段不仅有技术方面的专家,也有代表资本力量的投资机构和团队。决赛阶段答辩提问环节投资机构比较关注的也集中在资本方面,包括产品成本、利润率、投资回报率等与投资人自身利益切实相关的问题。创新创业人才具备了创新精神,掌握了核心技术,然而如何将核心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经济效益是关键,这就需要创新创业人才懂得如何成功创业,如何借助资本的力量让自己的公司发展得更快更好。一家成功的公司在上市前,一般需要经历四到五轮甚至更多轮的融资。通常,第一轮融资称为天使轮,即由天使投资方出资,融资规模通常在200万到2000万人民币之间,创业公司则出让10%左右的股权。如果创业公司在天使融资后发展前景较好,那么后续会有风险投资方跟进投资,通过投资2000万人民币以上的资金获得20%左右的股权。后续扩张还会有更多轮的融资。在此过程中,创业公司的原始股东,即创业者的股份会逐渐被稀释,以至于到第三或者第四轮融资时,创业者有可能失去对公司的实际控制权。此仅为创业过程中与资本相关的一个微小事例,只是告诫创新创业人才需要掌握资本的游戏规划。因此,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还需要从资本方面对其进行良好的教育,使其在创业过程中擅长借助资本的力量发展壮大。

第三,市场层面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PMC大赛决赛阶段投资机构除了关系资本方面,另一个着重关心的就是项目或者技术的市场空间与发展潜力。在校大学生常年在学校这个单一的环境中学习,与市场和社会接触的机会较少。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需要让他们更充分地了解市场,认识市场。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出适合市场、被市场认可与接纳的创新产品。在大赛期间,为推动人才、项目等资源的无缝对接,主办方还同期举行了项目对接会,邀请优秀的参赛队伍现场进行项目路演,为高校团队和行业企业进行了无缝对接,满足了双方的需求。

自PMC大赛举办六年来,许多学生通过PMC大赛的平台,得到了飞速的成长,也见证了数十个优秀的技术被企业引进,产品深入日常生活中,为社会带来实际价值。这些均证明只有符合市场规律、达到市场要求、得到市场认可的产品才能让创新创业人才有充分发挥才能的舞台。同时,大赛还组织了高分子专业人才招聘会,来自全国60多家行业内外企业参加了本次招聘会,提供了包括管理、科研、营销市场等1000余个就业岗位。因此,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市场的需求,这样才能对其项目或产品的开发指明方向。

现阶段,大多数学校也针对性地开设实践课程,以加强学生与社会、企业的接触,拓宽学生的眼界[5];另外由教师带领学生完成企业外包的横向课题,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安排学生大学四年级去企业接受正规的培训和学习,参与到实际工作中,这些均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结语

在新形势下,国家大力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PMC大赛,不仅在引导和推动产学研结合、创新创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对帮助企业发现人才、推动产品更新换代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针对产学研模式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本文借PMC大赛为例探讨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技术、资本与市场问题,以期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些借鉴。

猜你喜欢
高分子大赛人才
“鸟人”大赛
环球时报(2023-03-13)2023-03-13 17:18:39
插秧大赛
环球时报(2023-02-16)2023-02-16 15:18:41
《功能高分子学报》征稿简则
《功能高分子学报》征稿简则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精细高分子课程教学改革
多糖类天然高分子絮凝济在污泥处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