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杰,李 明
(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从高速发展到平稳较快发展,再到中高速发展,坚持稳中求进的方针,伴随着网络和媒介产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变迁的讨论持续升温,互联网的出现深刻而又不同以往地影响了当代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范畴由马克思·韦伯首创,处在这个碎片化的社会,生活方式也被碎片化了,诸如碎片化的时间、碎片化的阅读、碎片化的学习、碎片化的信息处处可见。“碎片化”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碎片化生活方式,积极引导碎片化生活方式与社会发展相协调,使之更好地适应当代的社会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劳动方式、物质和精神消费、生活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变[1]。人们的生活方式变得支离破碎,改革开放以来的生活方式变迁见证了人们生活方式从传统走向“碎片化”。
1.劳动方式的变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推广,农村劳动方式以农业生产为主,1984—1990年,政府鼓励农民从事工商业,同时,乡镇企业也促进了劳动力的转移。
邓小平南巡谈话加快了劳动方式变迁的步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行,劳动力跨区域的流动,生活方式由从事农业生产向“亦工亦农”的劳动生活方式转变。近40多年来劳动力在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劳动方式由单一型发展为多元经营型,由整体化转向分散化、碎片化。
2.物质和精神消费的变迁
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人们就业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元,人们的消费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1978—2000年,消费方式比较单一,才刚刚解决温饱问题,偏向于物质资料消费。2000—2010年,实现了总体小康,2010—2018年,又迈向了全面小康。近年来,人们追求物质生活消费的同时,日益重视精神文化的消费。2000年以来文化娱乐类消费以喜闻乐见的形式经常出现,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当温饱成为过去式后,全民发言权与自上而下的娱乐属性在国民生活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各种娱乐载体、类型、素材、人群就成为娱乐文化的源泉[2](P123)。人们的生活消费方式由单一的物质消费向精神文化和文化娱乐方向转变。
3.生活环境的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居住条件不断完善,居住面积不断扩大,伴随着新农村建设,人们追求高品质住房条件的呼声日益高涨。2007年由于“村村通”政策的实行,农村享受到了交通的便利性,泥泞不堪的道路严重阻碍了乡村的发展,如今,房地产泡沫的产生,高昂的房价都是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体现,不再仅仅满足于只要能遮风避雨就是好住处的思想,环境优雅、交通便利、购物方便、采光良好等集合于一体的楼房,才是他们的新追求。
目前,学术上研究碎片化的文章多达3776篇,2018年就有高达1728篇,研究碎片化学习和碎片化阅读的文章有890篇,但是搜索“碎片化生活方式”主题的文章寥寥无几,因此研究碎片化生活方式具有重大意义,也可以填补学术界关于碎片化生活方式的空档。
在这个繁忙的时代,高科技融入每个人的生活中,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成了碎片化的生活方式。或许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然而碎片化生活方式早已悄然进入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上升到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进而改变了人们的思想。碎片化生活方式也是一种多元化的生活方式,这种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切分现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我们的生活真的成了“碎片”。碎片化生活方式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一股无法抵挡的新社会潮流,我们不可能回避它,也无法回避它。碎片化生活方式是人们无法回避的生活状态,所以我们必须正视它,正如科技是把“双刃剑”一样,碎片化生活方式也是一把“双刃剑”。人们享受其在生活、工作和学习等方面带来的便利之时,也会产生诸多问题。麦克卢汉曾经说“鱼到了岸上才知道水的存在”,这句话暗喻我们不要对碎片化生活方式的影响浑然不知,要提前有所警觉,合理利用它,将便利、简化了我们的生活;错误运用它,将会简化人们的思想,对人类和社会的发展不利,容易带来一系列隐患问题。
近年来,“碎片化”一词频频出现在报纸、杂志以及相关文章中,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白天看报纸,晚上看电视的旧生活方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被诸多碎片化的内容所切割,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具有一定的个性,随着碎片化在我们生活中弥漫,一定会对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产生正面的和负面的影响[3]。研究碎片化的生活方式,首先就要厘清碎片化生活方式的内涵与特征。
1.碎片化的含义
碎片化是指,完整的东西被分割成许多小块,可以理解为一种“多元化”。在社会的转型时期,社会分工的细化,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呈现快速化的趋势,整个社会出现碎片化的特征,完整的事物被分裂、完整的时间被中断、完整的任务被终止等等。
2.碎片化生活方式的含义
“碎片化生活方式”概念的定义,学术界暂无明确的界定。黄建锋认为,快节奏是现代人生活的基本特征,人们紧张忙碌的学习和工作导致大量的碎片化时间、空间呈现,并且这些碎片化的时间与空间的长短大小不一,很难被用来完成完整的学习或者工作。段永朝在《互联网:碎片化生存》一书中,指出当网民达到一定数量时,虚拟空间必会导致某种根本性的变革,这就是“碎片化”和“虚拟化”。吉菁认为碎片化生存是现代人的一种生存方式,碎片化充斥着人们的生活,成为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典型特征。
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和生态文明的社会必然会使人们处于一种忙碌的状态,人们的注意力开始变得肤浅、思维变得浅薄。碎片化生活方式直接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在思维方式、社交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碎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形影不离,由此可见,碎片化生活方式成为当前最时髦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迎合了人们快节奏、高效率的需求,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生活方式。看待任何事物都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碎片化生活方式造成深入思考能力的丧失,亲密人际关系的疏远。然而“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善加利用,是可以驾驭、超越碎片化生活方式的。
综合专家学者们对碎片化生活方式的阐述,通过梳理总结出碎片化生活方式的含义:互联网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人们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都呈现出一种间歇式的特征,缺乏准确的目标,对待事物的理解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缺乏系统而严谨的逻辑思维,无法明辨是非,缺乏敏锐的洞察力,浮躁的内心使人们急功近利的愿望更加强烈,对事物研究浅尝辄止,缺乏深入挖掘的潜力,注意力分散,往往得到的结果不是事半功倍而是事倍功半,整体和部分是各自独立的,缺乏零存整取、化整为零的能力,这种存在于人们生活中并成为人们普遍习以为常的状态,把它称之为碎片化生活方式。
传统的生活方式由于价值观念具有封闭性,不能顺应当今以开放为契机的社会发展潮流而逐步消失,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现代生活的节奏,碎片化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具有注意力的分散与情绪的浮躁、目标与过程的非逻辑性、信息简短迅速且非完整性、时间和空间的分割、重合和交叉性等特征。
1.注意力的分散与情绪的浮躁
碎片化生活方式具有注意力的分散与情绪的浮躁特征,读者用传统的生活方式看一本书,会全神贯注,甚至寓情于景地陶醉于书中描绘的情境之中,仿佛身临其境一般;生活在碎片化时代的人们,即使拿出一本书,看了短短几分钟,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拿出手机聊天、刷微博、逛淘宝等等,等我们缓过神再看这本书时,不知不觉十几分钟悄然流逝,看过的内容早已印象全无,这种急于求快的无效、浮躁的阅读方式越来越难以控制。我们的注意力极易被其他事物所干扰,完整的阅读过程就会被许许多多零散的小事逐个分解,使部分之和小于整体。
2.目标与过程的非逻辑性
碎片化生活方式具有目标与过程的非逻辑性,深度阅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政治、文化、军事、体育等各类信息在手机微博上随处可以刷到,我们也只是走马观花式的、没有明确目标的随意翻看。遇到自己感兴趣的就会选择性进行阅读,这样的阅读跳跃性强、随意性大,阅读的内容是碎片化的,使得目标与过程没有系统的逻辑性,对事物只图浅尝辄止,不求深刻地领会。只看到事物表面的肤浅的东西而忽略了事物之间的彼此关联性和逻辑性。
3.信息简短迅速具有非完整性
碎片化生活方式具有信息简短迅速且缺乏完整性,网上大量的信息可以被任意切割,甚至完整的一段话也会被分割成几个词,微博发布内容限于140个字就是最好的例证。传播呈现“去中心化”的特征,形成了信息碎片化的传播,完整的信息被分裂了。如今,“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疯狂流行于男女老少各类人群中,最重要的就是他们符合了人们追求简短迅速的胃口,这些短视频只需短短几分钟就可以传达信息,但是这些信息只是一小部分,只是孤零零的个体,缺乏整体的美感。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这些碎片化的信息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和乐趣。
4.时间和空间具有分割、重合和交叉性
碎片化生活方式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分割、重合和交叉性,人们的时间被碎片化的生活打碎了,时间碎片化使时间概念变得模糊不清,处理事务的时候经常被其他琐事分割,缺乏完整的时间处理整个事务。时空碎片化的重合通过微信“附近的人”“摇一摇”就可以结交附近的朋友和远在万里的陌生人,这完全颠覆了我们以往对时空的认识。通过微信群、QQ群发布信息和召开视频会议,无论单个人的时间是否一致,单个人的地点是否相近,都可以加入群视频,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是一种“虚拟的现实”,时间和空间重合交叉正是碎片化生活方式最典型的特征。
科技是把双刃剑,科学技术为社会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挑战,“碎片化”的到来也不例外,它在日常生活的中的利弊也形影相随[4]。碎片化生活方式的当代表现和影响,具体体现在时间碎片化、阅读碎片化、学习碎片化和信息碎片化上。
1.时间碎片化的表现
时间碎片化是指计划中的一段完整时间被分散成许多小片段的时间。这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当我们在乘车或者就餐的时候,会看到车上或者餐馆里有人在打电话,有人在微信聊天。网络科技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生活中很多人也都是利用了碎片化的时间完成了很多任务,在碎片化的时代,这些情形已经屡见不鲜了。
2.时间碎片化的影响
时间碎片化对人们生活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人们在上班或者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会分散一部分时间在刷朋友圈或者和亲朋好友聊天,不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力在某一件事上,使人们注意力分散,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时间碎片化是可以被利用的,我们在火车上看到乘客正在打开电脑写论文或者是在阅读文章,这段时间得到充分的利用可以为我们提供极大便利,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不会让这段空暇时间白白浪费。
1.阅读碎片化的表现
阅读碎片化是指不能长时间或者完整地阅读一本书,阅读时间具有零散性,阅读内容具有娱乐性,阅读动机具有盲目性。简而言之,就是一种断断续续、不完整、具有跳跃性的阅读模式。碎片化阅读普遍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在校园中,经常看到“低头一族”,他们利用走路的这段间隙进行碎片化阅读。但是大学生很容易陷入从众盲目阅读的阵营中去,手机不断地刷新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生怕错过了最新的消息,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所浏览的内容极易被周围的人所干扰。
2.阅读碎片化的影响
阅读碎片化在大学生人群中尤为明显,大学生群体几乎每天都与手机、书本、写作联系在一起,大学生经常手上拿着手机、iPad、kindle阅览器观看文章和各类电子书等。阅读碎片化不利于提高文化素养,阅读的往往是一些娱乐性趣闻轶事,而不是经典文章。对事物是浅尝辄止,不能完整系统的认识事物,不利于知识的沉淀和思维逻辑的培养,使人浮躁,有时还会出现情绪化现象,理性程度降低,淡化我们的意识甚至是误认了某事件背后的深意。
阅读碎片化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在我们没有完整的一段时间里,完成某件事,虽然完成整件事有种拼贴的感觉,但是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在恰当的时间完成了本该完成的事,时间得到了有效的利用,碎片阅读的有效性脱颖而出。并不是每一本书都要一字一句地阅读,那些有价值、对我们真正有用的信息才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
1.学习碎片化的表现
学习碎片化是指随着阅读载体发生了变化,学习者学习变成一种无意识的行为,通过低成本而很快获取知识,但很难理解所学的知识碎片,学习的碎片化会直接导致知识的碎片化。在生活中,学习碎片化是客观存在的,学校把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年级和专业,其实就是学习碎片化的一种表现。
2.学习碎片化的影响
学习碎片化由时间碎片化、阅读碎片化和知识碎片化等因素共同形成,碎片化学习没有明确的主题,随意性很强,学习的时间也是断断续续的,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给人一种“似曾相识却不识”的感觉,同时在碎片化的信息海洋中,各类信息良莠不齐,有虚假的、不完整、劣质的信息进入人们的大脑进行学习,往往会产生偏差和误认的弊端,丧失自主思考的能力,也不利于学术的研究。
学习碎片化在时间上灵活可控,内容易于获取,学习时间短,容易维持学习者的兴趣。可以将一点一滴的“碎片化”时间利用起来,提高学习效率,使学习者能够在学习中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自我的发展,体现微小化、碎片化、社会化和个性化[5]。学习碎片化学习成本低廉,学习效果好,学习的信息来源广泛,一个个碎片化知识通过整合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
1.信息碎片化的表现
信息碎片化是指人们通过网络平台,如通过微博、微信和QQ等阅读和接收信息,一个完整的信息也会被分割成数量大、内容散的一些信息碎片。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制作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信息碎片化犹如长篇文章的标题,标新立异,短小精悍,增加了信息传播者之间的互动性。
2.信息碎片化的影响
信息碎片化容易使信息失真,微博中有关网络谣言的信息层出不穷,一些“段子文化”的兴起,使读者不加以思考,容易产生惰性思维。大学生能够轻易地接触到涉及意识形态的信息内容,而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粹主义等社会思潮通过碎片化信息这个渠道影响大学生的理想信念[6]。同时,过量的信息也会导致注意力匮乏,关注面广却不深、不钻、不专。
信息碎片化时代,信息来源广泛且成本低廉,方便了人们搜索的成本,省时省力,效率高。碎片化生活方式在信息传播上的表现为信息碎片化,碎片化信息给予人们更多的信息选择,通常以简短精练的文字来概括所要传播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代人“快餐型”的生活方式,社会成员可以享有平等的表达权力。
碎片化生活方式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注意力为转移的,我们无法遏制碎片化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用积极乐观的姿态融合碎片化,利用碎片化的优势,整合碎片化,对碎片化生活方式进行超越,以达到构建一种美好生活方式的目的。时间碎片化、阅读碎片化、学习碎片化和信息碎片化与传统的整段时间、纸质阅读、系统学习和整条信息不是敌对关系,而是互补互利的关系,不是前者代替了后者,而是前者丰富和发展了后者。二者相结合,既继承了传统,又跟上了时代的步伐[7]。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由表及里进行碎片化阅读、零存整取碎片化学习和去伪存真碎片化信息。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变得更加绿色、变得更加健康、变得更加美好。
碎片化时间得到充分的利用,会让每分钟都过得有意义。我们总觉得一天24小时远不够用,其实时间不是难以捉摸的,挖掘碎片化时间的价值,可以解决“时间不足症”的问题。如今我们处在碎片化时代,每天忙忙碌碌,没有时间去做我们想做的事情,我们的时间是支离破碎的,这些零零散散的任务看起来微乎其微,但是当你统计每天处理的事情之后,这些碎片式的任务远远超出了你的想象。用碎片化的时间解决碎片化的事情,保留完整的一段时间,让我们更加清醒地学习和工作,合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避免过度疲劳,这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健康生活方式。
碎片化阅读是一种在大数据时代下比较突出的阅读方式,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方式,碎片化阅读容易造成浅阅读,常常会以偏概全,不能辩证地看待事物,往往一知半解,只知其因,不知其果。对于碎片化阅读我们可以采用由表及里的方式,通过表面的东西,深刻挖掘其背后的深层价值。碎片化阅读可以成为经典导读的有效途径,可以让经典的文章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满足那些文化层次相对不高却对国学经典感兴趣的人群,使传统经典以碎片化的方式走进了大众的生活中[8]。碎片化阅读不单单改变了传统阅读方式,更是对传统阅读的一种延伸,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如果我们从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在电子阅读尚未流行的时期,人们阅读纸质的报纸和期刊,在某种程度上也都属于碎片化阅读[9]。对于有价值的信息要透过事物的表面,加以思考,深入其内部,不要被文章的标题迷惑,而掩盖了文章的内容,这才是碎片化阅读目的。
碎片化学习给我们带来的挑战是知识不系统,知识碎片之间的联系被中断,不能有机地联系起来,零存整取是应对碎片化学习的基本原则和普遍规律[10]。由于碎片化学习容易引起认知障碍,甚至产生认知偏差,学生通过手机上网聊天、玩游戏和看小说等,占据大量的时间,学生课堂上低头玩手机的现象屡禁不止,有不懂的问题直接上网搜索,使课堂讲授失去了吸引力和重要性。不懂的问题在百度贴吧发帖,很多吧友会在下面留言,这些一个个留言碎片,拼凑在一起又是另一番风景,吧友的碎片化的意见和修改,积少成多, 零存整取,最后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
碎片化的时代带来了碎片化信息,碎片化信息容易使信息的真实度下降,如何挑选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成为碎片化信息的难题。网上各种谣言能够快速在全国范围内传播,主要原因之一是碎片化表达方式的运用,只言片语很难了解消息的真相,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信息内容逐渐失去了原本的含义。在鱼龙混杂的信息海洋中,我们要有一双“火眼金睛”,毫不犹豫抛弃虚假的信息,保留真实的部分,这才是真正的“去伪存真”。不要盲目轻信碎片化信息,坚决做到没有权威机构发布的信息和真假难辨的信息不扩散、不传播、不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