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新背景下的中职生的心理健康也出现了变化。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新时代下学生心理发展的问题,指出了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对策,望能为此领域研究有所借鉴。
【关键词】新时代 中职生 心理 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50-0128-01
当今中职生面对着整个社会的焦虑,这是一个生活世界转向时代,人们更关注个体生活的质量和发展,学生也更容易只关注到自身。同时全球计算机科学迅速发展,大量网络社交和游戏的涌入,学生容易沉溺于虚拟世界,媒体化的同时也容易造成学生缺乏实践,缺乏实践过程中的磨难,缺乏苦难的洗礼,导致理想大于能力,成长难以深刻。新时代社会影响下的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我们职业院校教师的关注。
一、新时代下学生心理发展的问题
1.压力与应激
活力优势在发展应激对心理症状的影响中起了调节效应。个体对资源和压力的认知评价影响应付方式和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更高水平的活力优势的个体会感知到更低程度来自未来发展方面的压力,同时产生的心理不适症状也较少[1]。Ryan和Frederick将活力界定为“个体有意识地、自觉地体验充沛的精力和生命力”。这个界定将影响心理幸福感、躯体症状和身体机能的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联系起来[2]。节制优势在发展应激对心理症状的影响中也起了调节效应。《积极心理学手册》中将节制优势界定为“具有自我约束的优势”。Zhang等人的研究指出,具有更高水平节制优势的青少年表现出较少的沉溺网络行为[3]。大量研究证明,具有节制优势的个体具有更多的责任心,做事更勤奋,更有计划性,并且减缓自身对压力的感知能力。节制优势对中职生心理压力起重要的缓冲作用。
2.压力与嫉妒
嫉妒会受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反映了历史及民族的价值观,且该价值观会随时间与地点的不同而改变。嫉妒都有其独特的社会内涵及意义,具有极强的个体属性及群体特征。同时嫉妒对个体而言又反映了个体对自身成就及资源获取能力的综合认知。从现实生活来看,人们总在社会比较中评估自己和他人[4],从而对自身开展准确的评估或认知。从进化角度来看,人们具有观察环境威胁的强烈意向[5]。这也意味着,人们必须去评估自己在他人潜在威胁下的位阶[6]。这里所说的威胁可理解为对一种稀缺资源如权势、金钱、社会声誉的竞争,因为位阶越高的人越有可能获得那些资源,所以位阶较低的人就只有望洋兴叹、暗生嫉妒的份了。
二、新时代下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对策
1.家长要给予孩子最初的心理支持系统,用“平常心”对待孩子
家长应该让孩子感受到爱的温暖,培养孩子关爱他人、关爱社会。一个生活在爱心之中并能做到关爱他人的孩子是不容易产生嫉妒等不健康心理的。家长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现实的自我概念,正面养育,为孩子提供自我价值表现的机会。同时,家长要以“平常心”对待自己的孩子。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只是“龙”、“凤”的标准并不都是大银行家、大企业家、大科学家。芸芸众生,能成名成家的有几个。所以,家长要有平常心对待孩子,发现孩子的长处,能成“家”就成“家”,不能成“家”的就培养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也是很好的。其次,也要培养孩子的“平常心”,培养孩子的心理弹性,经得起挫折。让孩子明白 “你超我赶”是很正常的社会竞争现象,谁也不能永远当第一。
2.教师要建立有关“理想和人生哲学”的心理观念
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人自身的能力和可能性是有限的,降低社会敏感性,但是人生的意义是被学生自己赋予的。学校是教书的地方,更是育人的场所。老师应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学生一旦有了远大理想,就不会为小事而斤斤计较,其负面心理会大大降低;教会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他人的方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多关注社会和国家的动态,了解焦点热点新闻,敞开心胸,从多个角度来认识社会、了解同学、认清自己,学会享受各种生活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李婷婷,刘晓明.中职生性格优势在应激状态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基于优势潜能视角的现状分析及教育干预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5(26):51-55.
[2]Ryan, R.M. & Frederick, C. On energy, personality, and health: subjective vitality as a dynamic reflection of well?鄄being[J].Journal of personnality, 1997(65):529-565.
[3]Zhang, Y, Yang, Z, Duan, W.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rtues and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J].Child Adolescence Psychiatry Mental Health, 2014,8.
[4]Takahashi H. Kato M. Matsuura M. Mobbs D. Suhara T. & Okubo Y. When Your Gain Is My Pain and Your Pain Is My Gain: Neural Correlates of Envy and Schadenfreude[J]. Science,2009,323: 937-939.
[5]Smith R. H. Envy and its Transmutations[R]. In L. Z. Tiedens & C. W. Leach(Eds.),The Social Life of Emotions[M]. Cambridge,United Kingdo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43-63.
[6]Beach S. R. & Tesser A. Self?鄄evaluation Maintenance and Evolution: Some Speculative Notes[R]. In J. Suls & L. Wheeler(Eds.),Handbook of 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and Research[M]. New York: Kluwer Academic/Plenum,2000,123-140.
作者簡介:
温斯颖(1991-),女,汉族,江西丰城人,硕士,从事食品科学与工程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