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时正年轻》中的青春书写

2019-12-27 03:21:54姚雨璇
文教资料 2019年35期
关键词:阿城小玉寻根

姚雨璇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1984年发表于《上海文学》的《棋王》让阿城一下为文坛所熟知,虽然《棋王》的内容描写的是“文革”时期知青王一生的传奇般的遭遇,但是这篇小说更多被关注的点或者说它更多被归属于“寻根小说”当中,因此提到阿城,在文学史教材中我们自然更常见的是他被归为寻根小说作家一类,尽管一个作家并不能作如此单一的划分归类。阿城自己也调侃道:“后来有寻根文学,我常常被归到这一类或者忽然又被拨开,搞得我一副踉踉跄跄的样子,小说很怕有‘腔’,‘寻根文学’讨厌有股‘寻根腔’。真要寻根,应该是学术的本分,小说的基本要素是想象力,哪里耐烦寻根的束缚? ”[1](51)所以这里我从另一个角度,非寻根文学的角度去探讨阿城。

阿城其实不算一个多产的作家,也没有长篇的小说出版,只有80年代的“三王”系列还有零星的短篇如《树桩》《会餐》以及90年代出版的《遍地风流》系列短篇和散文集如《闲话闲说——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常识与通识》和《威尼斯日记》等等。所以,阿城的盛名是建立在少数作品上,久而久之,盛名成了传奇。在这里主要探讨的作品是90年代面世的《遍地风流》中《彼时正年轻》一辑的短篇。

《遍地风流》包括了《遍地风流》《彼时正年轻》《杂色》三辑,都是笔记式的短篇。虽出版于90年代,但《彼时正年轻》一辑中多是阿城在“文革”期间上山下乡时所写,共14篇,分别是 《天骂》《小玉》《兔子》《专业》《秋天》《夜路》《火葬》《打赌》《春梦》《大门》《布鞋》《接见》《山沟》《成长》,文中的主要人物都是上山下乡运动中的知青。

阿城在接受一次访谈的时候说到农闲的时候,知青们互相串,在炕上闲聊,那个时候也没有书,所以写点东西,赶集的时候交换着看,一些日记私人信件也在传,阿城就写点故事,自嘲说这些后来被人尊称为小说。从藏着掖着私底下传播到印成铅字公之于世,相隔时间之久,那么其实《彼时正年轻》一辑也可算文学史中称为“地下文学”的创作了。阿城在《遍地风流》自序里说“文章是状态的流露,年轻的时候当然就流出年轻的状态。状态一过,就再也写不到了。所以现在来改那时的文章,难下笔,越描越枯,不如不改。状态原来是不可欺负的,它任性之极,就是丑,也丑得有志气,不得不敬它。 ”[2](自序)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彼时正年轻》一辑中的文字就是阿城“正年轻”时写下的文字,没有经过后来老练的文笔修改。于是《彼时正年轻》就是青春之人写青春之事,剥离掉“知青”这一带有政治色彩的身份,还原出一个本真的青春面貌。

一、青春之欲

《彼时正年轻》比同是描写知青生活的《棋王》更多了一份属于青春的欲望色彩。《彼时正年轻》因为写于下乡插队时期,生于一九四九年的阿城那个时候也差不多是二十左右,正值年少青春,即使那个时候的大环境受制于政治政策的束缚而不得自为,可是青春的本性是自然的,是不能被完全遮住的,属于青春的荷尔蒙就像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阿城后来创作的《棋王》中,主人公王一生也是一位知青,也应正处于大好青春年华,可是除了“吃”这一人性中本能的欲望之外,好像是一位超脱的凡人中的圣人。他不食人间烟火,显得少年老成,“把本是沉重的生活‘超越’成了飘逸的生活”[3](63-66),并不能给读者留下多少青春的印象,而《彼时正年轻》中不少短篇里则对知青们生活片段的描写大大地渗透着青春的欲望气息,即使有时这种欲望是一种非男女之间的欲望。

《小玉》一篇里面充溢着少男少女的聒噪和青涩,特别是青春期男生对女生的态度,描写得让经历过青春的读者都很有共鸣,“男孩子们总是慌慌张张找些理由去小玉那里,或者说话很粗鲁,或者讲一条极秘密的政治消息,或者……”小玉爱弹琴,她那么小的房间总能容下那么多“一脸青春痘的半大小子们”。《春梦》里也有一段少年时懵懂的美好的虽然结局令人唏嘘的青春爱情,顾安直上小学的时候看上了同班学生晓霞,会留心大家对女生的讨论,毕业交换物品时拿到了晓霞的还贴有手写课程表的铅笔盒,沾沾自喜,特意告诉了晓霞。青春期女孩特有的矜持让晓霞要回了铅笔盒,安直很气愤,之后顾安直总会做着有关晓霞的春梦。

还有写到同性之间暧昧不明的秘事,《兔子》一篇中男女知青们在油灯下讲着八卦,讲着男女之间的情爱故事,讲着同院两个女知青之间的暧昧,大家说到隐晦的词都用“那个”替代。于是那个在油灯下的夜晚充满了“同性故事的那个”“渗透异性的那个”,之后“我”讲了一个太监的故事,提到太监后面长尾巴了,其实这是暗指男同性恋。窗纸蒙蒙亮的时候发现“兔子”李意和自己在一个被窝,呼吸喷在后颈上,感觉诡异,天亮的时候两人却当作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各自离开。“兔子”就是同性恋的代称,袁枚在《子不语》里面有一篇《兔儿神》,讲胡生因恋上一美男子,后被巡抚打死,转世为兔儿神,专司人间男悦男。

这种异性之间的情感乃至同性间隐秘的朦胧感放在“文革”语境里产生了奇妙的效应,男知青血气方刚,女知青情窦初开,在大时代裹挟的洪流里,个体的感情与爱还是压抑不住的,荒野农村的边缘地带又提供了一个好似可以更加不受压制的空间。所以我们会发现即使在那个政治意识形态极其强烈的情况下,少年们和现时的我们的青春一样,也会带着好奇心窥探秘密、传着八卦、开着无伤大雅的玩笑甚至会做出几年后再回想会悔恨当初的伤了大雅的事情。

二、青春之恶

在众多的知青小说当中,知青的身心是负着伤痕的,因此表现出来的情感是悲愤的,哭天抢地式的。“中国的文化传统,是常常把时代的疾患、命运的多艰定义为文学的福音。这种凄凉悲壮的壮美,强调了中国文学悲情的美学性格。感时忧国的苍凉情怀和知识分子自伤自叹的情调是文学传统中最绵远不绝的品格……新时期知青文学对这种品格的承袭与发挥,是最令其他时段的文学逊色的。”[4](199)时代的态势与群体的命运,蓄发着伤者最后的挣扎,卢新华的《伤痕》、梁晓声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韩少功的《西望茅草地》、孔捷生的《大林莽》、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等等都蕴含了悲情的感伤性格。

但其实这些上山下乡的知青们,他们在历史上到底是什么身份?其中不少知青是当年“打、砸、抢”的红卫兵激进分子,臭名昭著的红卫兵摇身一变为知青后在新时期文学中就被赋予了时代受害者天然的悲情色彩。他们的群体形象都是在广阔天地挥洒着青春血汗,苦难成为人生的底色,也成为他们的一种资本,甚至被笼罩上一层英雄主义的光辉。而在《彼时正年轻》中,一些篇目中的知青就一反以往受害者的悲情色彩,而成为对他人造成伤害的作恶者,即使这不是他们的本意。阿城在《遍地风流》的自序中也说:“青春这件事,多的是恶。这种恶,来源于青春的盲目。”

《秋天》一篇的文眼在于“悠然”,天地本自悠然,天地间本许众生各自悠然,然而偏有一种人不懂悠然,不敢悠然,却专门坏人悠然,结果大家都不悠然。《秋天》里房东媳妇的房间每晚都有别的男人进去,进行肉体的交易,而房东就睡在炕下,这和沈从文的《丈夫》里丈夫容许妻子上烟船为妓有些类似。寄宿在房东家里的女知青宋彤某天晚上终于察觉了这隐匿在暗夜中的交易后,以革命小将的觉悟邀集众知青对房东老婆进行吊打批斗,一声“臭流氓!吊起来!”的尖叫,伴随着鸦叫狗吠,打碎了村庄原始的悠然。宋彤抡起皮鞭时候的样子满满是“革命小将”的厉害。当被吊着的房东老婆的棉裤掉下来,房东给自己媳妇提裤子时脸上也挨了一鞭子。从此村子里安静得让人害怕,一片肃杀之气,这是这群外来者带给村氓的伤害。小说营造出了知青与农民之间紧张的关系,这种关系貌似是由个体引发的,但揭示的其实是两个群体、两种生活之间巨大的历史裂缝。

但其实村妇为什么“耍流氓”,阿城没有明说,而是借助于同是知青的小说叙述者晓重的口说出:“一次两分钱,四个月哟”,而“年底分红的时候,村里每个劳动力,每人分到六分钱”。也就是说房东媳妇一次交易能顶一个劳动力四个月的所得,怵目惊心地揭示了农村农民生活不易与卑贱。所以当房东夫妇家里传来打骂的声音时,拾粪的人被问发生了什么,“拾粪的什么也没说,嘴动着,叹了口气”,这叹了口气包含着对女房东行为的不认同同时也是默许宽宥,可这些年少的人又怎么会懂。

女知青宋彤理直气壮地指责与鞭笞所凭依的就是由来已久的深入人心的传统人伦观,以及特殊时代里所形成的根深蒂固的革命意识形态,房东夫妇与村里人未尝不懂得这肉体交易是不应该的,但是生活的极度贫瘠使他们比知青更懂得生存的残酷性,没有养身之物,何谈人生?在生活的重压下,村里人都默许了“生存”重于“人伦”的道理。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所谓的道德和荣辱应当基于“衣食足”的基础上,对于民间一些“有伤风化”的行为,可以把它们理解成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在农村悠闲的秋收时刻,晓重正满怀诗意地篆刻“山气日夕佳”,捉奸事后,晓重再也不能原谅自己当时没能阻止,“‘山气日夕佳’的闲章再也没有刻完”。

王德威说《遍地风流》讲的是“礼不下庶人”,《礼记·曲礼》认为“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孔疏注曰“谓庶人贫,无物为礼”,就是说庶人因为贫穷也没什么身外之物,整天的忙于生计,于是庶人没有必要恪守“礼”的限囿。于是,条律之外,庶人不受权力阶层的礼的束缚规约,这里的“礼”是“文革”时期的革命意识形态和革命道德伦理,便有了不小的自为的空间。权力的道德规范进入民间俗世,再加上刑又下庶人即女知青对房东老婆的吊打,日子就难过了。这就是青春中“盲目的恶”,少不更事,在别人的贫穷和卑贱上又踩一脚。女知青宋彤的结局是当别的知青都回城了,而她留了下来,嫁到了别的村子。她为什么留了下来?或许是不愿回北京,出于某种赎罪意识,无法原谅自己,又或许回不了北京只能留下成为一个农妇,这样她将来会真正理解两分钱对于一个乡野农民来说意味着什么。

三、压抑不住的生命活力

《彼时正年轻》中的主人公都是少年人,作者创作这些的时候也是正年轻,“年轻气盛,年轻自然气盛,元气足”[2](自序),时代环境或者政治政策再怎么压抑,都压抑不住青春本身的活力,或者说,尽管这活力是被压抑的,但是有总比没有的好。“我们现在回过头去看所谓‘知青文学’,多是无奈,无奈是中年以后的事,与青春不搭边”[2],或许也和作者创作《彼时正年轻》时的年龄有关,其中的文章没有“公子落难式的酸气”,当然这种活力也不是“刻意夸张青春无悔式的天真”。青春的活力显现在文中人物身上就是,在无聊艰苦的生活中自能让青春呈现应有的一点色彩,

《天骂》中插队女知青小玉平时的生活是简朴甚至是艰苦的,“一天下来,说不上是累还是不累。躺在炕上,手麻麻的,脚热热的,胯酸酸的,炕硬硬的。”半夜无聊,走出去又回来,“没有什么可看的,于是看灯”,因为油贵,于是熄灯。早晨起来抹了脸,又因为水金贵而没敢刷牙。早上配着泡了一年的杨树叶下饭,“以为像城里下铺子卖的橄榄,嚼嚼就会回甜,于是低下头嚼,很久很久,还是苦的,只得咽了”,尽管生活是这样的,仿佛处处不能忍受,可是小玉还是能在这缝隙中寻到一些新鲜。“早上起来,开门见山,心里觉得太行真是妩媚啊。无非是石头,却有石头的样子,无非是山,却觉得是真山”,能发现眯着眼睛看太阳的豹子,妖娆的野雉,从山头滚下落在谷底的石头,还有穿羊皮的牧羊人。让小玉感到新鲜并且向往的还有村里当家女人每天清晨站在屋顶扯开喉咙,“诅天咒地,气势雄浑,指斥爹娘”的天骂,而从中小玉明白了很多男女之事和生活的禁忌。后来小玉在村里嫁汉生子,生火做饭的时候便向往着属于自己的天骂。我们可以认为这是知青初来乍到对一切都充满新鲜感,但是也不能否认是青春的活力压抑在小玉心中四处冲撞无处发泄的表现。深山里的生活清苦,而这种生命活力便成为唯一可以打破冷寂,使凝结的生命失衡而产生波动之美的动力。

《专业》中五个学生争辩时表现出来的激扬勃发的姿态更显出青春的活力。张王李赵林五个高三学生在文革之前都想考同一所大学,“非清华,即北大,整日雄心像钥匙般拴在身上”,文革破了高考制度,来年上山下乡,这五人都到了一个村。每天忙完,聚在炕上,点上油灯,便是一番大讨论,“谈政治,论经济,谈论政治经济学。讲相对论,分广义、狭义,题目都很大。理解不太相同,于是争,站起来又坐下,下炕复上炕,声振屋瓦,穿透墙壁引得郑村的狗吠成一片。”少年人的精力总是用不尽,一天下来应该很疲惫,但是仍然有精力谈论形而上的东西,并且“声振屋瓦”,谈到吵起来,郑村所在地为雁北,“吝啬之地。长寸草,以为可稼穑。穑时,瘦麦瘠粟,不稼也罢。”风起时,飞沙走石,是“半毛不毛之地”,物质生活是枯燥的,可这少年人之间的争辩却为整日的枯燥添了些乐趣。

《大门》中的男主人公面临上山下乡,和朋友觉得插队之后就没机会看黄河了,于是当夜就去北京火车站扒车,在郑州下了车,绕来绕去到了黄河边,“因为景观还不能符合心中之意,于是一路走下去”,决定在村里歇一下,第二天看黄河日出。他们对外在的世界存在一种冲动,可以为着自己的心之所向说走就走,大多数曾处于年少时的人都应该有过这种向往。奔涌的黄河,黄河上壮丽的日出日落,有着澎湃的美,这些景象也正应和着这些少年喷薄而出的活力和即将去广大天地有所作为的雄心,哪怕后来才明白这一切愚弄了他们,但是当时的激动的心情是真实的。

这种表现各异而又混沌不明的活力是知青生活在物质、情感、精神乃至梦想都很虚无的状态下,压抑不住的生命能量寻求自然发泄的表现,对我们认识知青生活丰富面影和多元形态是很有价值的,而在这方面,通常的知青文学提供的经验并不多。

四、结语

尽管阿城更多地被文学史当作 “寻根小说”作家被提及,但是如果将其放入“知青文学”这个框架中,其90年代出版的《遍地风流》中《彼时正年轻》是知青小说中值得探讨但却鲜有人关注的作品。它并不过分关注“知青”这个身份,而是将作为“知青”的他们看成普通的青年男女,他们并不因为时代的原因而缺少青春应有的色彩。青春的本质在每个时代都是一样的,而时代的差异性使所在其中的人有了别样的魅力。

《彼时正年轻》对知青青春的欲望、恶和生命活力的表现,摆脱了通常“伤痕-反思”文学习惯从政治反思角度去抒写的旧套,而以更加贴近青春、生命和自然人性的视角,以更具原生意味的细节感,展示了知青生活日常化的生存场景和多元化的生存形态,为当代“知青”叙事提供了难得的文学经验。

当然,笔者这篇文章也并不是要把阿城从“寻根文学”作家的归属中剥离出来再放入另一个框架,只是觉得对一个作家或者一部作品而言,他们的内涵是丰富且复杂的,不能因为文学史的经典化过程而淹没了作品的探索空间。

猜你喜欢
阿城小玉寻根
啥都要双份
故事会(2022年14期)2022-07-20 04:52:19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鸡姥爷
民间文学(2022年11期)2022-05-30 10:48:04
小玉
青年文学家(2021年4期)2021-03-18 00:56:44
我的镇江寻根之旅
华人时刊(2020年17期)2020-12-14 08:12:54
戏子多秋
寻根稽古德祚绵长
寻根(2017年2期)2017-06-14 12:18:15
剩饭
故事会(2016年11期)2016-06-02 09:08:41
寻根船
小心触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