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慧慧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在此基础上,近一步探讨与《左传》疑问代词相关的固定结构问题,重点对用于指人的疑问代词“孰”和“谁”从多方面加以比较,对由疑问代词“何”构成的凝固结构进行分类研究。
《左传》作为中国古代最早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是先秦传世典籍中极具代表性的著作。全书约18万字,以鲁国十二位君主的在位年份为纪年标准,记录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两百五十四年间的重要历史事件。《左传》全书共12卷,其内容取材广泛,不仅包含大量的春秋史实,还有丰富的古代典章史料,堪称春秋文化的百科全书。其综合性、整体性的史学观一直受到优秀史学家的推崇;在反映春秋时期历史风貌时,注意突出表现当时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的做法给后世史学家极大的启发。此外,《左传》的文学价值也不容忽视,其典雅浑朴、细致传神的文风是后世文学家汲之不尽的源泉;文章故事叙述详略得当,文笔细腻严密,创造了许多富有魅力的精彩篇章;于叙事中穿插记录众多人物之间的对话、外交辞令、“君子”评论和谏言,为后世考辨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留下可靠的语料来源。传统训诂学者对 《左传》所做的研究多集中于对个别语词进行整理和考证,或对句法问题进行剖析解读。王力表示“研究散文的目的,就汉语史来说,是研究某一时代的语法和语汇”。对《左传》其他词类比如时间副词、介词、动词等词类的研究前人已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专门对疑问代词进行的研究略显欠缺。基于以上三方面原因,本选题对《左传》进行专书研究,尝试对疑问代词作全面统计的同时进行定量和定性研究。
本文以中华书局2009年出版的杨伯峻先生编著的 《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为研究底本,杂取各家注释和译文,以《左传》为专书研究对象,在研究方法上,首先对疑问代词进行判定,其次在对疑问代词的数量进行统计和归类的基础上进一步作静态形式描写和动态功能解释,最后进行全面分析并作出总结,力求较全面地反映《左传》中疑问代词的使用情况。
1.语法功能
汉语词汇形态有限,一般来说,词的语法功能是划分词类的基础标准和依据。词的语法功能,主要是指实词在语句里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不同类的词充当不同的句法成分。代词在词类范畴中十分特殊,它一般不受别的词类修饰,它所替代的词在句中充任哪种句子成分,这个代词便能充当相应的句子成分。
2.词汇意义
仅依靠语法功能来划分词类是不科学的,无论是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在划分词类时都不可依据单一的语法功能,还必须考虑词的意义。
本文以中华书局出版的杨伯峻先生的 《春秋左传注》(2009年)为研究底本,对《左传》全书的疑问代词及其使用情况做出了全面统计:《左传》全书共涉及十个疑问代词,它们分别是“谁”“孰”“何”“胡”“曷”“盍”“奚”“安”“焉”“恶”。 这些疑问代词总共使用1011次。其中“何”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疑问代词,它的语义功能齐全,语法功能也比较完备。“谁”和“焉”是除“何”之外出现频次较多的疑问代词。下面对这十个疑问代词分别进行讨论。
“谁”在《左传》中共出现128次,占疑问代词总数目的12.7%,是使用频率较高的疑问代词,主要用来询问人。它的语法功能齐备,在句中可分别作主语、谓语、宾语和定语。例:
1.“谁”作主语,共102次。
(1)有上不吊,其谁不受乱?吾亡无日矣!(成公七年)
(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宣公二年)
疑问代词“谁”作主语,根据前面有无先行词分为两种情况。例一“谁”前面没有出现先行词,这种情况在《左传》中共有95次。例二“谁”前面有先行词,这种用法共计7处。
2.“谁”作谓语,共4次。
(1)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公二年)
3.“谁”作宾语,共17次。
(1)其母曰:“盍亦求之? 以死谁怼? ”(僖公二十四年)
(2)无与同好,谁与同恶?(昭公十三年)
以上所举例证中,例一疑问代词“谁”作宾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这在《左传》里共有14处。另一种情况如例二,疑问代词出现在介词之前,在《左传》中这种情况共出现3次。
4.“谁”作定语,共5次。
例:人之有墙,以蔽恶也;墙之隙坏,谁之咎也?(昭公元年)
疑问代词“孰”在《左传》中共出现23次,占疑问代词总数的2.3%。既可以用来问人也可以询问事情。但它的语法功能比较单一,在句中只能充任主语成分。
例:弃信背邻,患孰恤之?(僖公十四年)
“何”在所有疑问代词中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是使用率最大的疑问代词。它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甚么(人、事、物)”。 在《左传》中“何”共使用692次,占总数的68.4%。它的语义功能非常完备,既可以询问时地、事物,也可以问情状情理、处理事情的方式和方法。例:
1.询问原因
赵孟曰:“何故?”(昭公元年)
2.询问时间
公曰:“何时?”(僖公五年)
3.询问事物
王曰:“童子何知?”(襄公三十年)
4.询问后果
曰:“三怨将作,秦晋辅之,子将何如?”(僖公九年)
5.询问方式
对曰:“此之谓多矣。若能少此,吾何以得见?”(昭公元年)
6.询问处所
襄公适楚矣,而祖以道君,不行,何之?(昭公七年)
“何”不仅语义功能丰富,语法功能也呈现多样化,在句中可分别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和状语。例:
1.“何”作主语
下而无直,则何谓正矣?(襄公十年)
2.“何”作谓语
王曰:“骋而左右,何也?”(成公十六年)
3.“何”作宾语
(1)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隐公元年)
(2)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僖公三十二年)
(3)令尹尽信之矣,国将如何?(昭公二十七年)
(4)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庄公十年)
疑问代词“何”在句中充任宾语时,根据“何”在其他词类前后的位置又分以下几种情况:前两例的“何”出现在动词之前,作动词前置宾语,表示“V+什么?”。例三中“何”用在动词后面作后置宾语。例四中“何”用在介词“以”的前面。需要说明的是在《左传》中“何”没有放在介词后面的用法。
4.“何”作定语
熊率且比曰:“季梁在,何益?”(恒公六年)
5.“何”作状语
(1)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僖公二十四年)
(2)对曰:“老夫罪戾是惧,焉能恤远?吾侪偷食,朝不谋夕,何其长也?”(昭公元年)
(3)吾子舍其大,而重拜其细,敢问何礼也?(襄公四年)
以上例证中,例一“何”在句子里充任状语,包含了反诘疑问语气。例二“何”表示对时间长短的感慨,“何”在例三中表示普通疑问。
疑问代词“盍”在《左传》中共出现36次。占疑问代词总量的3.6%,“‘盍’为‘何不’的合音字”。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何不”“为什么不……”。常放在句首或句中的动词之前,用来询问事情发生的原因,同时以委婉的方式提出个人的意见和建议。《左传》中疑问代词“盍”在句中全部用作状语。例:
(1)莫敖曰:“盍请济师于王? ”对曰:“师克在和,不在众。”(桓公十一年)
(2)盍姑内省德乎?无阙而后动。(僖公十九年)
“曷”用作疑问代词在《左传》中出现的次数最少,全文共使用了一次,意思相当于“什么时候呢?”,用来向对方询问事情发生的具体时间。语法功能上,“曷”在句中作状语。
例:后子见赵孟,赵孟曰:“吾子其曷归?”(昭公元年)
“焉”作疑问代词在《左传》中共出现98次,占总数的9.7%,是除疑问代词“谁”和“何”之外另一个经常使用的疑问代词。多数在句中充任状语成分,部分作前置宾语。既用来对地点进行询问,也可以询问原因或做事的方法方式。例:
(1)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闵公二年)
(2)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隐公三年)
(3)子良曰:“先得公,陈、鲍焉往?”遂伐虎门。(昭公十年)
以上所举例句中,前两例“焉”在句中作状语,其中例一是对做事的方法方式发出询问,例二用来询问原因,例三“焉”放在动词前,在句中作前置动词宾语,意思是“V+哪里?”。
疑问代词“胡”在《左传》中共出现11次,它相当于今天口头交际用语里的“为什么”“如何”“怎样”。语法功用上“胡”在句中全部充任状语。例:
(1)服以远之,时以閟之,尨凉冬杀,金寒玦离,胡可恃也?(闵公二年)
疑问代词“奚”在《左传》中较少使用,总共出现四次。它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 “怎么能”“怎会”“为什么”。语法功能上,“奚”分别在句中两次作状语和动词宾语。例:
(1)楚子问之,对曰:“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又奚言?”(庄公十四年)
(2)费曰:“我奚御哉?”袒而示之背,信之。费请先入,伏公而出,斗,死于门中。(庄公七年)
“奚”在例一中作宾语,置于动词“言”之前,意思是“我又能说什么呢?”,“奚”在例二中作状语,意思是“我怎么会抵抗你呢?”。
疑问代词“恶”在《左传》中共使用四次,分别两次充当主语和状语。作主语时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谁”,作状语时表示“怎么能(会)”“哪儿能”。
1.“恶”作状语
平子曰:“尔幼,恶识国?”(昭公十六年)
2.“恶”作主语
孟孙曰:“二三子以为何如?恶贤而逆之?”(哀公七年)
“安”作为疑问代词在《左传》中共使用14次,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儿”“哪里”“怎么能”。 语法功能上,“安”作状语表反问,此用法共出现12次。其余两处在句中作动词的前置宾语。
1.“安”作宾语
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庆郑曰:“弃信背邻,患孰恤之?无信患作,失授必毙,是则然矣。”(僖公十四年)
2.“安”作状语
虽及此,岂非天乎!抑人之求君,使出命也,立而不从,将安用君?(成公十八年)
1.出现时间
《左传》中疑问代词“谁”和“孰”都有所使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同时出现在这个时期。周法高先生曾经专门对疑问代词“谁”和“孰”出现时间的问题作了考证,在《中国古代语法·称代篇》中有这样一段表述:“疑问代词‘谁’,甲骨文、周金文未见此用法,今文《书经》无之,《诗经》及列国时代常见。 ”而“疑问代词‘孰’,甲骨文、周金文未见,《书经》、《诗经》无之”。由此推断:“谁”比“孰”出现时间要早一些。而且在《左传》中,“谁”与“孰”相比,使用频率要高出很多,这两个疑问代词的百分比差为128:23。
2.语义功能
在语义功能上,疑问代词“谁”和“孰”都可以用来询问人。《左传》中,经统计疑问代词“谁”共出现128次,且全部用来表示对人提出询问。疑问代词“孰”可以问人也可询问事情。
多数语法学家都一致认可“孰”作疑问代词有表示选择的意义,关于“谁”是否也可以用来表示选择的问题,史存直先生认为:“‘孰’前如有先行词,是表示‘孰’字所代的范围,‘孰’字便有抉择其一的意思,相当于口语的‘哪一个’‘哪一件’,这样用法古人就不用‘谁’字。”吕叔湘指出“但称人的时候也可以用‘谁’。”
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宣公二年)
在《左传》中,经描述性举例论证,认定疑问代词“谁”存在表示选择的用法。
尽管疑问代词“谁”和“孰”都可以表示对情况或事情做出选择,但两者又不完全相同。例:
(1)七年之中,一与一夺,二三孰甚焉?(成公八年)
(2)吾父再奸王命,王弗诛,惠孰大焉?(昭公十三年)
(3)太子曰:“君实不察其罪,被此名也以出,人谁纳我?”(僖公四年)
疑问代词“孰”表示选择时,数量和范围都比“谁”要大得多,且在这一用法上使用更为普遍。此外,前两个例句中“孰”分别表示对利害得失和两者高下进行比较,但《左传》中“谁”没有这样的用法。“谁”表示选择的时候,一般只用来指代人。
《左传》中疑问代词“谁”和“孰”有如下区别:
“谁”和“孰”都可用来询问人,但“孰”还可问事,“谁”没有此用法。两个疑问代词都有表示选择的意义,但“谁”在这一用法上少见,“孰”使用普遍。此外,“孰”可以表示对利害、得失、两者高下进行比较,“谁”无此用法。在句法功能上,疑问代词“谁”的句法功能齐全,除作主语外,还可充任宾语、定语和谓语。“孰”在句中只作主语,这较“谁”来说就显得单一化。
“何”类疑问代词相当活跃,除大量单独使用的例证之外,还有“何”与其他词类凝固而成的固定结构。如:“谓……何”“何如”“何以”等。下面进一步作具体分析。
1.“若……何”
在《左传》中,“若……何”作为疑问代词固定结构共出现81次,在“若”与“何”之间插入名词、代词或者其他词语,用来询问方法,意思是“对……怎么样”。
例:公疾,召之,曰:“以是藐诸孤辱在大夫,其若之何?(僖公九年)
“若……何”结构表示“把……怎么办”,此外,《左传》中“如……何”也表相同的意思。这个结构共出现2次。
例:陈文子见崔武子,曰:“将如君何?”(襄公二十三年)
在古代汉语里,“如之何”和“若之何”都可以放在动词前面表反问,译成“怎么”;也可以用在询问句的末尾,译为“怎么样”。
2.“何如”“如何”
在《左传》中疑问代词固定形式“何如”“如何”共使用了26次,其中“何如”出现21次,“如何”出现5次。词序虽然不同,但它们表示相同的意思“怎么样”“怎样”“怎么办”,都用来询问做事办法或具体情况。
例:曰:“三怨将作,秦晋辅之,子将何如?”(僖公九年)
吕叔湘认为“‘如’‘若’是一音之转”。在《左传》中除用“何如”“如何”来询问方式方法,还有由动词“若”和疑问代词“何”组成的固定结构“若何”也表相同的意思。这个固定结构形式共使用21次。
例: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僖公三十三年)
3.“何……之有”
“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形式,是“用疑问形式表示否定”。在《左传》中,“何……之有”的固定结构共使用41次。
例: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蔗免于难。(桓公六年)
这里“之”字复指前面的“福”字。意思是“有什么福气呢?”。
4.“何必”
疑问代词“何”与副词“必”组合使用形成固定结构,在《左传》中共出现8次,表示对某个行为或某事提出疑问。多从中传达出发问者不赞同某观点的态度。
例:摄卿以往可也,何必子?(文公七年)
5.“何以”
由疑问代词“何”与介词“以”组合而成疑问代词的固定结构,在《左传》中共出现94次,表示“用什么方法”“靠什么方式”,用来询问方法方式。
例:对曰:“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臣闻命矣。”(僖公十年)
6.“几何”
固定结构“几何”由疑问代词“何”和询问数量的“几”组合使用,表示对具体事物的疑问、对时间长短或距离远近进行询问。在《左传》中,这个固定结构共出现7次,仅一处用来对具体事物发问,其余六处是对时间提出疑问。
例:是盟也,其与几何?(襄公二十九年)
7.“何谓”
疑问代词的固定结构“何谓”共出现10次,是对话过程中对其中一方所表达的意思提出疑问,还可以对某种说法的含义进行询问。
例: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隐公元年)
8.“何……焉”
疑问代词“何”与语气词“焉”组成的固定结构“何……焉”在《左传》中共出现91次。这里的“焉”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呢”“吗”“嘛”之类的语气词,常放在句末表疑问或反问语气。
例: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庄公十年)
综上所述,通过对《左传》中十类疑问代词的使用情况进行分类,分别论述了它们的语义功能和语法功能。此外,对两个用法相像的疑问代词“谁”和“孰”作出比较,同时又统计、分析和总结了使用频率最高的“何”字类疑问代词固定结构的使用情况。通过举例论证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一、十类疑问代词,“何”居于绝对主导地位,它的语义功能最为丰富,可询问原因、事物、时间、处所、情状和方式。“谁”只能用来问人,它的语义功能比较单一。“孰”不仅可以问人,还能用来问事。“盍”在语义功能上同“胡”“奚”一样,用来问缘由。“曷”在《左传》中共有一处,表示对将来时的询问。“焉”可以问处所、原因和方式。“恶”与“安”都可问处所和原因,“恶”还可用来询问人。
二、语法功能上,“何”仍是功能最强大的疑问代词,它不仅可在句中作主语、谓语、宾语,还能充任定语和状语,做宾语时一般要遵守古汉语宾语前置的规律。“谁”多是充任主语,少数用作宾语、谓语和定语。《左传》中,“孰”只能作主语。“安”和“奚”都可分别作宾语和状语。“盍”和“胡”只作状语。“恶”可在句中作状语和主语,作状语时表示反问。“焉”除作前置动词宾语外还可作状语。“曷”是使用频率最小的疑问代词,在句中仅用作状语。
三、通过对《左传》中疑问代词进行整理,认识到在春秋时代“何”是最活跃的疑问代词。它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都很丰富,影响着古汉语的句式和语言表达习惯。以“何”为中心还形成许多固定结构,它们的使用范围也相当广泛。由“何”组成的凝固型式“若……何”与“如……何”意思一致,表示“把……怎么样”。“若何”“如何”“何如”相当于现代汉语“怎么样”,用来询问方法方式和情状。“何……之有”含反问之意。“何以”一般用来询问方法。“几何”是对事物、对时间长短进行询问。“何谓”含反问之意,是对说话者某句话或某个说法提出疑问。“何……焉”常在句末表反问和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