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跨文化交流的动因、趋向和形态

2019-12-27 03:37刘维婷
文化学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文化背景跨文化差异

刘维婷

跨文化交流是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人、社会和社会之间的信息交流。跨文化交流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运动过程,像其他运动一样有自己的变化趋势。这种文化交流之间的趋势代表了双方文化交流的关系,也决定了文化的更新速度和发展趋势。在跨文化交流中,消极落后的文化会被主动先进的文化所浸染覆盖,反而带来不好的影响,一些落后的国家可能就会失去自己的文化特色,使文化发生某种变质现象。

一、跨文化交流及形成动机

(一)跨文化交流概述

跨文化交流(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和群体之间的交际活动,是人类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跨文化交流能够消除文化中心主义,能使人们理解不同社会文化的结构构成和角色分工,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形成情感共鸣,从而使人们对异质文化形成客观、公正、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消除民族中心主义的偏见。跨文化交流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移民潮不断涌现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新兴学科,研究内容涉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不同民族风俗所积淀的文化符号、代码系统的差异、不同社会结构导致的角色关系、行为规范的差异以及不同交际情景制约的语言规则、交际方式的差异。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该领域进行研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该学科已经涉及商业、经济、教育等多个领域,并不断促进着世界的沟通和交流。促进跨文化交流,需要坚持文化多元共存理念,时刻警惕民族中心主义情结的复苏,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正视文化之间的差异性,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推动人类社会的文化交流和理解,以实现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群体之间的和谐共处。

(二)跨文化交流的形成动机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世界上各种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不仅推动了各个国家的发展,还促进了各个国家内部多元文化之间的求同存异,使人类创造出来的社会文化焕发生机、蓬勃发展。在各国追求政治与经济和平稳定的基础上诞生的全球化浪潮,是跨文化交流形成的基础,给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共享提供了一个平台,同时以文化产业为传播渠道的跨文化交流也带动了各国之间经济政治的发展往来。由于地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各国之间的文化存在差异,这种文化差异又促进了各国跨文化交流的往来[1]。

文化之间存在着区别于其他文化的内容,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是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基本现象,主要体现在物质、精神和制度三个层次。物质上的差异表现在食物、服饰等方面。比如,生活在北极的因纽特人是以海洋中的海鲸等生物为食,生活在热带雨林的原始人则是以浆果为食,这就是物质上的差异。又如,中国人安土重迁,重视落叶归根,而美国人喜欢到处迁移,家乡意识比较弱,这就是精神差异的一个体现。正因为文化存在着差异,因此才有了交流学习的必要。

二、跨文化交流的趋向

(一)文化差异的作用

研究文化的差异的目的是发现文化交流的形成动力。两种文化如果存在高低的差异,那么高文化就会在跨文化交流中占据主体地位,并主导文化的发展,使低文化不由自主地向高文化靠近,这也是跨文化交流的基本形式,而且这种跨文化交流趋向是不可逆转的。在跨文化交流中,两种不同的文化相互碰撞、融合,最终产生一种新的文化。如果跨文化交流中的双方文化程度差距很大,那么低文化就没有能力去抵抗高文化,最终只能被动地接受高文化的影响,因此,与其被动地改变,不如主动地学习、借鉴高文化,自我更新、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文化是在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同地方的文化受到地域、环境等其他种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了文化差异,而跨文化交流的主要动力因素就是文化差异[2]。当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们在一起交流时就会产生矛盾,这种矛盾又转化成一种促进文化交流的动力。

(二)生产力水平的影响

文化差异会对跨文化交流的趋向产生影响,除此之外,不同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也会影响文化之间的流通。跨文化交流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播,生产力的高低决定了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文化传播形式也会根据社会形态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在生产力较为低下的古代,由于缺少传播工具,人们一般使用较为落后的人际传播进行交流。文字、印刷术被发明后,人们能广泛使用书籍、信件等形式进行交流,各国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变得频繁。广播、电视产生后,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加入到不同文化的交流之中,各种文化之间也开始进行着不同程度的交流对话。传播形式的创新使跨文化交流更加兴盛[3]。

(三)新媒体的影响

新媒体的出现为文化传播提供了一条新的传播渠道,实现了零时间、零距离的文化交流,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方便。各个国家的公民都可以使用新媒体发布文字、视频、图片等信息,并通过新媒体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然后展开讨论,跨文化交流的范围也因此变得更广。新媒体的出现促进了信息“地球村”的形成,人们无需走出房门就可以了解到各个国家发生的事情,能及时了解其他国家的动态。新媒体的出现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然,新媒体在推动跨文化交流发展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4]。由于文化的发展总是遵循着由低到高的进化原则,因此新媒体的出现可能就会导致某些低文化的消失。人类总是追求先进的事物。因此,在文化交流融合中,处于低文化中的人会不自觉地接近高文化,最后有可能会导致其排斥本国的文化。

三、跨文化交流的形态

(一)文化传播单向性

存在差异的两种文化在交流传播过程中,其中一定有一种是比较主动的,而另一种是被动的。在这种情形下,跨文化交流就是一种单向性的文化交流。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也提高了主动一方的文化水平,同时,主动的一方也遭到了沉重的打击。以留学为载体的跨文化交流,交流双方的文化存在差异,二者几乎不可能处于统一的水平。教学的教师处于主动传播的地位,而学习的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传播的一方。大部分情况下,主动学习文化的一方文化背景相对来说处于较低的地位,而教学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背景处于较高的地位[5]。去其他国家学习的学生需要接受教师所传播的他国的文化、思想和经验,以此来弥补自身的不足。这种跨文化交流不同于以战争为载体的文化传播,该跨文化交流是在双方的自主选择之下进行的,是相对平等的交流方式,属于跨文化交流中的正常现象。

(二)同化现象

跨文化交流是文化在发展中不断碰撞、融合的重要途径。文化在时代变迁中的传承方式主要包括文化同化、文化传播和文化进化这三个方面,因此,跨文化交流也可以是这三种形式。它既可以是文化的传播、文化的进化,也可以是文化的同化。在两个不同国家的跨文化交流中,两种文化存在着性质上的差异、高低程度上的不同。一般情况下,低文化会通过学习逐渐向高文化靠近,这实际就是文化碰撞中的进化过程。而较高程度的文化在低文化区域中的散播和流传,实际就是文化的传播过程。不同的文化在激烈的碰撞过程中吸取彼此的优势和长处,摒弃落后糟粕,不断地交流、融合,从而衍生出全新的文化,这实质上就是文化的同化。

(三)信息传播不对等

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交往国家之间的交流形式是存在差异的。两种不同的文化在交流过程中持不同的态度,一方在交流过程中处于主动领导的地位,而另一方则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主动和被动在跨文化交流中是相对的。在两国之间进行跨文化交流时,如果一方处于主动的地位,那么另一方就处于被动的地位。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取决于各国文化的性质的差别。一般情况下,高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是主动的形态,就像是现实中的山脊,而低文化在交流中是被动的形态,像是谷地,而双方所交流的信息就像是雨水,总会从山脊流向谷地。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愈加明显,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常出现低文化国家的民族文化逐渐弱化或消失,或是向高文化国家演变,这就是双方信息交流不对等造成的。高文化国家所传播的信息更加先进,容易吸引低文化国家的目光。

四、跨文化交流的障碍

(一)感知因素

感知是个人对外界刺激的选择过程,更是评价和组织过程的全面体现。整体来看,感知与文化之间存在密切联系。首先,人们在外部刺激的反应过程中应该以外部环境的倾向性为主,对先后次序进行修正,这与文化学习存在紧密关联。除此之外,感知出现之后,会对各种类型的文化和沟通产生严重影响,这也是人们在沟通和交流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障碍。站在大学教育的角度来说,由于民族和文化的不同,信仰也不同,因此此时的文化价值便是人们在学习过程中所遵守的价值判断和依据。大学教育主要是对学生的价值观念进行补充和修正,促使他们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文化背景的不同,为跨文化交流制造了很多麻烦,并衍生出不同的价值判断。由于这种文化差异性的存在,使跨文化教育产生了不同特点,由此制造出新的沟通障碍。

(二)成见因素

在成见因素的作用下,人们并不对个体成员的特征进行认知,而是对群体中的某个特定的成员进行认知。在大学跨文化教育之中,当学生们突然进入到一个熟悉的行为情景时,更多感受到的是不安和紧张,这也是文化冲击最明显的体现。整体来看,跨文化交流中的成见因素形成是可以避免的,但现阶段取得的效果十分有限。大多数人都有懈怠情绪,不愿意去了解不同境遇之中的其他人。在接收到错误信息之后,人们往往会利用模糊性质的概念来解决心中的疑惑,从而为更多的人带来不安和痛苦。受到成见因素的影响,跨文化教育的成效变得十分有限。在大学教育过程中,有的留学生被孤立在某一个角落之中,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十分严重。

(三)共感的缺乏

共感的产生主要来源于设身处地的考虑,这其中包括他人的苦乐和经历等。只有对他人的这些情感感同身受,才有可能与其产生共鸣。如果在跨文化教育之中缺乏共感,共鸣能力将会严重下降,将不能准确地去评价和了解别人,也更不利于接受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人们若想在跨文化交流之中产生共感,首先要做的便是利用语言和行为的沟通做好正确的文化归因,尤其是在不同的文化主体交流过程中。如果一种文化受到了另一种文化的破坏,被冒犯者便会认为对方对自身文化不了解,在此种思想的引导下,往往冒犯者是可以被原谅的,但如果将冒犯者的跨文化交流障碍归咎于非文化背景,冒犯者便会给人留下一种不好的印象,整个问题的发展事态也会更加严峻,这也是文化归因问题衍生的一种形式。

五、促进跨文化交流的策略

(一)识别文化中存在的差异

在跨文化交流和教育过程中,想要做到对各种文化深入理解,应该对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文化背景进行深入了解,并做好预期的规划工作,在提高自身学习效率的同时,将语言学习和非语言学习区分开来。首先,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应该以与其他语言的流畅沟通为主,消除语言交流和沟通方面的障碍。非语言的学习包括肢体语言及基本商务礼仪等,尤其是在问候方式的掌握上显得十分重要,如握手、鞠躬等。其次,对不同语言的用法和语义进行掌握,在了解文化背景的同时,将其中隐藏的特殊含义突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在具体语境之中使用错误的语义,以致在语言交流上产生一定的误解。最后,在跨文化交流与教育之中,还要做好历史、文化等社会知识的了解工作,在掌握丰富的文化内涵之后,再实施跨文化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做到灵活沟通[6]。

(二)发展共感,理解对方文化

想要实现共感的有效发展,首先要做到将不同文化和不同个体之间差异性突显出来。只有认识到这种差异性的存在之后才能对其中的特点进行总结,为共感的培养制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把握好共感的培养方向。其次,还要在学习过程中正确认识自己,将优越感和民族偏见消除,实现自我和现实环境的有效分离。最后,排除自身对外来文化的偏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做到真正理解文化现象。只有保持一种客观、公正的心态,才能对异质文化进行全面理解,逐渐消除文化之中存在的种种鸿沟,为跨文化交流的实现奠定基础。

(三)做到求同存异,弱化文化冲突

在具体的跨文化沟通过程中,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这也是实施跨文化沟通和交流的主要原因。为了增强跨文化交流的有效性,避免无效沟通和价值冲突现象的出现,在处理文化差异问题时,人们需要建立一个统一标准,做到求同存异。首先,对文化交流冲突产生的原因进行总结。其次,洞悉文化领域之间的差异,将各种冲突的表现特征总结在一起,了解其具体的表现状态。再次,在冲突发生之前,相关教育工作者应清楚了解冲突的来源,以个人爱好和环境为前提条件,寻找到最为合理的沟通交流方式。具体来说,在跨文化交流开始之前,沟通双方至少要对文化之间的差异表现进行了解,并做好一系列的心理准备工作,了解得越多,对后续沟通的帮助也就越大。最后,在具体的沟通环境中,人们应该提升沟通措施的灵活性,将沟通过程中存在的障碍点明晰出来,并在第一时间解决,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统一。

六、结语

文化的发展与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地域、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国家、民族之间在文化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也成为国家之间跨文化交流的动力。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关注文化交流发展的进程,防止文化侵略现象的发生,保护本国文化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文化背景跨文化差异
JT/T 782的2020版与2010版的差异分析
数学文化背景下的计数原理试题赏析
相似与差异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基于陕西地方文化背景下的动画创意人才培养研究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