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君
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有多少古文字被更新换代?然而,也有一位勇士在经历千年风雨的磨砺后,以更厚重的姿态存在于世人眼中,没错,它就是汉字。但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也曾几经生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听听汉字经历的那些“生死劫难”吧。
什么是“汉字”
“汉字”是指记录汉语的文字或书写系统。其实在先秦时不叫“汉字”,叫“文”“字”“书”“名”“书契”。
“文”和“字”連在一起是从秦始皇时代开始的,当时推行“书同文字”,这个名称一直延续到近代,近代传入了外国文字,所以我们才改叫“中国文字”。到了现代,因为中国文字除了记录汉族语言的文字外,还记录少数民族文字,因此把记录汉语的文字改称为“汉字”。汉字是如何起源的?先秦时代古人就想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但是只留下了很多猜想和传说。最有名的就是“仓颉造字”,说的是黄帝的史官仓颉受到动物鸟兽的足迹启发创造了文字,但这个传说无法被证实。目前考古发现最早与汉字有直接联系的是山西的陶寺遗址中发现的陶罐上出现了“文”字,这个字算是汉字的前身,这个时代相当于史书记载的夏代。而且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我们了解到,从夏代开始才有完整的世系记载,所以汉字很有可能在夏代就已经形成。
遭遇造字和书写困境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汉字经历过三次重大困境和危机。
第一次是构形困境和造字困境。按照甲骨文来看,早期的汉字是以形表意,客观上有一个物象,把这个物象描绘下来造一个符号,就是所谓的象形字。但是有很多物象是没有办法画出来的,例如“思想”怎么画?古人讲话有“之乎者也”,这些虚词怎么画?如果找不到办法,文字系统就不完善,就要走向灭绝。古人很聪明,想到两个办法:第一个办法是假借。如思想的“想”造不出来,就用同音符号替代。第二个方法就是用一个符号表示这个字的意思,再借一个符号来表示这个字的读音,这就是形声造字法。形声字的出现,汉字造字就突破了原来的困境。到了战国时代,新造的字有99%用的是形声造字法。直到现在我们还在用这个方法造字。
造字困境突破后,又遇到了第二个困境——书写困境。早期的文字,形象性很强。随着文字使用率越来越高,书写效率低下成了最大问题。汉字又开始了它与时俱进的转型,小篆、隶书逐步出现。后来隶书又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等字体。
一度面临存亡危机
第三次重大困境和危机发生于18世纪。当时西方发生了工业革命,开始了现代化历程,日本明治维新后也开始学习西方。1902年吴汝纶到日本考察,回来后建议学习日本人重视教育,改革语言文字,统一国语,并向西方学习使用拼音文字。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钱玄同曾经提出“欲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还说“此种文字,断不能适用于20世纪新时代”。
汉字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面临存亡危机。当时社会上的精英阶层都支持使用拼音文字,废除太难写的汉字。同时,共产党人瞿秋白、吴玉章、林伯渠、萧三在苏联创造了一个拉丁化的字母方案,是当时影响力最大的方案。但是因为战争的原因,文字问题被搁置。新中国成立后,继续推动文字改革,提出了简化汉字、推行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三大任务。三千多年来,汉字就这样突破了重重危机发展到今天,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典文字,也成为中华文明的智慧象征。
汉字能成为唯一还在使用的古典文字,是由于其因时而变,在自身的文化要素中不断寻找新的生存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