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燕,徐 青
(海军工程大学 职业教育中心,湖北 武汉 43000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自媒体已经成为当代网民获取信息与沟通表达的主要平台之一。作为高校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面对这一新兴媒体带来的福利与挑战,显得势在必行。
自媒体(We Media),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1]于2003年在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联合提出,即一个由普通市民经过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提供并分享他们的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媒介。在我国,随着智能手机、3G/4G通信网络、论坛、博客、空间日志、在线视频平台与网络广播平台的普及,自媒体近几年大为兴盛。
自媒体平台内容生产方式为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即用户生产内容的方式。以微信平台为例,公众号、朋友圈的消息均由用户自己生产,与以往的传统官方媒体信息化不同,UGC信息经过了用户原创或加工,内容一般都不会长,且通过智能终端随时随地可获得,大大满足了现代人们碎片化阅读的特点,深受大学师生欢迎。
自媒体时代的知识传播呈现出几何式激增趋势,海量资讯不断更新、传递。而由于自媒体舆论平台本身的监管体制不够健全,缺乏舆论监管,导致一些不良信息涌入学生视野,长期渗透将会侵蚀他们的心灵,影响他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改变其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这给自媒体时代的教育提出新的挑战。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因为拥有知识积累、经验沉淀与社会资源,在师生关系中占有绝对的理论权威与话语地位。然而随着自媒体的介入与深化,师生获取资源的途径界限并不明显,新的教育模式也在向着“教师为学生学习服务”,“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方向发展。而自媒体的即时性使得已经成人的大学生与教师之间交流更畅通,网络匿名性与低门槛使得学生在相对自由的条件下能够“随心所欲”更新属于自己的媒体,向更多的人发出自己的声音。从自媒体平台用户角度看,大学师生关系可以说是平等共生的。
在自媒体平台的大环境下,普通高校教师如何结合学科特点与自身特长,快速确定自己的角色,以便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占有一席之地,是每个教师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根据工作中的在线课程制作经历与教学管理经验,认为自媒体时代普通高等学校教学类教师角色大体应分成3类。
CNNIC发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5年底,我国有1.10亿网民通过互联网实现在线教育。近几年,微课与慕课的兴起也给大学生带来了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会。作为资源构建型教师,只要能有突出教学效果、高造诣学术水平与好的口才,都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制作与发布有效用的学习资源。这些人可以是学科带头人、各级教学名师,也可以是草根教师,只要受众能接受并能从中获益,观众愿意收听并进行传播,知识的传播速度与范围就能呈几何式增长。
信息化时代,学生进入大学后逐渐接受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如何在海量的网络资源中找到有效的学习资源,如何适应数字课堂,如何通过自媒体与人交流,如何确保自身的网络信息安全等问题,都需要导学型教师的指导与帮助。导学型教师是在传统辅导员的学生管理职能上增加助学支持服务的新型教学管理人员,其管理对象是以专业为群体的相对松散集体,职能主要是助学支持服务与学生管理,实现这一职能还须采取一系列创新的教育教学管理方式与手段,以顺利完成助学辅导工作[2]。如目前许多高校实现的翻转课堂,微信课堂都是导学型教师在发挥重要作用。
在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大环境下,大学这个小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虽然被大大缩短了,但心灵距离却在无形加大。当人们将时间用来面对显示器,通过键盘符号联系交流的时候,他们的社会交往需求与心灵孤独感投射于真实的人际关系,将会引发很多困惑。同处高校环境里的大学教师,除了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发挥好教书的职能,也应积极利用自媒体的即时、便捷的交流特点履行好育职能,利用自己的丰富阅历与平时积累的威望,力所能及地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成为大学生的兼职心理医生。
在大学的教学环境里,大部分教师除了上课时间与学生见面,平时鲜有接触机会。大学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其自身人格、自学能力,对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媒体为大学教师提供了一个分享资讯的好平台,如目前的微博与微信就具备原创广播、转载、点评等功能,既能满足学生课后拓展视野的需求,又能加强师生间的联系。大学教师开通个人博客、微信公众号来传播知识,与学生互动,通过自身的一言一行,启迪学生智慧,做学生的人格榜样与正能量朋友。
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行为的思想理念与精神追求。身处信息化时代,无论是高校教师还是学生,都应树立起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而网络环境、智能设备与自媒体平台为这一理念的践行提供了方便与保障。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这里“一桶水”的理念是要求教师掌握更多更新更活的知识,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知识更新速度以分秒计数的自媒体在线教育时代,教师要不断更新调整自己的教育观与知识库,要比学生懂得多、懂得早。如教师利用弹幕与留言功能了解当下学生的课堂需求,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与学习特点,进而在适当的时候送上“雨露甘霖”,就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与时效性。
随着自媒体的指数式发展,自媒体信息在大学生之间几乎以“病毒”形式在传播,这对高校教师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网络大V”指的是身份获认证的微博意见领袖,主要是一些学者、名人、明星等,由于粉丝数量较多,在微博上具有一定影响力[3]。做学生信赖的“大V”,就是指教师在自媒体平台上建立起学者、专业名人的身份。
要成为学生信赖的“大V”,教师应具备以下能力与意识:①主动培养自身的媒介意识,提高获取信息的精度与速度。如教师在备课时不应局限于课本与课堂,而应拓宽眼界,通过媒体、社交等多渠道获取教学资料,并授之以渔;②教师应提高评估及加工信息的能力。海量的资源库中,怎样剔除重复信息,如何辨别真伪信息,如何对信息加工使其从多媒体符号内化为知识,是每一位终身学习者的重要技能。大学教师的课件不应只是网上下载而来,更应是通过搜集相关资料后,对资料进行评估与加工得来;③教师作为学生的“大V”,应乐于从网络、生活中捕捉与自身密切相关的资讯,将其引入课堂,并挖掘热点现象背后的专业知识、深层理论,激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自由辩论。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也确保了教育的时效性;④教师在获取与评估有用信息后,应利用话语权进行有效分享,加上自己的观点创造性传播信息。
教师心理素质是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影响教育行为与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健康人格产生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其内容主要包括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自身品格、自我意识、角色认知、角色体验等因素。在自媒体环境下,个人的影响力在特定情况下甚至大于传统媒体,尤其是在学生应对矛盾与冲突时,教师能凭借自身良好心理素质,正确认识自己作为学生心灵健康维护者的角色,积极适应角色的转换,充分利用自身经验与创造才能,及时发现纠正学生的心理问题,促成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教师要拥有良好心理素质,一方面要坚持不断学习与提升。教师作为社会个体,自身的心理素质对于工作与生活都有着重要影响。大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资源,通过在线学习、图书借阅,参加讲座培训等形式,学习心理卫生知识,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具备主动维护心理健康的技能,对于常见危机具有防范与主动排除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应牢记“身正为范”的使命,将所学应用于实践。通过关注教育与校园相关的媒体信息,结合身边真实案例,主动通过媒体平台及时传播正能量信息,积极应对处理负面信息,引导班级或校园舆论,从而成为学生直接或间接的心灵健康维护者。
要保障教师积极主动完成从传统教师到学科自媒体人角色的转变,还需要学校建立驱动力运作系统,采取一系列激励措施促使教师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根据笔者所在学院的实践经验,认为校方可采用下列激励机制。
(1)实施目标激励。实现教育信息化,建设智慧校园等目标已经被绝大多数高校列入十三五规划中。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点就是教育者的信息化理念与行为,应让教师认识到未来的挑战与要求,实行教育目标责任制,形成整体合力。
(2)运用制度奖励,如鼓励教师创新利用智能终端展开数字化教学,进行在线教学平台使用的培训与交流等,使教师在良性竞争环境下加快角色转变步伐。
(3)优化环境激励,社会与校方合力改善教师的学习、工作与生活环境,使其教学创新有物质保障。同时努力营造尊重人、信任人的民主管理氛围,激发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与成就感,促使教师主动定位自身特长,自觉完成角色转变。
自媒体平台在大学校园里的发展与渗透已蔚然成风,高校教师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的实践者与领路人,既要变革传统教育观念,又要吸取、学习与应用现代教育思想,积极主动地进行角色转变,唯有如此才能在信息化浪潮中成长与发展,工作也会更加得心应手,取得良好教育与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