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星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三门峡 472000)
三门峡地区面对丰富多样的非遗文化资源,面对现在城市建设之现状,三门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推广普及遭遇了“寒流”,社会基础逐渐削弱使推广普及走入瓶颈,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所依附的空间载体也在逐渐消失不见。面对以上境况,以三门峡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为着力点,在城市建设中创造自我品牌,提出微观推广普及策略,凸显三门峡文化之张力,大力弘扬文化之内涵。
面对三门峡活态又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以及相关的文化部门应抓住重点方向,为三门峡非遗的推广普及提供大力支持,制定一些相应的促进与保障机制,以期保证非遗的常态积极发展。大力调动建设部门与文化部门互通设计,将三门峡非物质文化遗产渗透在城市建设的主体之中,同时政府可加大宣传力度,利用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体来推广三门峡优秀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群众对三门峡优质文化了解得越发深刻。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行推广宣传,探讨技艺与心得,让广大民众能够和名师大家面对面进行文化交流与切磋。同时开展各单位部门、各社区等的普及文化项目活动,进一步推动三门峡非遗文化普及与开展。
与此同时,应聚力大中型企业打造独特的城市名片,用完善的保障机制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或给予一些政策的优惠,鼓励发展非遗资源项目,促进非遗文化元素的开发与营运,扩大三门峡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国的知名度与认可度,为三门峡非遗推广开辟新路径。
另外,我们急需解决首要问题是增强城市的文化认同,城市的建设应尽快完善建立文化保障机制,推进三门峡城市的基础性建设与精神需求建设,使之成为无可替代的品牌高度。文化保障机制可以重点挖掘三门峡非物质文化的内涵与精髓,提升民众的文化认同感,从根本进行推广与普及。同时民众在具有本地文化内涵的城市中生活,从单向发展转变成多元推动,在城市建设中最大限度地保留特色文化,使之凝练发展,实现城市文化再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保护与良态发展,真正地做到推广普及。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任何一种的艺术形式而言,普及推广都是其长久发展的源头驱动力,而推广普及的先决条件就是人才的储备。三门峡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人才分布散,动力匮乏,关联性资料缺失等问题。应政府部门、企业个人、社会团体等多方通力合作首先进行三门峡非遗文化全面普查工作,科学细致进行分类分项整理,归档分析等收集工作,并在此基础之上建立“非遗”人才智库,利用建立完善的人才智库数据梳理全面掌握三门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况与推广普及的方向。结合三门峡城市建设发展定位尽最大努力使人才库充盈起来,唯一的办法就是引进人才,提高人才整体水平与素养。发挥优势、调整政策吸引推广普及研究方面的专门型人才。通过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确保非遗文化的有效传承推广,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普及注入新鲜的血液与跳动的脉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不再停留在技艺的表现形式本身,更多的是反应在其普及教育和推广方面。然而目前培养非遗传承人的道路上遇了发展瓶颈,成绩并不理想。中国多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以传统技艺形式来展现,而传承方式几乎都是传统的师徒制或家族世袭,个别的技艺可能已经脱离口口相传或言传身教,但多数的非遗传承推广方式仍旧落后单一,与我们现代的普及教育全民推广仍然相隔甚远。即便师徒制培养的传承人非常愿意学习传统技艺,但凭借这样小众的群体力量很难推广出去,这些情况都不利于普及。
支持鼓励非遗传承人或非遗文化爱好者提升文化学历,考取技能认证,学习或进修非遗文化推广普及的专业课程,成为高层次、应用型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与普及专门型人才。两条路扎实稳健,一方面掌握较高的技艺水平,另一方面对推广普及具有较强的使命感,作为三门峡非遗推广普及的高素质带头人。当然我们也不能仅仅依靠这些少数的高精人才排头兵,更应该把文化普及至大众。三门峡非物质文化来源于民众,最终还要回归民众,推广至三门峡区域内的普通民众与文化爱好者,提升三门峡地区民众的文化修养。与三门峡当地高校结合办学,增加一些传统工艺课程与非遗实践课程,从高校中进行人才储备并大力推广。与中小学合作,为青少年普及非物质遗产文化知识与技艺,提升文化自信。与社区街道联合,设立老年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场所、技艺活动室等,大力宣传非遗文化内涵,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爱好者们随时可以汇聚学习,互相交流,在切磋的过程中普及推广。
要想三门峡非遗文化推广普及获得良好的效果,就不能单纯的只依靠人才的积极配合,更多的是需要为人才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确保推广普及的原本生命力。首先,政府部门应积极组织技能人才进行省市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申报,创建专门网站或办公窗口,让申请工作更加便捷,最终传承人得到认可。其次,扶持各级传承人开展技艺演示活动、校园的讲座交流、城市展览或电视节目等,同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最后,三门峡非遗文化来源于民间就一定不能脱离群众,将喜闻乐见的,技艺高超的又或者是精华的展演等筛选出来,通过电视报纸自媒体网络等形式进行推广与宣传。如此推广不仅提升各级传承人的个人荣誉感和社会地位,同时也在为非遗爱好者提供良好的平台与机会。从外因辅助,内因发力出发,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促使民众自觉地参与其中,使其内发主动地去推广普及三门峡地区极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普及效果。
城市建设中某一区域的迁建改造、城市市政更新等活动,给予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个推广普及平台。三门峡非物质文化遗产踏上城市建设平台的这股东风,可以从博物馆与主题公园两方面着手建设,再解读与之重塑,使三门峡重新恢复活力,从而推动社会进步。
博物馆一直是世界各地公认的浓缩文化精髓的集聚地,这将是我们借鉴的一个成熟模式之一。三门峡市可以建设非遗专题展馆,根据非遗文化的多样性与独特性,建设形式也可多种多样。以陕州地坑院博物馆为例,利用传统手段,收集非遗的实物与各类图片、影音资料,通过各类展示方式从观感、听感、触感上展示着地平线下古村落的自身文化内涵。对于其他即将消失的文化遗产,一定要加快脚步保护,用博物馆的模式发挥最大的手段与功能将其技艺永久保存下来,并全方位的宣传展示给大众。
城市形象与地域名片依靠参观者的直观印象,主题公园是另一种利用人文景观吸引大众,营造良好文化氛围的模式。三门峡地理位置优越,主题公园可吸引更多外来游客具有可行性。在公园内建设非遗文化元素的基础设施,同时推出大型非遗文化的民俗表演,让本地居民与外地游客一同吸收文化魅力。把三门峡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在城市建设中,让每一位参观者感受地域特色,推动文化繁荣。
依托豫晋陕黄金三角区文化特色,政府或团体企业有计划地组织举办各类节日庆典,如成功举办的国际黄河旅游节、特博会、国际摄影艺术节、天鹅国际旅游节、陕州文化节等各类,换一种鲜活又贴近生活的方式调动当地民众与外来旅游参观者的热情,提高参与度的同时无形也是一种有效的推广普及。用敏锐的眼光定位三门峡市品牌文化旅游市场,充分利用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的参观者提升非遗文化技艺的宣传力度。
对于文化旅游市场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艺品极具优势,特色显著,可开发各类工艺旅游产品,从而搭上旅游这趟“摩天轮”,永葆生命力。也可以在中国传统节日里,营造设计非遗元素的氛围,让传统节日与非遗技艺碰撞提升更新非遗文化认同感,利用民众的力量,推广文化特色,相互交流弘扬优秀传统。
面对推广普及我们在配合政府宣传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的同时,让文化自信与生态文明这两张好牌打出响亮,给予三门峡非遗传承人相应的推广宣传平台,大幅度提升知名度,从而吸收非遗技艺爱好者,促进非遗人才良性发展与文化的推广普及。文化的宣传离不开传统的三大渠道,利用电视报刊广告大力度以投放纪录片或宣传片,让更多外地人也能感知感受三门峡文化魅力。当然在大数据大媒体时代,仅凭传统渠道必然会出现顾此薄彼得现象,微博、微信、公众号、博客、随拍视频、微课堂、直播平台等都是新的途径,新媒体数字化传播的力量不容小觑。通过宣传平台力求塑造出来三门峡城市文化品牌,并持久发力的预期,成为推广非遗文化的独特风景线。
城市的建设飞速发展,不断更新城市设计理念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重视,大家都已经意识到历史文化遗产能够提升城市特色、助力城市经济、承载城市情感。通过以上三门峡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市建设中推广普及策略,旧环境与新要素的融合,加注本地传统文化内涵符号,提供文化空间,构建城市品牌,提升三门峡城市文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