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永清
(长沙师范学院 信息与公共实验管理中心,湖南 长沙410100)
在中国知网以“同伴互评”为关键词检索,发现有效检索文章为1 591 篇,这说明同伴互评已经成为了一个热点研究领域。通过深入阅读发现,同伴互评与英语写作、英语写作教学、写作能力等关键词联系密切,相关研究成果有661 篇,而与MOOC、SPOC、翻转课堂等关键词相关的研究文章为23 篇,说明同伴互评在网络学习应用中还比较少。因此,将同伴互评应用于《现代教育技术》SPOC 课程教学,能有效丰富同伴互评的内涵,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同伴作业互评是教学活动中常用的一种活动,学习者需要根据教师提供的评阅标准,对同伴的作业进行批改。同伴互评适应了当前金课教改的需要,适应了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也适应了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需要。
2018 年,教育部要求合理增加大学本科课程难度,真正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同伴互评,要求学生对同伴作品做出定量加定性的评价,正好满足这一教改要求。
华东师范大学任友群教授团队发布了《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用于指导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1]。《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作为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主要课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采用同伴互评等信息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受信息技术的魅力,激发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欲望。
布鲁姆将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为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及评价。传统教学中,识记、理解、运用等低阶思维能力的培养比较充分,而分析、综合及评价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比较欠缺。在新时代教育改革与21 世纪人才培养体系下,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受到空前重视。在同伴互评过程中,学习者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整体框架的理解与认知,促进自我反思,还可以因观摩他人作业而取长补短,丰富观点与见识[2]。因此,同伴互评是一种较好的培养与发展高阶思维能力的举措。
笔者自承担《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以来,致力于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通过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改进信息化教学效果[3]。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了同伴互评、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的改革手段。其中同伴互评受到了师生一致好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现代教育技术》是面向师范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共有32 课时。核心目标是使每个学生具有良好的教育技术意识与态度,能运用教育技术的相关理论指导教与学的实践,掌握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并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的初步能力,熟悉各种常用教学设备的操作、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从而能够运用教育技术优化教与学的过程,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微课资源的设计与开发是《现代教育技术》中体现“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重要知识点,是在掌握文本、图片、视频、音频、动画资源处理与应用的基础上,融合教育与学习理论,开展信息化教学实践的一次模拟与展示。按照计划,本环节共分为3 部分,分别是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微课课件制作与微课录制,每部分又要求提交初稿与终稿[4]。并且要求3 个作品选用同一个知识点,彼此前后连贯,相互支撑,形成一套完整的微课资源。
教研室在研究全国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湖南省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字化教育应用创新大赛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微课相关标准的基础上,拟定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微课课件与微课的评价标准。题目与评阅标准同时下发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了解教师对作品的要求与期待,能有效把握作品的重点。
以微课录制二稿为例:
题目:在微课录制初稿基础上,结合微课评价标准与老师、同伴建议,完善并重新录制微课视频,并相应修改微课教学设计方案与课件。3 个文件以3 个附件的形式提交,方便批阅,不要整体打包。
批阅标准:①材料完整并一致,微课教学设计方案、课件与微课视频都要有; ②微课主题突出、思路清晰、教学活动设计合理;③画面美观、视频流畅、字幕合适; ④教学方法有特色、模板与主题融合较好;
满足标准①,分数为60 -70 分,满足标准①、②、③,分数为70 -90 分;满足标准①、②、③、④,分数为90 分以上,都不满足为不合格。
为了保证同伴互评的有效性与可信度,对同伴互评的意义、评价流程、评价要求与评价标准进行解读。要求: ①每位学生评价3 份作品,每份作品3 人评价,尽量保证评价的公正、准确;②每份作品需要给出分数,并撰写评语,方便学生修改完善作品;③如果对自己分数存在异议,可以随时与教师团队沟通,让教师复核。最后,建立一个测试作业,按照同伴互评流程,请3 位同学模拟同伴互评过程。
课程团队在同伴互评过程中与评阅完成后,查看学生的评阅分数与评语,了解学生的作品质量与评价质量,对学生提出的异议,及时回应。通过学习通APP、话题讨论、通知等形式,及时回应学生互评过程中的问题及疑问。
将互评结果整理分析,进行数据挖掘,了解整体形势,特别关注两端。在课堂上抽选部分同学的互评结果,对互评分数与评语、作品质量进行讲解,邀请部分同学分享互评的依据、收获以及不足,督促学生重视同伴互评工作,并根据应用互评结果,改进与提高下一稿的作品,教师也根据学生意见进一步改进互评方案。
邀请3 位非实验班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参加打分。在对教师完成统一评阅标准的培训后,经过协商一致开始进行预打分及信度检测,一致性系数Kappa =0.91 >0.75,说明3 位教师编码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根据学号每班随机抽取20 名学生,下载学生提交在平台里的作品初稿与终稿,对360 个作品进行随机排序后匿名提交给3 位教师。汇总所有作品的分数后,发现3 次作品的初稿平均分分别是:76.5、77.1、79,3 次作品的终稿平均分为:78.2、80.4、83.5,显然,经过同伴互评,学生的作品质量在逐步提高。
根据教学安排,要求学生完成作品后进行反思,撰写反思日记。通过对学生反思日志的关键词统计显示,“同伴互评”、“反思”、“创新”、“动手能力”等关键词居于中心位置,字体较大,说明学生普遍认为:同伴互评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中,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提升、创新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获得了学生的认同。
笔者自2017 年起,从学生课程作品中选取优秀作品参加教育部教育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会组织的“全国大学生数字化教育应用创新大赛”,获得一等奖2 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2 项,优秀组织单位奖1 项。这些成绩的获得,与大量采用同伴互评等新型教学方式,将学生的能力发展作为教学的优先发展方向密不可分。
同伴互评在加强学生对知识框架的了解、扩大作品的认知范围、提高学生评价、创新等高阶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效果;通过有效组织与实施,增强同伴互评的有效性与可信度,可以有效减轻教师工作量,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