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周利,蔡 瑞,袁亚宏,高振鹏,秦 华,刘 娜,岳田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以食品科学和工程科学为基础,以科学理论、工程技术和实践训练为支撑,是专门研究食品的加工贮藏、工艺设计、营养健康、卫生安全及社会生产的学科,也是链接食品科学研究与工业工程实际的重要桥梁[1-3]。食品科学与工程创新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对促进食品领域工业化、食品营养健康及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4-5]。据统计,目前全国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校大约320所,每年的本科毕业生在3.2万~3.6万人,为食品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做出巨大贡献。2015年8月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建设“双一流”大学的重大部署,并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这是继“985”和“211”工程之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正式拉开帷幕[6]。作为“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心,也对食品科学领域专业型高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7]。一流学科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985工程”和
“211工程”重点建设的一级学科和专业之一,也是全国同类专业中的五星级专业之一,在国内享有较好的声誉,在人才培养方面成效显著。因此,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建设体系进行回顾,对其演变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同类型高校中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提供参考。
表1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类型统计表(1985—1998年)
1984年,西北农业大学以农学系农产品加工与贮藏教研室、园艺系果蔬加工与贮藏教研室、农化系食品微生物教研室、畜牧系畜产品加工与贮藏教研室、农业机械系食品机械教研室及基础课部食品化学教研室等为基础合并组建了食品科学系,1985年设立了农产品加工与贮藏本科专业,1986年增设了食品加工专科。随后,以农产品加工与贮藏本科专业为依托,1986年获批了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1995年获批了食品科学硕士学位授权点。据此,选择了1985级,1990级,1995级农产品加工与贮运专业与1995级食品加工专业的课程体系,按照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综合实践课进行划分及对比分析,对1985—1998年这个阶段课程体系建设的发展特征进行总结。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类型统计表(1985—1998年) 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1985—1998年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和食品加工2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状况如下:
(1) 课程开设基本情况分析。①1985年农产品加工与贮藏专业开设各类课程39门,其中公共基础课8门、学科基础课11门、专业课17门、选修课0门、综合实践课3门;②1990年农产品加工与贮藏专业开设各类课程50门,其中公共基础课14门、学科基础课8门、专业课20门、选修课3门、综合实践课5门;③1995年农产品加工与贮藏专业开设各类课程52门次,其中公共基础课12门、学科基础课8门、专业课25门、选修课2门、综合实践课5门,同时,食品加工专业的课程与农产品加工与贮藏专业基本相同。
(2)课程体系建设延续性分析。①与1985年相比,1990年农产品加工与贮藏专业课程与其重复率为公共基础课5门(62.5%)、学科基础课7门(63.6%)、专业课8门(47%)、选修课0门、综合实践课100%覆盖;②与1985年相比,1995年农产品加工与贮藏专业课程与其重复率为公共基础课6门(75%)、学科基础课5门(45.5%)、专业课12门(70%)、选修课0门、综合实践课100%覆盖;③与1990年相比,1995年农产品加工与贮藏专业课程与其重复率为公共基础课10门(71.4%)、学科基础课6门(75%)、专业课16门(80%)、选修课1门、综合实践课100%覆盖。
(3)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以发现,1985年农产品加工与贮藏专业建设初期,课程门次总数较少,专业设立初期注重强化学科基础课,专业课数量相对较少,且选修课没有涉及。1990年,课程总数量大幅度增加,学科基础课比例增大较多且加入了选修课,同时,增加了“机械基础”“食品工程制图”2门工程类课程。1995年以来,对学科基础课更加重视,1995年的课程对1990年课程的覆盖率均超过70%(除选修课),说明前期工作为后续课程体系的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1995年,公共基础课开设数量占到总门数的23%,学科基础课占到15.4%,专业课占到48%,选修课3.8%,综合实践课9.6%。相对而言,学生对课程选修的自主度较小,且综合实践课开设不足,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经过10余年的发展,课程体系逐渐趋于完善,但依然需要结合学科发展、教学实际和学生培养要求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1998年,按照教育部对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要求,将农产品加工与贮运专业更名为现在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同年获批了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地处陕西杨凌的7个科研单位联合组建了省部共建的高等农业院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同年,原西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系与原陕西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2个教学科研单位合并组建了现在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自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迎来了快速发展阶段。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类型统计表(1998—2008年) 见表2。
2000年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对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划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2个部分。相对于2000年,2004年的课程体系变化主要有:①增加了4门公共基础课,其中必修课1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选修课3门(生命科学导论、食品科学与工程导论、科研基本方法),涵盖了2000年培养方案中全部学科基础课(除外工程力学),任选课和实践教学环节中增加了12门专业课。②对部分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比如“线性代数与概率论”课程调整为“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基础”课程调整为“计算机文化”和“VB程序设计基础”2门课;“食品法规专题”课程调整为“食品标准与法规”;“时事与政策”课程调整为“形势与政策”;“乳制品加工教学实习”和“肉制品加工教学实习”合并为“畜产食品工艺学教学实习”等。③取消了学科基础选修课中的“化工原理”“仪表与自动控制”“Pascal”“食品科学概论专题”“最新单元操作技术”“电工与电子”“食品风味化学”及“生物工程”等多门课程,增加了“食品工厂机械与设备”“食品包装学”“食品工厂设计”“食品感官评定”及相关实习,强化了食品工程方向课程学习,更加注重食品工程训练对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锻炼,凸显了食品工程的重要性,这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更加契合。④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相对于2000年课程体系,2004年的培养方案中增大了选修课比例、对部分课程内容进行了延伸和扩充,进一步突出了基础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确定了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2004年培养方案进一步更新和整合了课程内容,加大了选修课的比例,开设了综合性、设计性试验并设立了创新与技能学分,改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对提高学生综合性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30余年的发展探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始终结合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及食品学科发展的特色,探索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新模式,并以2008版人才培养方案取得的改革成果为基础,修订形成了2014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食品专业优秀人才。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建设体系表(2008年—) 见表3。
表2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类型统计表(1998—2008年)
这一阶段的课程体系特点更加鲜明:
(1)强化学生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培养方案由通识教育、学科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素质与能力拓展4部分构成(表3所示)。①通识教育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类、外语、计算机、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对基础类知识体系要求更加全面;②在学科教育的专业基础课中设置了跨学科选修课程,并以食品行业发展趋势为核心,设置了学科前沿课程,通过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结合,促进了学生知识结构的多元化;③在全校公共实践教学基础上,通过综合试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科研训练等强化了专业实践教学部分,并对学生进行了素质与能力拓展训练。
(2) 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及技能提升。2008年和2014年的方案中,设置了每一部分课程比例,即必修课分别为52.8%和56.9%,选修课分别为27.2%和
22.8%,实践教学环节分别占到20%和20.3%(表4)。在此过程中,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比例较大:①组织学生参加食品生产认知实习,学习肉制品、鲜果及果汁、粮油食品、乳制品、白酒及啤酒等不同类型产品的生产工艺和过程;②针对食品工厂设计课程应用性强的特点,设计了为期2周的课程设计,将“食品工艺学”“食品工程制图”“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工厂设计”等课程知识串联到一起,系统掌握了食品工厂设计的全套流程及图纸绘制方法;③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中试验车间进行为期4周的食品生产综合实习,了解了食品生产中不同单元操作和设备的工作原理,掌握了不同类型产品生产过程。通过参加课程实践和实际生产过程,实现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的无缝对接,提升了学生实践能力和技能。
表3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建设体系表(2008—2014年)
(3)专业型人才培养理念更加突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以工程技术为核心的应用型学科,方案中以专业工程教育认证为导向,增大了“食品工程原理”“机械基础”“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工厂设计”“工程图学与计算机绘图”“食品杀菌技术”“生物工程与设备”“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食品工厂课程设计”等食品工程类课程理论学习与实践,强化了工程类课程知识体系架构,真正凸显了食品学科工程类特点。
不同类型课程比例统计(2008年—) 见表4。
表4 不同类型课程比例统计(2008年—)
通过前期基础沉淀和本阶段的快速发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得到了里程碑式发展:
①学校与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合作举办“3+1”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这是国内“985”高校中迄今唯一与美国高校合作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②2017年6月,学校积极开展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这也是国内农业院校中第一个通过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③根据上海软科发布的2017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排名世界第22名。这些工作不仅标志着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逐渐走向了国际化,标志着毕业生将拥有国际互认质量标准的“通行证”,也标志着国家和社会对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投入了更高的关注度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也再一次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梳理培养方案,资源整合、统筹安排,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发展投入强力支持,对“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创新型食品专业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
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和积极探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经历了探索、发展过渡和稳定提升3个阶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也为同类型高校中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