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锻造城市精神文明

2019-12-27 02:11马维东曾霞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行为习惯心态文明

马维东,曾霞

(深圳市龙华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广东深圳 518000)

良好的社会心态关系到公民的良好行为,关系到社会的文明状态。它能展现城市文明风尚,提升城市品质和整体形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是新时代中国精神文明与公民文明素养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

1 积极社会心态至关重要

我们知道,一个人所谓的性格不是简单的个性,是对自己言行的一种规范。涉及怎么样规范自己,怎么样同别人打交道,怎么样同外部世界打交道。人格、性格不健全的人,往往产生不良心态,很难取得生活和事业的成功。

据统计,中国有1.8 亿人饱受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或精神病之苦。但是只有十分之一的患者接受治疗。社会上对精神疾病视为软弱的象征,是一种缺陷。患者也会对雇主、朋友、熟人隐瞒病情。很多人不舍得花钱,误以为即使不接受治疗精神疾病也能自愈。尽管精神疾病问题严重,但社会精神病人护理机构方面仍落后于国际水平。这个行业的工作不受人尊重,行业收入也相对较低。温州康宁医院上市预示着社会正在转变思维,说明人们对精神疾病诊所的需求很大。在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过程中,社会心理服务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他在人与人关系的理解,对世界的理解上,能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

我们所讲的一个城市,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集体。展现的一种外在的表象,代表着文明程度,文明程度彰显着内在精神。人有尊重的需求,人有了衣食住行,但需要别人的尊重。但怎么尊重? 需要什么样的尊重?需要谁的尊重?他搞不清楚。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满足了以后,你的小孩谁来尊重? 你的父母谁来尊重?那么在社会生活里,是个很重要的话题。转型时期人们的焦虑情绪往往表现为对未来乃至当下生存发展的隐忧,表现为极度蔓延的焦虑情绪和“不确定、不信任”心态。这种隐忧实际上是因为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过多,造成心理和精神上的压力过大所致。同时,社会信任度在下降,不同阶层、群体之间的不信任,从而导致社会冲突增加。

社会心态是一定社会背景下社会成员对社会生活现状的心理,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着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诉求。其特征有弥漫性、多维性和大众性;其影响有积极、良性和消极、负面之分。作为透视和观察社会状况的“晴雨表”,良好的社会心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进而转化为发展的正效应。任何社会要发展,都需要安定团结、奋发有为的氛围;要解决问题,需要思想认识、立场态度、情感倾向和思维方法的大致统一。没有良好社会氛围,难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事实证明,不良社会心态诱发的群体性事件必然消耗大量人力物力,消解许多原本可用于社会建设的资源,而且群体性事件本身带来的公众视线转移,消耗的还是社会发展的“机会成本”。

2 积极的行为释放正能量

培育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能为城市文明提供坚实的社会心理基础。良好的社会心态孕育正确的价值观,赢获成长进步的正能量。价值观支配人的行为、态度、信念、意志等,决定一个人一生所能达到的“高度”。积极的社会心态对个人正确价值观的养成起着浸润促进作用,具有累积效应。对当代人而言,正确面对自己、平和对待他人、理性看待社会,学会内外兼修,养成良好心态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对于自身的成长进步,意义不言而喻。

积极向上,这与积极心理学不谋而合,也是幸福学的学问,所谓积极就是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性格塑造,积极的社会制度。包括人生以幸福为目标,采取快乐而有意义的行动,努力培养各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如和谐、温暖、友好、平和、助人等。从社会制度,企业管理,家庭文化层次,全面导入积极心理学。全面塑造民族性格,民众心态,以全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市民的行为展现城市文明风尚,体现城市品质和整体形象。个人的行为,决定了个人的圈子、品行、套路、作风等。行为是有意识的,受到观念的指引,一个人的行为必然地体现了行为人的价值判断和意志。行为的目的是消除不适之感,知识是行为的工具,其功能是告诉人们如何消除不安。为消除不安,早期依靠的是宗教、巫术、哲学,后来更多地依赖自然科学和技术为人类提供武器,至今人们仍在探索中,而心理干预、心理服务越来越多地帮助人们解决不适与不安的问题。

正常的人能深思熟虑地调整他的行为,能够抑制他的本能、情感和冲动,他能够使他的行为合理化。满足他人的需求,就是在为他人创造价值,为社会新增财富,增进他人福利,会获得尊重和回报,这种回报意味着市场会为有道德的行为提供正向激励,一个人为他人创造的价值越大,他就越为人所称道。

3 助力打赢文明创建攻坚战

培育积极社会心态,化解社会矛盾。一个国家光有GDP 不行,一个有希望的国家的公民要有激情、有理性,互相包容。要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一方面,必须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加快解决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如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另一方面,要在精神上加强对社会成员的心理疏导和引导,把个人价值取向和国家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应该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社会机构的作用,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政府应当监测民众心态,及时掌握社会心态的波动规律,作为宏观决策的依据,并且建立科学有效的监测预警系统。构建一个顺畅的社会沟通机制,让不同群体可以平等地进行利益博弈,乃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平和的心态,来自平等的机会。

心理卫生事业,涉及精神文明建设,涉及社会稳定维护,涉及民众幸福提升,涉及安全风险管理,涉及健康水平提高等,可以说凡是有人的地方,都有心理学存在,政府各部门,社会各方面,都有积极参与,努力行动,来促进心理卫生事业的发展;心理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人才是关键,包括人才的理念、能力、服务、管理等。主要是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等专业人才。努力解决目前心理卫生服务人才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专业不强的短板;重点推动,针对心理卫生服务资源整体有限,工作目标还是实事求是的重点推动,主要是问题严重,需要迫切,影响巨大的人群、行业。如青少年学生群体,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体,精神病人及心理障碍患者群体,公务员及公检法群体等。

4 把城市文明建设落到实处

重视心理服务,注重人们的心理健康建设,要把城市文明建设落实到老百姓的情感认同中,转化成人们的行为习惯,在不平衡中加强心理疏导,为城市精神文明发挥积极作用。

一是要重视城市的情感认同。文明、礼让、安全、有序,是我们“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但当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间的“不平衡”,人民文化素养提高的“不充分”,的确形成尖锐矛盾。

我们看到即使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其机场、道路设施、城市建筑等,都逊色于深圳这样的大城市;然而他们城市的市民文化素养、公共秩序却又高过我们。在我们城市的马路上,那些无牌的各式电动车,无视红灯警告,横冲直闯地穿过斑马线,令行人胆战心惊。这反映市民的文化素质,亟待提高。

一个城市的文明标准,唯有老百姓在情感上认同了,才能自觉遵守。可见城市的文明程度与市民文化素养,不仅是高楼大厦能代表的,他们市民的文化素养、公共秩序才是真正文明之根本。文明创建靠真抓实干,很快就能立竿见影,让人耳目一新,刮目相待。但公共秩序、文明公约唯有老百姓在情感上认同了,在心理上接受了,才能在生活实际中自觉遵守。这不仅需要强化教育引导等宣传工作,更需要接地气,结合市民心理实际,在不平衡中加强心理疏导,注重人们的心理健康建设,逐步落实到老百姓的情感认同中。

二是重视市民行为习惯。个人的文明决定了一个人习惯的好坏,习惯成自然,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会慢慢提高。慢慢的提高以后,我们所有的人,就会把我们的习惯越来越改正,我们的习惯,其实,非常大的一个节点就是对下一代的影响,一个人的习惯是由他的文明程度来支配的。如果一个人,他从小就在一个良好的家庭里,在一个好的教育环境里,那么他的习惯一定会是良好的。

重视市民的行为习惯,不仅体现在创建文明城市的标语口号,日常文明包括:有序排队不插队,公交车上给有需要的人让座,出入电梯间先下后上,乘坐扶手电梯靠右站,公共场所不喧哗,垃圾分类不乱扔等要求。发布的公约内容要接地气,切实可行,加上大力推广,严格执行,不断地强化教育引导、心理疏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把它们转化为人们的行为习惯。坚持全民行动,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注重细节,细到吃饭“不吧唧嘴”;讲究实用,实用到日常生活中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通过严格执行,不断实践,以及有针对性的心理服务,才能革除陋规旧习,养成文明风气与习惯。

城市精神文明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标识。充分发挥积极社会心态对城市精神文明的锻造作用,重视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的养成,重视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就一定能让新时代的中国精神文明与人民文化素养,展现出新时代应有的风采。

猜你喜欢
行为习惯心态文明
人这一生,都在为心态买单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请文明演绎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漫说文明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做谦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