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培训中的国情课程教学方式改革刍议

2019-12-26 07:35次春晖肖军
智富时代 2019年11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

次春晖 肖军

【摘 要】“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外培训已经成为国家对外政策和我军外事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军事院校开始招收外军学员,开启对外培训教育。很多院校针对大部分外训人员第一次赴华学习交流外训学员汉语零基础,可能存在的西方主导影响下的观念误解以及对中国实际缺乏交流了解等情况,开设中国国情一课。通过课程教学客观真实,简明介绍中国实际情况。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如何设计课堂教学能够提高学员的接受度。由于外籍学员自身的学识经验和教學环境所囿,普遍对中国产生一些刻板印象。根据已知的外训课堂实际情况反馈,依据在现有条件下如何外训教学特点,有针对性地研究改进外训学员国情课程教学方法、改进外训教学效果,保质保量地完成外训任务是一个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对外培训;国情教育;教学改革

中国国情一课具有基础性、通识性、先导性强等特点,对于增加外训学员文化认同感,消除对华刻板印象、强化外交国策共识、理解中国基本国情国策具有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中国国情课程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理论课相对枯燥,大课课时长内容多、课程内容涉及知识面广,以及世界各国外军学员文化思维差异较大,这些都对如何更好的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我国开展对外军事留学生教育已有50多年的历史。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当下,外训培养模式有了新的变化,总体而言,赴华军事留学生规模越来越大。在时代浪潮下,军事留学生教育的快速发展,在促进国际军事交流合作,加强对华友好交流的同时,也对课程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更好的展现我国情国策是横亘在每个授课教员心中的一个难题,本文即是以“中国国情”课为例对外训课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的探讨。

由于中外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对外训学员的培养教育实际上是一个跨文化交流问题,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军学员组成的教学大班往往存在各种沟通和交际障碍,产生各种原则立场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开设的中国国情一课是是面向外训学员开设的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理论课。目前的主流课程体系中该课程主要讲授中国地理情况,自然资源和行政区划;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和趋势,以及经济制度和体制,了解中国改革开放、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经济建设成就;了解中国历史概况和中国社会发展的概况与脉络;了解中国国体与政体、国家机构以及基本制度,了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了解中国外交政策,理解中国的“和”外交理念外交思想,一带一路战略方针;了解中国人口概况和人口政策,了解中国民族概况和民族政策,了解中国宗教概况与宗教政策,了解各个民族对国家发展的巨大贡献,理解中国民族宗教政策及各个民族和而不同的相处理念;了解中国医疗体制及政策,环保问题和环保策略;了解中国教育科技体系和发展现状,科技成就;了解当下热点问题,如什么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什么是台湾问题以及台湾问题的发展和由来。

国内目前的研究现状,对内的K12教育序列下的国情教学研究,本科生以及国防生的国情课程体系的建立都有着较为丰富详实的理论成果,如怎么结合地理教育了解国情,小学的社会教育与国情教育结合等,在对外跨文化领域的国情介绍上尚无有效的理论支撑,同时目前有些学校在招收留学生上有些国情的第二课堂和文化实践活动,但在外军学员这一领域内如何讲述国情上,没有详尽的理论成果,以课堂方式一对多文化的价值观导向,立场与国情的介绍,如何进行教学实践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

另一方面来看,较早开设外训课程的军事院校也不胜枚举,在来华军事留学生的教学研究论述上,见刊付梓多从来华军事留学生心理适应问题、军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军事留学生培养意义和战略地位这些方面考虑,也就是说研究视角多停留在教学视角和教育意义上,在培养学生国家认同度上并没有看到相关研究付诸报端。

对内教学上,国情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学生高度的政治认同和政治觉悟。加强国情教育,是为了青年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和现实,更深刻地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从而明白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来之不易,进而达到对党和政府的初步认知到高度认同的思想转变,而这一套理论和教学要求如果直接套用到外籍学员外军学员身上明显是不适宜的。在外训课程上亟需建设一套新的课程体系来满足对外教学要求。

外训学员都是经过受训国国防部门层层推荐后选送来华培训,学员皆具备良好的军事素质,实际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具有思维活跃、习惯于带着问题思考、课堂讨论积极、不同国家的学员有着强烈的竞争意识、有着从国外学习先军事技术的强烈欲望和使命感等特征,而这些恰恰是在外训教学中开展研讨式教学的必要条件;且来自“多国部队”的学员讨论某政权和国体问题则更具完备性,这也是与在内训课程不同的重要区别。所以如何更好的学习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也是这些不远万里奔赴中国学习的外训学员最根本的需求,学员的需求既是教员的动力。

如何就当前外训课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改革,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来深化改革:

加强国情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由于是军人,大部分外训学员是第一次来中国,对于如何在中国更好的学习生活并没有太过具体的认知经验。所以在课上往往有感而发,形形色色问题都会提出来,这种状况既是对教员的考验,同时也是教员乐见的状态。如何通过更多的课堂互动来提升学员的学习兴趣,同时更好的完成培养目标需要现阶段的教员和教改部门专注研究。

在教学内容方面,如何有效的收到学生的实时反馈,通过师生交流进一步优化。要围绕学员关注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准确解读,以故事讲文化,以对比讲成就,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说服力。例如在中国国体与政体一章,应该加一些政治理论课程,如什么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什么要提出“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概念,这样的话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文生活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一种内在逻辑暗合起来,同时能体会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什么即使历史必由之路,又是社会发展的共同目标。这方面来看,政策政体上应该再多一些理论课时间用于阐述这几个方面。在讲述中国历史上,通过课后教学反思,认为没有做到很好的纵向联系,如四大文明发祥与扩张不同历史时期中西文明的交互。另外在课程设计上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讨论环节和集中解答疑问环节,在学员外出实践体验生活后,能够带领着集体总结和讨论所见所感。

加强国情课程教学法研究。在外训教学中开展教学方法改革是由外训教学的特点决定的,这些特点主要包括外训任务的随机性,受训人员的差异性、外训任务的模糊性和不均衡性、外训任务的短期性等,这与通常承担的内训教学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必然要进行外训教学方法改革 也只有改革教学方法才能适应外训教学的实际情况。

教学法方面,如何进一步优化。要围绕学员关注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准确解读,以故事讲文化,以对比讲成就,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说服力。例如在中国国体与政体一章,应该加一些政治理论课程,如什么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什么要提出“中国社会主義核心价值观”这个概念,这样的话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文生活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一种内在逻辑暗合起来,同时能体会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什么即使历史必由之路,又是社会发展的共同目标。这方面来看,政策政体上应该再多一些理论课时间用于阐述这几个方面。在讲述中国历史上,通过课后教学反思,认为没有做到很好的纵向联系,如四大文明发祥与扩张不同历史时期中西文明的交互。另外在课程设计上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讨论环节和集中解答疑问环节,在学员每周的外出实践体验生活后,能够带领着集体总结和讨论所见所感。

研讨式教学实际上是将研究法、讨论法和其他一些教学方法结合学员是研讨式教学法的主体,这也是研讨式教学法区别于传统填鸭式教学的一个重要标志,照本宣科在西方课堂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外籍学员而言意味着缺乏互动性,并且在逻辑架构上使用的是一种不容置喙的表述态度,使得学员感觉说教性很强,研讨式教学法等一些新式教学策略可以很好弥补这一方面的不足,如解释解读计划生育这一章,当和学员的认知产生偏差时候,学生往往会从“为什么我认为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书本上却堂而皇之的赞誉这项政策”导致书本的权威性在学员心中大打折扣,而针对这个问题,如果减少说教性,改为讨论课,如计划生育到底是对世界有利还是对中国有利?计划生育带来的生育断崖和结束人口红利这些后果中国政府在实施这项政策时候是否能够预见性?计划生育是不是一个国家对于世界人口增多的责任承担?如果中国不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实行计划生育的话会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通过增加互动环节,插入其他视角讨论,教学效果其实会更好一些。

另外在改进思路上,由于外训学员是封闭培养,日常生活学生中,接触到的教管、译员是学员最普遍能接触到的中方人员,所以也是言传身教的最好的机会。例如如何很好利用译员随员的教化与影响,如生活助理建立平等交流的意识,从生活细节上让学员有一种浸入式体验,比如从进入中国国门的一刻,译员们就承担着接机和欢迎学员,那时候必要的相互介绍时候就最好用自己真实姓名介绍,而不是采用自取英文名介绍,这样的话,当讲述不同民族的姓氏分布特点,中国姓名文化时候,学员们已经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感有所闻,不会有没有现实支撑。

交互式教学模式,增加讨论课和讨论环节,外训学员的某些观点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解读视角,通过不断的交互反馈,在跨文化跨国别中给予我们对方如何思维的一丝线索。如果很好的掌握这些线索,会有利于培养学员的文化认同感,克服学员初到异国他乡可能会产生的文化休克现象。

国情课程考核方式对课程接受度体系评估。课程的考核方式应该从多方面需要外训学员具备并映射出其综合素质,对文化的认同度和国体政体的路线一致性是很难通过考卷或者单纯的学科论文来体现的。本课程考核方式的改进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外训其他非专业课程、选修课的考核方式改革,削弱期末考试的重要性,增加小测验、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口试等考核方式及其在最终成绩中的比重,笔者在确定学员课程成绩时,拟定以上五种考核方式所占比例依次是50%、15%、15%、10%、10%并对该考核体系进行评估。

国情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国情部分共分为九个板块,通过小节设计将中国地理、历史、经济、政治、外交分章节一课一论,由于中国传统文化课另开出去,在国情文化通识课中还是缺乏一个课程整体主线。

精选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以理论的逻辑力量感染外训学员。以中华文化内核为串讲主线,逻辑上会更加突出主题。这些外籍学员并没有完整地学过中国国情和社会教育,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国体政体以及一些民族政策上长期受到西方媒体的影响,对有关的历史事实、重大事件和重要政策,他们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误解和刻板印象。但是他们对历史发展相信性,还是有同理心和同情心;针对这种情况,做国际纵向对比会对他们的经验认知上有很大帮助,这就要求在课前准备上,外训大队还能更好更高效的收集一些学员的基本信息,如国际、信仰和所在阵营。这些信息对教员上课的课堂调整和备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力开展实践性教学,既要保持课堂的实践性也要和课程要求紧密结合起来。考虑到初到中国须有一段文化适应阶段,实践课可以让学员在广泛参与中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拓展学员的知识面,锻炼学员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深化了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如中国民俗信仰、中国文化审美和美学、中国造像艺术、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等很多方面有着直观体会的这么一个机会。从活动效果看,由于集体活动,全员参与,在组织和统筹上为了学员安全和秩序,有些文化细节不能现场讲授,也是谁提出来给谁解答。

国情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目标有以下三点:

在教学中寻找文化的共通性。一个国家的文化,既表现为国民的思想道德、理想信念、核心价值观念、文化科学素质、民族文化传统、民族性格、风俗习惯,文化的精神和内涵也可以表现在国家意志、国家行为和国家外交政策中。因此能否正确地认识并处理好文化间存在的共通性和差异性对于国家间文化传统、社会习俗、外交政策的相互认知和理解都非常重要。文化的共通性为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奠定了有利的基础。正是因为在这些方面,寻找中外文化有着共同的观念和价值趋向,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友好交往源远流长,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中外人民对祖先的敬仰和崇拜、对人与人之间温情,以及军人所共有的集体主义情怀的看重都让他们相处起来有一种文化和认识上的亲近感和认同感。而在有限的课堂上如何通过课程改革与实践找到中华文明与不同国家、地域之间的文化共通性即是本项目的关键问题。

国情课程教材优化研究。笔者所了解到的一些院校,并没有找到中国国情的合适教材,和学员学习读本,这对于整个教学活动来说是不妥的,首先是立场和角度上对外籍学员上有很大的迷惑性,中国国情课程的设计上主要是根据外训学员汉语零基础,可能存在的西方主导影响下的观念误解以及对中国实际缺乏交流了解等情况,通过课程教学客观真实,简明介绍中国实际情况。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如何设计课堂教学能够提高学员的接受度。由于外籍学员自身的学识经验和教学环境所囿,普遍对中国产生一些刻板印象,在消除刻板印象这方面,笔者认为,教材教参要做到立场和角度分开。教材的立场要与官方立场高度一致,但是考虑到受众是国外学员,切入角度要用国外视角。

建立中外军人、师生共同的国家认同感。中国有句谚语:“四海之内皆兄弟”无论来自什么地域什么国家的外军学员,能够来中国学习就首先是对中国有好感,对中华文化有好奇和求知欲,如何通过国情教育将这种好奇与亲近感上升到对国家的认同,对国策的共识,对中华文明和中国人民的肯定也是本项着眼考虑的问题。

通过对教学法的改革,建设“国情课程”框架体系。每年外训大队都会有新的外训学员来华学习,通过这次研究,建立一种有效,可复制推广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国国情教育”课程在留学生培养教育中的作用,孙望舟 王倩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28(04)

[2]汉语国际教育视阈下中国国情以及“敏感话题”的对外阐释,杨本科 王淑婷 侯月东南传播 2017,(01),27-29

作者简介:次春晖 (1989—),男,汉族 ,山西应县人,助教,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国际教育、医学人文。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
完全学分制下选课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金工实习教育对工科院校创客教育影响分析
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