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娜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物联网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1)
2016 年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等22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再次强调,“高等院校要积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重视提升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保持良好的适应能力,重视自杀预防,开展心理危机干预。”从该意见可以看出国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大学是人生重要的转折阶段,心理健康是决定他们由青少年向成人阶段良好转换的关键所在。
“三全育人”体系致力于建设跨时空、全领域、全要素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人才培养体系。全员,是指由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组成的“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全过程,是指应将育人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甚至可以延伸到小学和终身教育,形成全领域、长时段、持续性的育人机制。全方位,是指从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多个维度围绕育人这一目标,构筑多维并进、互补互动、综合融通的格局。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它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单单是学校的事情,需要社会、学校和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是仅仅通过心理课程才能进行,也需要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因此“三全育人”的提出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来说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指的是具备心理学知识,能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能开展心理辅导和相关培训,进行个别心理咨询和团体辅导,能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的这一教师群体。但是在很多高校具备这些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师却很少,而高校每年新生心理普测出的心理异常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教师配比的不足导致不能全面覆盖所有的心理异常学生,只有一部分心理问题突出或者严重的同学能得到干预和治疗。未得到干预的同学也会存在风险,因为心理是动态的发展过程,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甚至带来无法预估的潜在风险。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师生配比达到科学合理的比例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甚至“00后”的独生子女,自我意识比较强。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在留守的状态下成长起来的,家长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更谈不上具备相关的心理学知识,进行科学健康的养育。因此会有很多大学生由于早期教育或者家庭教养方式不当而出现心理异常问题。不同的养育方式和亲子关系会影响一个人的认知和情感的发展,比如性格、人际关系、自我意识、处理问题的方式等方面,大学生一般都在外地高校就读,初期会因为学校适应、全新的人际关系等原因出现一些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如果早期教育没有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合理的应对方式很容易因为这些问题出现心理异常,心理异常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依赖学校或者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更需要家庭的配合,但是这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来说是比较难以实现的。
什么是心理异常,什么情况下应该寻求专业帮助,这些心理健康知识在大学之前学生几乎没有接触过,很多学生都是在心理问题严重到影响学习、生活的时候才会想到找心理咨询师或者心理医生。传统观念认为只有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时候才需要去咨询或者精神卫生中心做干预,以婚姻恋爱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学业职业生涯问题、学校适应学习策略等为主要对象的心理方面的服务却不被大家所了解,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偏差也会让很多学生在出现问题时不能及时解决,导致心理问题的积累和加剧。因此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维护和主动咨询意识,合理地进行自我调节,在不能自行解决时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也是非常重要的。
大学心理健康课程多属于公共课,甚至在有些高校是选修课,以理论授课为主来覆盖全体学生,但是由于学生投入、兴趣、关注点等方面的差异,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如何在讲授理论的形式结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常见心理问题、如何处理常见问题等内容入手,让学生真正地了解、掌握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值得深入研究。有些高校定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但多以招募的形式进行,不能覆盖大部分的同学,再加上团体心理辅导需要比较宽阔的场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限制团体心理辅导这种授课方式的普及和推广。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专职心理教师的事情,而是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层面共同的关注和努力。在学校层面来说,所有任课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由于需要经常跟学生接触,都应该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很多教师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把课上好,完成教学任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些教师在与学生发生冲突或者矛盾时采取的处理方式过激,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产生消极的影响,更谈不上从正面进行引导,也达不到通过与学生的日常接触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反馈给班主任或者辅导员及时预警的目的。
我国心理健康还没有普及开来,即使在教育系统内,很多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知识比较缺乏,与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的心理健康服务状况相差还很远。我国还处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阶段,目的还在于调动大家对于心理健康学习和了解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国外心理健康已经发展到心理健康服务,大众有意识地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寻找原因,来解决生活、学习、婚姻以及个人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以期实现生活的幸福和谐,提高生活质量和个人良好的发展。因此需要从社区、企业、学校等各个方面入手,形成全员教育的合力。关注特殊群体,比如留守儿童、特殊家庭等,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提升心理健康服务的措施和覆盖面,从解决已出现的心理问题向预防和减少各类心理行为问题转变。同时也需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形成心理健康服务的规范化和体制化,实现专业精神卫生医院与社区医院的有效衔接,加强心理健康专业培训,培养更多的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实现从预防、干预、治疗心理问题向利用心理健康知识提高生活质量以及良好的个人实现转变。
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时期,心理方面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在这个阶段要掌握学生关注什么,需要什么,及时解决学生入学适应、个人发展、就业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在大一阶段需要关注入学适应问题,从学习、人际关系、生活等方面入手,及时掌握班级同学的动态,经常组织班级活动,加强同学间的沟通交流,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大学生活;大二、大三期间属于中间年级,这期间比较容易出现情感、学业和人际关系问题,高校可定期组织一些相关类型的讲座,或者动员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发展不同的兴趣爱好,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学会自我管理,平衡好学业和能力两方面的发展;毕业班学生主要面临职业发展和就业方面的问题,很多学生由于没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在这个时期,由于目标的缺乏会出现迷茫、不合理择业等方面的问题,再加上即将步入社会独立生活,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压力。帮助学生合理准确的自我定位,做好职业发展规划,使出现的心理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从而更好地实现人生的发展。
大学阶段的教育是丰富多彩的,不仅能学到扎实的专业课知识,还能通过各种活动锻炼和发展自己的综合能力。大学阶段接触的不仅仅是任课教师,还有学工、政工队伍教师;课程教学不仅仅有课堂教学,还有实践实训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形式,因此不仅教工群体要有心理健康意识,各种教学形式中也要注重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在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能下意识地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或隐患,及时预警。也可以通过大学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使其主动学习、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要从关注不良问题的矫正过渡到培养积极心理品质,要具有时效性,要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社会和时代特点。心理健康课程的形式要多样化,可采用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剧表演和体验式教学等多种形式。不仅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比如资助、评优评先、宿舍管理等方面也需要自觉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