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教科书”一样规范民警执法

2019-12-27 07:09
东方剑 2019年10期
关键词:文明执法执法者旧物

近期,全国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推进会在江苏南京召开,会议就深入推进民警执法规范化建设进行了研究部署。

文明执法、理性执法,这是我国实施依法治国大政方针的题中之义,也是公安行使司法、行政两大任务过程中,广大民警必须恪守的职责,它表示着司法的文明性和行政的规范化。在总体肯定我国公安民警文明执法、理性执法的同时,毋庸讳言,某些地区的个别民警在执法过程中存在不够文明、不够理性,甚或施暴的情形。通过纸媒的报道和网络的视频,这些事件无一例外地引发了舆论热议,它也倒逼公安执法走向规范化。

民警规范化执法是基于其社会地位和社会功能。就社会地位而言,警察是国家机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无可置疑的威权性,执法名正言顺,正大光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它和军队一样,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形象。尤其在和平建设时期,警察对内担当着为经济建设、民主建设、文化建设等社会进步事业保驾护航的重任,其社会地位举足轻重。警察的社会功能呢,一是司法,二是行政管理。前者按传统的说法就是履行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侦破大案,打黑扫黄,惩处犯罪,等等,荡涤污泥浊水,扫除害群之马。后者指涉道路交通、社会治安、社区管理等等,贴近社会,贴近民众,各警种的警察与社会、与民众无间隔,处于“零距离”的态势,其规范化执法理所固然,势所必然,因为它涉及到既维护社会的公共秩序,又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民警在执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具体、复杂、多变的场景,在不同的场景中能否始终坚持文明执法、理性执法,考量着民警的执法水平和应变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在处理突发事件时,鉴于某些权力边界不清、处罚或调解两可的特殊情形,有些民警在执法过程中往往是只顾及了威权而忽略了变通、只重视了处罚而轻忽了人性,使得一些特殊场合的特殊矛盾如医患冲突、群体骚动、老幼(弱女)纠缠等,执法受阻,进而出现本不该出现的警民对峙,甚至演化成粗暴的执法事件。上述推进会提出:要总结推广一批“教科书式”的执法案件,旨在把执法活动放到具体的场景中,以规范的语言、规范的动作、规范的处置,实现执法活动的规范化。

“教科书式”执法案例蕴含着“文明执法、理性执法”的科学理念,它既要求民警敢于执法,更要求民警善于执法。譬如在执法过程中遇到当事人不配合的情况,需要采取强制措施,而采取强制措施之前必须警告。反复多次警告无效而不采取行动会显得警方软弱可欺,那么,警告几次以后可以采取强制行动呢?不少民警可能在这个问题上犹豫不决,进而导致执法不力。“教科书式”执法案例具有可学、可用、可操作的指导作用,它为民警文明执法、理性执法提供了观摩、效仿、总结的样本。

社会伦理学常识告诉人们,行政执法的过程是一种执法者和被执法者的互动,即:执法者依法执行公务,而被执法者在接受教育(罚款也是一种物化性的教育)、纠正错误后,自觉规范行为。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应该是执法者。民警规范化执法,诸如主动亮出身份,向被执法者明确告之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对被执法者提出的质问进行释疑解惑,致使其心服口服,起到一种宣传法律、教育民众的积极作用。这里不妨列举一则我朋友讲述的他在澳大利亚遇到的一段经历——

前年,我朋友赴澳大利亚,与在那里讲学的妻子相聚。夫妇俩为改善居住条件,重新租了新房,房东提供的电视机、洗衣机都旧了,答应房客选自己满意的先买了,钱日后再算。一天,我朋友夫妇买了新的电视机、洗衣机,将旧的搬下楼扔在路边,因为他们常见路边有人家扔弃的旧物。恰巧被两名巡逻的警察发现,予以阻止后,取出罚款单。我朋友边解释边质问,警察才知道他们作为外国人甫来澳洲不了解当地的制度,旧物可以扔弃但必须是政府部门指定的地点。一番宣传、教育、解释,执法者循循善诱,被执法者豁然开朗。更为人性化的是,这两名警察不仅没开罚款单,还帮助我朋友将旧物送到了指定地点——如此规范化执法,警察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还会矮化么?

猜你喜欢
文明执法执法者旧物
旧物,可以不是断舍离
宿迁市扛起责任 全面推进 严格规范文明执法
围头新娘述心声 旧物展示两岸情
巴啦啦,旧物大变身
执法者当成为守法的标杆
警察执法之“度”在哪里
环境执法者如何做到尽职免责?
旧物招领:“废品”蕴藏商机
贵州签字承诺文明执法
法治理念和道德观念对执法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