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英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吉林长春 130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了新变化,面对新时代、新变化,高校思政课要迎来新一轮的改革与创新。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分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取得显著成果,经验丰富,在教育教学内容、方式手段等方面不断完善。但面对新时代、新环境,也存在一定问题和差距。
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仍然比较普遍地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现象,一些高校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没有形成完善的实践教育计划及教学制度,缺少实践基地建设环节,在教育内容上没有做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一味地理论讲解挫伤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收不到教育的实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结合不够,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效果。
在思政课教学中,强化教学方式,是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举措。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师来说,创新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手段,是其亟待解决的一项任务,同时,也是推动学生进行进步以及高校思政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途径。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主要沿袭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削弱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各高校在非思政专业教学中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并取得一定成效。“课程思政”不仅是非思政专业研究的方向,思政课教学亦需要“课程思政”,在思政教学中结合专业、形成协同效应。但在实践中,根据学科发展和课程建设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中,绝大部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背景,其他学科背景比重低,在思政课教学中,很难与其他学科和非思政专业学生的具体专业相结合,“课程思政”不足,对部分学生没有吸引力,难以提升教学效果。
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而言,创新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是教师必须要开展的一项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创新制度以及创新方式,是强化国家发展实力的关键举措。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结合实际的育情况及社会发展情况,对自身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手段进行调整,结合当前新媒体、新技术手段,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论原则,推动实现教学起点与对象特点的统一、“教材”与“学材”的统一、“讲出来”与“听进去”的统一、“课内教”与“课外延”的统一[1],促进教学模式现代化及多样化发展。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对于学生有较强的引导及管理作用。由于应试教育理念的存在,很多教师过多关注自身的教学地位,导致过多采用单向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而不会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的思维散发[2]。这一禁锢性的教学模式自然无法使学生产生主体性和主动性认识,无法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应当转变教学理念、转换视角,不是考虑从“教”的角度上“输出”的知识量,而是考虑学生从“学”的角度上能够“获得”的知识量。在教学中,强化以学生为主体,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强化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及学习积极性,通过与教师进行思维上的碰撞以及想法上的共享,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促使其形成正确的认知。
打造“思政”课程、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促进包括通识课、专业课在内的在内的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其他学科的相互联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立体思政教育。鼓励教师打破思政学科和专业学科的界限,共同开发基于思政教育的通识课程,研究新形势下思政教育的内涵,根据学校实际,打造一批优秀的通识课程。
社会实践是思政教育的第二课堂,能够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让不可见、不可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看得见、摸得着。实践教学是思政课不可或缺的教学形式[3]。2011年1月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要求,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覆盖大多数学生。2015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明确将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统筹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落实学分、教学内容、指导教师和专项经费。实践教学覆盖全体学生,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定期开展实践教学,通过参观、学习,能够让学生亲自观察、亲自体验,在自我经历中形成认识和总结,促进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建设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保证。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强调了党的领导对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领导的明确要求。高校教育培养人才,必须要保证人才培养的社会主义方向。要确保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拥护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必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过程中。。
习近平总书记讲: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思政” 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
新时代新形势下,思想多元、多变特征更加明显,高校思政课堂教学面临的形势日趋复杂。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思政”课要直面复杂环境、复杂问题,不回避、不模糊,要理直气壮,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回应热点、讲透难点、化解疑点,把大道理讲活、硬道理讲细,紧扣时代脉搏,反映时代声音,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自信。
新时代讲好“思政”课,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尤其是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要讲清楚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选择了改革开放;要讲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反映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
新时代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要抓好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人才培养,关键在于教师。广大教师要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高校教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直接执行者,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做好教师队伍建设,要引导广大教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教育者先受教育”,教师首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坚定“四个自信”,在思想上要高度认同、在行动上要认真落实“四个服务”,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要始终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自觉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育教学全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思政工作,要针对学生特点,努力做到方法灵活、手段多样、措施得力。(1)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传递力。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已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高校要树立互联网思维,推动思政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使互联网成为思政教育的新平台。要壮大网络舆论引导力度,唱响网上主旋律。(2)加强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壮大高校主流思想舆论,创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将思政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道德教育和实践,提升师生思想道德素质,构建立体思政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