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响
初中阶段写作重在记叙文的指导,记叙文指导力避平直,正如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记叙文尤其如此,注意故事要叙述得跌宕起伏,但哪有那么多的跌宕起伏的故事呢?大多数学生经历的故事都是普普通通的,难道要让学生虚构出跌宕起伏的情节吗?笔者以为故事普通不必担心,可以试着用物象来穿插其中,或烘托氛围,或铺垫情节,或含蓄蕴藉,或伏笔象征,让描写飞起来,文便不凡了。
一、物象位置运用技巧
1.起笔描摹增文采
古人写诗作词,喜欢以景起笔,“杨花落尽子规啼”“峨眉山月半轮秋”“缺月挂疏桐”“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这些古诗以杨花、子规、山月、缺月、疏桐、青山、白水等物象起笔描摹,为后文的议论抒情做铺垫,弥漫着浓浓的诗意。就如同现代作家鲁迅先生的《秋夜》一文的开篇:“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貌似重复,实则强调了两株同是枣树,读起来颇有韵味。
在记叙文写作课的时候,我重点进行了起笔以景开头的指导和训练。首先选择了一些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文章,包括一些优秀的中考满分作文,进行集中展示,让学生阅读讨论:起笔的写景用了哪些物象,这些物象与文章的主题有什么联系,开篇的写景有什么作用。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在反复阅读文章的同时,关注开篇写景的物象与文章内容或者主旨的关联,让学生明白物象不能随便选择。学生经过不断地观摩和思考,逐渐可以用物象写出颇有文采的开篇了。比如一位学生的作文《这件事让我难以释怀》的开篇“又是金黄的银杏叶纷飞的季节,踏着金黄的地毯,沐浴在金黄色的殿堂里,我的心却回到了去年,想起了那让我难以释怀的往事。”开篇以金黄的银杏叶这一物象引入,给读者营造想象的空间,颇具文采。
2.贯穿其中添意境
物象,是一种寄托,可以睹物思人,可以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通过物象,可以营造故事的意境。我们学习过朱自清的《背影》对于父亲的怀念,也学习过杨绛的《老王》对于“老王”的叙写,虽然文章并没有明显用物象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句子。但名家的写作水平是我们初中生无法企及的,而且初中生一篇短短六百字的记叙文也很难表达出这么丰富的内容。
鉴于此,我让学生借助一种物象贯穿全文进行写作,起到了不错的效果。基本的写作技巧是:选择一种物象,物象要与故事或者人物相关,最好内涵上要有相通之处,然后在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要进行变化描写。比如一位学生的作文《陪伴》,开头部分写道:“院子东边杂草丛中有一棵桂花树,爷爷经常用手轻轻抚摸着桂花树干裂而翘起的树皮,喃喃自语。”中间部分写道:“爷爷总会拉着我的小手,走到那棵投着斜影的老桂花树前,轻嗅,真香!”结尾部分写道:“桂花树更苍老了,树皮更见粗糙了,树枝更见盘曲了,‘这是你奶奶生前亲手种下的。爷爷流出了混浊的泪水。”可见,文章借助桂花树这一物象,使文章结构紧凑,也增添了文章淡淡的凄凉意境。
3.收束巧绘显意蕴
古人写诗为文,结尾也多议论抒情,卒章显志,但也有诗文别出心裁,不落窠臼的。
结尾着一物象,简单描绘,反而韵味无穷,给读者余韵袅袅之感。比如边塞诗人王昌龄《从军行》结尾一句“高高秋月照长城”,在防御外敌入侵的长城上着一“秋月”,毋需多言,边塞之人对于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愁便寄寓在那一轮高高的秋月上了。再如归有光名作《项脊轩志》,结尾一节这样写道:“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着一亭亭如盖的“枇杷树”,虽然未言思念妻子,但睹物思人,而且物是人非,文章结尾蕴含的情感让人唏嘘不已。
在作文指导的时候,我加强了对学生作文结尾的要求,结尾不能平庸。很多学生平时不注重结尾的雕琢,一到结尾就好像感觉经历万里长征终于到家了一样,随便感叹一下,或者议论一下就结束了,文章其实就如雕刻一件工艺品,无论哪一点都不能马虎,越是结尾越是阅卷者关注的地方,越是要能够展现你的功力,所以一定要精心设计好。我曾专门训练学生结尾放弃议论抒情式的套路,走景语作结的路子,学生果然可以写出结尾与众不同的韵味了。比如“推开门,桂花开得一树金黄,深吸一口气,桂花的馨香悠悠而来,丝丝缕缕。”“我们都笑了。凉风拂来,法桐叶子画着优美的弧线翩然落下,铺满了整个大地。”学生巧妙借助桂花、法桐叶子等物象传递情感,是不是显得意蕴非常呢?
二、巧用物象让描写飞一会
记叙文重在叙述,但往往描写却是文章的亮点,写记叙文要让学生懂得处处流出空隙,给读者思维喘息的空间,巧用物象让描写飞一会,让读者可以停下来欣赏和思考,而不是一味地跟着故事急步前行。
1.以物象营造氛围
就如同影视作品一样,故事的发生总是伴随着一些气氛的营造,比如飞沙走石、狂风雷鸣、乌云蔽日……总是会伴随着发生一些悲剧。文学作品也需要如此,渲染一种氛围,让故事不突兀,让情感蕴含在景物描写中。比如一位学生的作文《挫折,让我看到了希望》,“沮丧、气愤、失望之余,不知不觉走进了这片废弃的小院,咦!不知何时,这棵被建筑垃圾埋葬的瘦小的槐树竟然又重新从垃圾堆的缝隙中钻了出来,新发的枝条虽然羸弱,但清新翠绿,在微风中展示着曼妙的舞姿。”作者借助于一棵瘦小的槐树,营造出虽遭遇厄运而不屈的氛围,主人公自然也会受到感染,行文就会表达出在挫折中仍可以看到希望的主题。
2.以物象象征人物
借物喻人,也属于记叙文的一种写法。这种写法需要选择恰当的物象,选择物象的内在品质要与描写的人物的品质有共同点,比如梅花在寒冬开放,可以象征人物的脱俗、高洁;菊花可以象征孤傲坚贞;竹子可以象征虛心向上、有节操……写作文的时候学生不一定非选择大家耳熟能详的物象,也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物象或者当地有代表性的物象来写。比如一篇学生作文《侉奶奶》这样写道:“侉奶奶安详地走了,侉奶奶屋后的三棵经年不招蚊虫的香樟树,按照她生前的遗愿需要做成棺材安葬她,电锯声声,香樟树轰然倒下,散发出持久而浓郁的香气……”文章借助香樟树不招蚊虫、具有香气,来象征侉奶奶慈祥、善良、具有正义感的优秀品质。
3.以物象暗寓主旨
以物象暗寓主旨,会让主旨更具深意,给读者以思考的空间。教材中一篇贾平凹《一棵小桃树》结尾处对于“高高的一枝儿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红的……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的小桃树的描写,暗寓着不惧风雨,追求美好理想的主旨。比如一篇学生的作文《本色爷爷》的结尾“锄头之于爷爷,就是他的一生。暗灰色的锄柄,残缺的锄刃,充满着沧桑,飘散着庄稼的馨香。”借助锄头暗寓对于爷爷一生热爱土地,本色不改的赞美。
俗话说:“一招鲜,吃遍天。”记叙文写作也是如此,巧妙挖掘物象的特征,让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不断在文章中运用描写,就会让记叙文写作与众不同起来。要让记叙文情节具有意蕴,语言富有韵味,主旨更具深意,就要记住:着一物象,文便不凡。
作者单位:江苏省睢宁县凌城中学(22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