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福维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文学与传媒学院,甘肃 成县 742500)
“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场所,更是培养人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之所在,是塑造灵魂的地方”[1]。而在大学以专业化人才培养的背景下,学科、专业的精细化不可避免的会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多元心智的形成与成长造成一定的干扰,这就要求在育人环境及其功能上通过相应的方式与方法进行弥补,于是便有了“通识教育”的提法。也就是说,通识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弥补专业教育在思想、德育教育方面存在的单一性与片面性,大学生通识教育旨在通过传授知识的同时能启迪心智、淬炼心性、陶冶情操,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素养教育。即“超脱于学科知识之外,向学生传授的不只是知识,还有批判意识、创新思维、公民素养、人生哲学等等,甚至它们远比那些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书本知识更为重要、更为珍贵”[2]。因大学教育最基本的方式是课程的课堂教学,所以大学通识课便成为对大学生进行素养教育的主要阵地。但在具体的落实中,通识教育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篮子,只要是设定为公共课程如大学英语、大学体育等很多专业性课程、或很多打着通俗教育的“水课”都归入通识教育。严重偏离了通识教育的初衷。实际上,通识教育不是专针对于课程内容而言,而是要求挖掘课程具有的对进行大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内涵并明确服务于此的教学目标。在此,素养教育主要以人文核心素养教育为主,落实到课程上主要是人文与审美类课程。
“课程思政”是相对于“思政课程”而言的,体现了一种教育理念的转变,具体到某一课程,旨在教学目标中凸显“思政”价值,教学方法上以“隐性”教育代替思政类课程的“显性”教育,教育目标更为明确。“课程思政”的提出实际上与高校通识教育理念高度一致,但在具体表达上和目标的表述上更为清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目前通识教育泛化、“矮化”、去功能化等现状。在“课程思政”的理念指导下,以“课程”为阵地的教学改革实践便全面展开,以陇南师专为例,为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落地,学校专门设立了关于“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项目,第一期遴选了10门课程作为教学改革对象,《书法》公共课作为其中一门。
《书法》一直以来是教育类各专业的公共主干课程,自学校2003年升格为专科学校以来已开设16年,授课对象为教育类各专业的所有学生以及部分非教育类专业如文秘专业等,涉及11个学院15个专业,累计授课人次达2.2万以上。
改革前,《书法》的课程定位为旨在提高教育类各专业学生“三笔字”的书写技能,为以后胜任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基础。自开设以来,本课程切实有效提高了学生“三笔字”的书写能力,对于“写一手漂亮汉字”的合格师范生的培养目标而言,本课程十多年的开设功不可没。但囿于每周一节课的课时限制与着力于书写训练的技能教学课程目标,本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贡献不大,课程本该具有的核心育人功能并未得到发挥。毕竟,本门课程的书法专业属性应该凸显其课程的人文审美属性,在融入“课程思政”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
就课程特征而言,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代表,在高校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场域中理应发挥重要的“思政”价值,显然“仅授技能、漠视传道”的教学方式亟待改革。因为书法的育人功能是全面而深刻的,绝不是简单的写好字,也绝不限于单纯的艺术的“美育”功能,书法“泛专业”、“隐学科”的属性可以有效避免现代教育专业精细化造成的“教育体制性和价值性的疏离,教育目标异化和场域的缺失等诸多问题”,[3]促进大学生人文、审美素质的养成与人格的全面发展。所以本课程应定位在《书法》公共课的基础上积极融入“课程思政”的架构。
“课程思政”理念下的《书法》课程改革,首要任务是确定明确、清晰可落实的教学目标,在学校规定的“根据课程专业教育要求,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教育的内容”的“课程思政”德育目标的框架内,根据《书法》课程特点,从陇南师专的学情出发,深挖课程内涵,提炼课程德育目标的支撑点。为保证课程目标的有效落实,在每个教学目标下根据课程内容及特征细化了思政教育的融入点,即课程教学中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内容有机融合的方面。改革后“课程思政”理念下的《书法》课程德育目标及其融入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目标1.增进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树立培植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
融入路径:辨析源流,从汉字的构造(六书)入手,明晰造字之初古人把对世界的朴素认识与真挚情感打并入汉字构造之中,使得汉字具有情感的生命力。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对民族文化的认同首先应表现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认同上,只有情感的教育才是打动人的,灿烂的民族文化永远是我们整个民族自信之源,所以,对从小缺失了汉字情感价值教育的当代大学生而言,这是首要任务,这也是汉字为载体的书法教育的优势所在。
目标2:通过书法学习提升大学生的审美,陶冶审美情操。
融入路径:审美教育是书法教育的根本,书法被认为是中国美学的基础,“为中国人提供给了最基本的美学”[4]。“美”贯穿于汉字演变的整个过程并成为演变的最重要的因素。古人通过书法学习对美的追求大致是从“大自然——书法——生活”这样一个实践过程。所以书法的审美教育也应该是立体的,向内可以通过对各类字体、书体的审美把握,了解汉字美的基本形态与形成缘由,向外可通过对书法的审美风格与典型意义的把握,将书法美的原理到迁移生活中。建立起大学生从“书法——生活——大自然”的审美教育体系。毕竟生活的单调庸俗、与自然的疏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诱因。
目标3:培养大学生的时代价值观与对高尚人格的追求。
融入路径:“书法经典是每个时代无声的录音带”[5],每个时代经典的作品都是时代精神与审美追求的完美诠释,而这又与书家个人风格紧密联系,也是古代儒教人格传统的在书学领域的具体体现。在书法教学中要突出文人书法经典教学的重点,因为文人书法经典都是书品与人品的高度统一,可通过设置《兰亭序》与“魏晋风度”;《祭侄文稿》与“中正之笔”;《寒食诗贴》与文人的精神世界等专题教学,把价值教育契入书法审美教学之中。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利用地方书法文化资源通过现场观摩等教学方式进行现场情境教学,如陇南师专所在地甘肃成县我们设置了西狭颂碑刻群与杜公祠书法碑廊及其人文审美价值教学模块。
目标4.沉潜于传统文化,逐步祛除大学生功利的、浮躁的心理。
融入路径:书法学习既要遵“法”,还要入“静”,技法训练是自律甚至是苛刻的,艺无止境,书法学习之路是漫长的。所以在教学中要通过严格的技法训练突出“养成教育”与“终身学习”的理念,让学生体会到古人书法生活中的“诚心”与“雅静”,在当代大学生普遍趋于功利、求成浮躁的背景下,书法学习或可有祛躁、静心的之功,这正合“课程思政”理念。
明确了教学目标与相应的教学内容融入点后,选择运用适宜的教学方法与载体途径也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陇南师专《书法》公共课主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灵活运用与教学,教学效果良好。
其一,传统的讲授式课堂教学依然是不可或缺的,教师的精彩讲解是引领学生进入书法殿堂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解读传统经典的有效手段。其二,配套使用多媒体网络进行教学,可以让同学们以直观的方式观看、体验书法的魅力。其三,凸显学生主体性的自主学习模式,通过渗透教育、感触教育、体验式教育“如盐入水”般把思政教育渗透到书法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之中。其四,通过观摩、展赛、交流等泛书法活动,拓展学生视野,培植参与社会文化建设的热情与信心。通过实地考察学校附近丰富的古代书法与人文旅游资源,体验书法文化的魅力。
“课程思政”理念下的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载体途径等各方面,实际上是课程功能的完善与转变,只有在实践教学推进的动态中不断调整,方能达到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