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红英
(伊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新疆 伊宁 835000)
“翻译的大众化指翻译的语言风格,用大众的通俗语言进行翻译才能使翻译大众化”。(许钧,袁筱一,2001:254)19世纪一些优秀的翻译理论家认为翻译目的是为不懂原文的读者服务,使一般不懂原文的读者也能感受到原文思想,所以为了读者大众的利益,译者必须注意译文措辞的大众化。荷兰德认为翻译应该为现实服务,翻译不仅应该适合有学问的人,而且也应该适合乡村尚未开化的农民。为了做到翻译的大众化,他主张用新的术语来翻译晦涩难懂的罗马词汇,译文保持地道。纽曼认为评判译作的标准应该是普通大众对译作的反映,而不应该是纯粹的学术标准,特别是作品的品味,更应该由普通大众做出判断,而非学者。这些早期的翻译理论家主张使用大众的语言进行翻译,译文应当使用简明易懂而非华丽的、不为普通大众所熟知的词语进行翻译,普通大众才有权对译品进行评价,这其实就是翻译大众化的精神。这些古老的言论即使在今天仍不失其现实意义,因为翻译的大众化是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趋势。民主运动和市场经济使普通大众获得了参与翻译、阅读精品译文的权利,翻译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日趋大众化。当今信息时代,来自不同行业的翻译兴趣爱好者成为翻译活动的赞助人和发起人。昔日只有专家学者才可涉足的翻译鉴赏和批评,亦成为大众挥洒其话语权的文化场域。由于教育的平等化与自身经济和文化能力的提升,大众群体成为审美主流,翻译已成为一道大众的文化风景。翻译这一古老的人类行为处于当代大众文化背景之下,其标准和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刘宓庆认为社会效益应该成为翻译标准的最高标杆。一部译著是否成功的关键在于它是否能拥有读者,能否为读者所接受,否则就没有社会效益。翻译的使命在于帮助广大译文读者能意会原文并愿意接受崭新的文化意向,最终实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间的融通。
对读者作用的重新肯定是二十世纪文学研究所取得的重大进步。美国的奈达、根茨勒和德国的赖斯均注意到考虑到读者在决定译文是否得体方面的作用。目的论则认为翻译目的由读者决定,所以译者不必追求与原文等值的译文。在对译文进行评估时,也要考虑到目标文本是否能满足读者的需要,如果译文接受性不好,译者须回头修改不当翻译部分。王小章(2008:218)认为群体的大众心理是生活在一定群体中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群体生活过程中积淀下来的稳定的习俗和传统的心理积淀。任何心理学现象就其起源和发生,发展来讲都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根植于具体的历史和文化之中。译者应从生活的实际意义出发,考虑翻译活动中读者的特殊需求。译者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为不懂原文作品语言的读者服务,故译者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读者的感受,译者的受众意识应服务于读者译者,不仅要考虑读者所身处的文化环境背景,知识文化水平,阅读兴趣与模式,还要考虑读者的认知结构等多方面因素,包括读者的心理需要。晚清时期的梁启超主张“豪杰译”,林纾大量撮译,严复主张意译,他们均以广泛的读者群作为其翻译基础。朱生豪翻译的莎剧神韵与优雅兼具,他的译本符合当时中国大众读者的接受心理,因而大受欢迎。为了使译作在译入语文化语境中得到承认和流传,译者在翻译时必须要有受众意识,并由此决定相应的翻译策略,这是读者大众心理对翻译活动的反作用。社会心理学认为,某一特定社会成员具有共同的人格与心理,而且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心理是复杂的社会建构过程的产物。当代,读者大众心理的多样化正在促成翻译活动的多元化,包括翻译的大众化。
在国外,翻译传播理论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奈达提出的翻译交际学理论可视为翻译传播学的雏形。他认为不能被目标语读者接受、不起交际作用的译文就是无价值的。翻译研究的交际学途径认为译者必须要考虑信息受体,即在动笔之前应当弄清楚为谁而译;译者要考虑信息反馈,即译者要善于根据读者的反应做出翻译策略上的调整。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吕俊在国内率先提出翻译学传播理论。翻译传播论认为,传播的基本要素是语言符号,而翻译的本体正是语言符号,翻译过程就是在一定翻译目的指导下,尽量不失真地传播信息、达到传播效果的过程。在翻译活动中,原文作者和译者是传播者,译者和译文读者是受传者,二者因为信息的传播而组成的一个相互制约的系统。译者作为原文的第一读者,扮演中介和桥梁作用,他要关照的是译文最后的读者,因为这一读者群直接关系到翻译的终极效果。译者应关注读者的接受潜势,包括心理因素、审美倾向等,要尊重读者的需求和期待,不能超越读者的普遍理解和接受能力,要保证译文的大众化,就应当使用大众所熟悉的语言,最终实现翻译的大众化。最近几年,美国《时代周刊》中也出现了中国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如铁饭碗(iron rice bowls)、龙头(dragon head)等等。这些中国文化负载词的英语译文披上了中式英语的味道,因为这些媒体将读者定位为中国人,所以译文更多考虑了中国读者的接受程度,使得中国读者读到有丰富中国文化背景的汉语拼音和汉语词汇,拉近与中国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
社会变迁催生并加速翻译走向大众,并使其逐渐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的有效途径。翻译大众化的结果是大众化翻译,其表现形式多样,作为一种翻译策略,翻译大众化要求译者使用大众化的简单词语,使用结构简单的句子,总之要力求语言的大众化,所以构建翻译大众化的关键是语言的大众化。在翻译中如何做到语言大众化,老舍的翻译行为及诗学观回答了这个问题。老舍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好的著作差不多就是文字清浅简练的著作。”(1982:91)文学方言的翻译和电影字幕的翻译是大众化翻译的典型表征,下文将从以上两个方面,引用一些有代表性的翻译案例,阐释大众化翻译的表征与内涵。
方言是语言的一种变体,可以分为地域方言(regional dialect)和社会方言(social dialect)两大类。(朱芳、谢亚军,2007)地域方言是一种民族标准语的地方变体,与标准语在语音、语调、语汇、句法结构上均有些许差别;社会方言体现说话人的社会属性。一般而言,个人话语风格都是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的结合。方言只有口语一种形式,所以作为人物语言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文学方言属于社会方言。自小说这种文学形式产生以来,尤其是乡土民间文学的产生使得方言成为古今中外作家的青睐。胡适(1982:50)曾经说过:“方言最能表现人的神理,方言土话里的人物是自然流露的活人。”这段话充分说明了文学方言的优势。文学方言虽然只是文学语言中很小的一个部分,但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表达形式,在作品中不仅传达了概念意义,同时还传达重要的文体和文化意义,对译者而言是一种极大的挑战。
最常用的两种方言翻译法是方言对译法和口语体译法。郭著章认为方言对译是“用译入语中一种方言的成分来翻译原文中方言成分的方法。”(1994:746)。韩子满于2002年提出了口语体译法,他认为可以用比较通俗、口语化的译入语来翻译方言。因此口语体译法也被称为通俗译法。虽然二者各有利弊,但笔者认为,能够有效地实现翻译目的、推动文化交流的翻译才是好的翻译。文学翻译作为一种文化传播行为,其译介和传播效果应由文学作品的主要读者群,普通大众来判断。口语体译法在不必拘泥于原文和译文等值的前提下,既不违背翻译目的,也可以准确地传达出原文的文化信息,译文易于读者理解,所以可以看作是一种理想的方言翻译方法。如果在口语体译法所倡导使用的通俗表达法无法传递原文的全部含义的情况下,则可以使用译入语中的标准语或者已经被大众读者所喜闻乐见的词语来进行补偿性翻译。
(1)你丑人倒有丑福!(贾平凹,《黑氏》,2013)
You may be ugly, but you have an ugly duckling’s fortune.(柯平,1993)
丑人有丑福是中国一句俗语,是指丑人也可以得到幸福。该译文用了归化法,用了与源语词语具有相似文化意义的词语“丑小鸭”来翻译“丑人”。安徒生作品里的丑小鸭形象在西方世界广为人知,这样译文读者便能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了。
(2)我又生养不下一个娃娃,仅这一点,谁个男人眼里,我也不在篮篮拾了。(贾平凹,《鸡窝洼人家》,2012)
And I can't have a baby, and in man's eyes, for that reason alone I'm not a real woman.(胡宗锋,1999)
“不在篮篮拾了”在陕西方言中就是“不想要”或“不要了”的意思,将其译为“I'm not a real woman”更贴合此处的语境。
(3)已经走出来了,还扭过去,有一句没一句地说些不盐不醋的话。(贾平凹,《鸡窝洼人家》,2012)
Already out of the door,he kept turning his head and said some obscene words.(胡宗锋,1999)
“不盐不醋的话”的意思是“不三不四”的意思,故可以译为:“some obscene words”。
(4)...and as there is no t much doing now, being New Year’s Eve, and folks mops and brooms from what’s inside’em, nobody took much notice.(Hardy Thomas,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289)
今儿是年三十,没有多少事儿,大伙又都喝得稀里糊涂的,谁也没有怎么留意她们俩。(孙致礼,1996)
原文的方言成分主要体现在读音上,即把“inside them”读成了“inside’em”。孙致礼用了汉语的通俗表达法“稀里糊涂”翻译原文中的方言。
随着中外影视文化交流加深,大量英美电影被引入中国。作为一种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电影及其电影字幕翻译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跨文化传播活动。由于目的语观众是电影字幕翻译的受众,要让各个层次的观众都能看得清楚明白,就要保证电影字幕翻译的口语化、大众化。译者在翻译前需要综合考虑影响电影字幕翻译在受众中传播的众多因素,避免单就语言层面进行翻译。要充分考虑目的语观众的心理需求和生理接受能力,尽量提供简洁易读的电影字幕翻译,以减轻观众的阅读压力。在全球互联网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由网民自发组织的字幕组承包了大量电影字幕的翻译工作。2005年前后,中国比较有影响力的、由网名自发组织的非营利性网络字幕翻译组有伊甸园、人人影视、风软、破烂熊等,参与者均是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具有翻译能力的普通大众。在大众翻译条件下,电影字幕的翻译风格发生了改变,与人民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的网络流行语进入电影字幕翻译领域并成为一种大众化现象。在英文电影字幕翻译中引入网络流行语是对传统字幕翻译方法的挑战与改写,这一现象反映了时代特色与当代汉语晓畅明晰的语言风格,反映了当代中国观众心理的变化和需求,可视其为一种尝试和创新。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一般大众心理的倾向是求新和从众。生活在群体中每一个社会个体都有从众心理,而流行语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群众性的社会心理现象。综上而言,网络流行语在电影字幕翻译中频繁出现的原因有:第一,受时间限制,观众观影时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消化复杂的电影字幕翻译;第二,电影字幕翻译是帮助观众理解电影语言的辅助手段,只要不干扰观众观影,不扭曲电影情节,翻译手段并无严格限制;第三,电影本身是一种大众艺术,电影台词比较口语化,而网络流行语不但口语化,而且迎合了观众求新和从众的心理,它对应的字幕翻译与流行语的结合不可避免。
流行语的分类很多,就其流行空间而言,有广域流行语和局域流行语之分,而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在网络世界的网民中普及的局域流行语,作为一种狭义上的网络语言已然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宠儿。徐朝晖认为,所谓网络流行语是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在一定时间和地区广泛使用并流传的、用来交际并直接影响现代汉语词汇表述方式的语言词汇。(2013:98)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网络流行语成为众多流行语类别中传播速度最快的一种流行语。目前网络流行语已经由网络媒体走向传统媒体,包括对电影的辐射与传播。2006年《加菲猫2》第一次在其字幕翻译中引入“灰常灰常”、“什么东东”、“超爽”、“痛扁他”、“顶你”、“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满眼尽带傻大木”等网络流行语,之后的英文电影字幕翻译争相效仿。《博物馆奇妙夜2》、《怪物史瑞克4》、《黑衣人3》、《功夫熊猫2》、《卑鄙的我》、《里约大冒险》、《破产姐妹》、《实习医生格雷》等电影的字幕翻译中均出现了很多网络流行语。具体的例子有:
(5)Showoff.That’sawarning.(《功夫熊猫2》)
得瑟吧,这只是一个警告。
“得瑟”一词准确地传达了原文“show off”的含义,而且颇具幽默效应。
(6)I've now been recruited elsewhere.(《卑鄙的我》)
我已经被别人挖走了。
原文的“been recruited elsewhere”没有表述为“到别处工作”而是被译为“挖走”,此译文不但更加幽默风趣,同时还表现出了当事人Dr.Nefario炫耀自我价值的自负心态。
(7)Cheese and sprinkles!(《里约大冒险》)
我七舅姥爷的三外甥女哎!
主人公琳达为了表达自己的震惊之情,呼出“Cheese and sprinkles”,用中国的网络流行语“我七舅姥爷的三外甥女哎!”恰好能够真实反映琳达当时的心情。
(8)Max:You are not my type, anyway.(《破产姐妹》)
况且你又不是我的菜。
Johnny和Max关系可谓“友达以上恋人未满”,但Max对Johnny用情更深,面对Johnny的拒绝,她只好说了一句“你不是我的菜”,这既表达了她当时窘迫无奈的心情,也是时下年轻人分手时为自己开脱的流行语。
(9) You gotta be kidding with this crap.Nobody just has one soulmate.(《实习医生格雷》)
你不会真的相信这些琼瑶剧吧?琼瑶神马都是浮云。
此译文不但幽默易懂,而且还把原文中隐含的深邃医学哲学和人生无奈之感慨保留下来,实属佳译。
在电影作品字幕翻译中正确、恰当地使用网络流行语可以锦上添花,使译文通俗易懂,贴近大众生活,从而取悦观众,但译者在选择使用时不能选择过于生僻、仅得到小众认可的网络流行语。另外,选用流行语翻译应结合语境,既追随时代潮流,取悦于观众,又不违背原文意旨和精神,有理有据巧妙使用,使流行语更好地为原文和观众服务。
翻译大众化,主要是文字表达的通俗化。翻译的大众化实则就是要求译者时刻考虑读者,尽可能使作品对受众富有吸引力。译者要对原文思想透彻的理解和把握,并且具备做好通俗化工作的文字基础。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各国竞相开展文化外译,这已经成为主流的翻译活动。习近平主席在18大报告中要求我们“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好中国形象”。翻译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塑造当代中国形象、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方面的作用被提到了一个新高度。翻译因其属性和文化功能在当今这个时代理应成为一门大众化的科学和艺术,唯有被人民群众所理解、掌握和运用,译品的精神力量才能在实践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虽然我们仍需致力于开发翻译的文化和社会功能,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翻译的社会功能已转移到文化消费,所以翻译及翻译产品走向大众是一种潮流。合格的译者在翻译前需要制定出最合适目标受众的翻译策略,采用读者熟悉的形式与文化表达,尽量靠近译入语读者,契合他们的心理和文化,生产出有利于译文读者理解并感兴趣的译作,翻译出大众化的译品,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才能使译文在目标受众中间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