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滢
推进社保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社保档案的智能化、自动化存储与管理,一方面能够减少社保档案管理工作量,为管理人员减压;另一方面能够提升工作效率,降低数据材料整理失误概率。作为社保档案管理人员,需要积极学习最新信息化技术,推进社保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促进社保档案管理工作整体水平提升,有效保障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
结合目前情况来看,各地社保档案数量都比较多,社保业务工作量繁重。人们在办理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业务的过程中,需要提供很多资料、提交很多申请,办理流程复杂,资料需要层层递交,如此就使得社保档案数量逐年增加。同时,人们参保意识不断增强,每年的参保人数也在不断增加。这也是造成社保档案数量多,内容复杂的一项因素。
由于社保档案中存储着参保人员的重要信息,一旦信息管理不当,造成信息丢失或泄露,将直接损害到参保人的利益。可见,社保档案管理是一项关系到社会稳定发展的工作,具有较强的社会性特征。而做好社保档案管理工作,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服务,使人们的生活得到可靠保障。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将信息化技术引入社保档案管理工作中,能够使社保档案管理工作成果得到更好利用,也能够促进社保体系朝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以此彰显出社保制度的公平性。
传统社保档案管理模式下,档案都是依靠人工方式进行整理和存储。这种方式不但效率低,造成社保档案的利用价值大打折扣。在现如今的信息化时代,将信息技术引入社保档案管理工作中,有助于弥补传统人工管理档案的不足,使工作效率不断提升,降低工作失误,同时还能够增强社保档案的实时性、准确性,提升档案利用率和领导决策科学性。
在社保档案管理工作中,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改进社保档案管理工作方式。一是改善社保档案管理业务处理流程,促进工作效率提升;二是简化了保档案存储方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三是减少社保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使工作人员有时间和精力学习更加科学的档案管理知识。
很多社保档案管理单位,尤其是基层社保档案管理单位,由于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信息化办公设备购入不足、信息化管理平台缺失、软件开发程度低等等。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社保档案管理建设缺乏物质基础,不利于社保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水平的提升[1]。
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处理效率不高,则难以有效开发和利用社保档案资源。目前,很多社保档案管理单位由于内部管理人手不足,加之日常工作内容繁杂,没有专门人员负责对传统纸质档案进行信息化处理。如此就造成电子社保档案中存储的信息资料不全,影响社保档案信息化建设效果[2]。
现阶段,有不少社保档案管理人员,自身信息化素养不高,对社保档案进行信息化处理工作效率偏低,对电子档案相关业务不够熟练,造成社保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发展受限[3]。
健全的制度是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根本保障。为了促进社保档案信息化,要对社保档案信息化内容进行细分和规范。结合社保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标准,有效收集和整理社保档案数据,并且进行信息化处理。基于信息形式层面而言,社保档案资源标识、业务和技术规范,都需要按照技术标准执行,如此才能够使社保档案的通用性和可交换性得到保障。同时,引进社保档案软件系统。基于社保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要求,对工作流程进行适当调整,确保信息模块中各项内容相互连接。
推进社保档案信息化工作,必须提高技术人员信息素养水平,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人员队伍。一是做好档案管理人员信息化技术培训工作,使他们更加适应档案信息化工作;二是结合社保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需求,有针对性地引进人才;三是做好专业人员绩效考核工作,推行岗位责任制,关注档案管理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引导各项工作有序展开。
对社保档案各项工作进行综合统筹,有助于社保档案信息化工作的顺利进行。具体而言,社保档案管理单位应该健全信息管理系统,完善各项配备设施;完善个人社保信息管理制度和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对数据库处理系统、社保档案安全管理系统加以改进;引入互联网+政务系统,为广大居民提供一城通办、一窗通办、一网通办服务,全面推进业务档案电子化存储和管理。
通过这些方式,实现社保档案工作的有效整合,提升社保档案信息处理、信息交换、信息共享效率,为社保档案信息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总之,档案管理是社保管理的基础性工作。社保档案管理部门长年保存着大量的文件材料,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大、难度高,而且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做好社保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意义重大。社保档案管理单位应意识到将信息化技术引入社保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并且采取措施提升信息化水平,促进档案管理工作整体效率的提升,充分发挥出社保档案的作用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