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的回顾与经验启示

2019-12-26 01:51王蓉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

王蓉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不同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影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决定性因素。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结合新形势、新任务不断创新,不仅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核心内容,而且要坚持理想信念教育,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并不断加强队伍建设,以期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进而更好地引导大学生价值观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改革开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9)06-0124-05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对象主要是具有敏锐思维、活跃思想的在校大学生,而其价值观是影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对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状况进行分析,进而梳理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的演进历程,对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的历史镜像

改革开放后,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同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价值观的鲜明特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整个国家充满活力,逐渐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风气。与此同时,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呈现出一些鲜明的时代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社会责任感较强烈。通过感受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大学生往往以改革者自居,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立志成才,报效祖国”是当时在大学生中引起强烈共鸣的心声。大学生具有一种把祖国前途命运与自身前途命运结合在一起的使命感和迫切希望祖国摆脱贫困、落后面貌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第二,热爱祖国。当时的大学生喊出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他们这种情感是以民族忧患、民族危机意识为基底的爱国情怀。第三,思想活跃、内敛实干。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往往思想活跃、积极进取,求新、求异、求变,紧跟时代发展的“热潮”,经济观念、创新观念、竞争观念、自强自立观念、求实观念、市场观念等被大学生广泛接受。大学生根据社会的要求来塑造自己,从书本知识中寻找自我,以求知热为主流,渴望通过读书成才。总之,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既能够以敏锐的洞察力把握历史跳动的脉搏,又内敛实干,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二)20世纪90年代大学生价值观的鲜明特征

9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大变革中,而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相伴随的必然是人们观念的更新,大学生的价值观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社会责任感较理智。这一时期的大学生观察国家发展形势的视角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多地着眼于经济生活的变化,围绕经济变革而展开,普遍具有较理性的社会责任感,对国家的发展十分关注。第二,爱国热情高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大学生为之倍感兴奋和自豪。尤其是伴随着1997年香港回归和1999年澳门回归,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空前高涨,热爱祖国的情感表现在他们的坚定信念和具体行动中。第三,思想健康向上,渴望成才。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按照祖国的需要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刻苦钻研、努力学习。他们渴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希望在学业上有所成就,不愿意虚度年华,价值观呈现出健康向上、热心参与、学习求知、渴望成才等鲜明的特征。

(三)21世纪以来大学生价值观的鲜明特征

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迈入“强起来”的新时代,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国家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使得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稳定、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社会责任感更加强烈。当代大学生看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更加关注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关心国家大事,对国家、社会及学校的各项改革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和政治热情。他们热爱祖国、信任祖国,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而发奋图强的强烈社会责任感。第二,实现中国梦的主体意识增强。大学生将个人成长成才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期刚好与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时间相契合。大学生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自觉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将个人理想融入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愿意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第三,道德自律意识较强。当代大学生不仅能够比较客观地摆正自己的位置,对自己和他人的道德行为作出正确的道德评价,而且能够不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促进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

二、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演進历程

我们对不同年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时代特征进行梳理后不难发现,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一些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思维方式质朴简单,看问题缺乏应有的深度,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对各种思潮的不断涌现,在进行价值选择时无法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因此,针对不同年代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出的鲜明特征,我国高校在不同的年代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20世纪80年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80年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在理论层面上还是在实践层面上,都有自己独特的模式和方法。这一时期,为适应改革开放的要求和当时大学生的实际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为“四化”建设培养人才为目标,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从而为其走向科学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坚持开展四项基本原则教育。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3月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20世纪80年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马列主义理论课和其他形式的教育活动,并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有计划地开展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坚持党的领导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教育学生热爱党、信任党,坚持党的领导;划清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反对无政府主义和极端民主化的倾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掌握社会发展规律,树立资本主义制度终将被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大力进行革命理想教育,坚持进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教育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还引导大学生运用四项基本原则去观察、分析、处理国家和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并将其作为指导自己思想和言行的根本准则。

2.大力培育“四有”新人。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关系日益多样化,这既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大好机遇,也是对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严峻挑战。在改革开放初期,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至关重要,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党的十二屆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 〕80年代,高校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一是坚持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体师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师生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基础;二是建设文明校园,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中着力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促进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营造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化氛围;三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其成为大学生接受锻炼、增长才干、坚定理想信念的有效途径;四是坚持抓好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形成一支素质较高、专兼结合、相对稳定、有战斗力的队伍。

3.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等活动。1983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宣传部等24个单位联合向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和中央各部下达了《一九八三年继续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的意见》,不仅要求把“五讲四美”活动同许多地区提出的“三热爱”教育活动融合起来,形成一个“五讲四美三热爱”的统一活动,而且要求扶持正气,大力提倡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新道德、新风尚,反对各种旧思想旧习气。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各高校广泛组织大学生向先进人物和先进集体学习,先后开展了向“富有理想,勇于献身的优秀大学生”张华、“中国的保尔”“优秀共青团员”张海迪、“80年代的活雷锋”朱伯儒以及华山抢险战斗集体、老山前线英雄群体等的学习活动,使大学生既受到生动而具体的理想、道德、纪律教育,又提高了思想道德素质,进而激发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些活动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20世纪90年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在改革开放的社会大环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入开展了认清形势、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教育活动,开始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的探索。

1.坚持德育首位。1994年,党中央在认真总结以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德育首位”原则,为新时期开展德育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高校坚持“德育首位”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高校开设了三门政治理论课,即《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和《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并从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学方法、成绩评定、师资培训等方面入手,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教学体系。同时,高校还开设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并把其作为开展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其次,初步建立学校德育工作相关机构和制度,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顺利完成。各高校先后建立了党委,在党组织领导下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和开展自我教育活动;设立政治辅导处,基本完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构的设置,使这项工作在组织上有了保证。

2.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20世纪90年代,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提出构建“三全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第一,全员育人。高校充分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团结核心作用,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和优秀建设人才。第二,全方位育人。高校积极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以“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为主导,“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为主旨,“两校一会”(党校、团校、学习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为主阵地,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以自我教育为补充的“全方位育人”活动。第三,全过程育人。高校着眼于育人的阶段连贯、环节紧扣、不留盲区死角,对新生和老生不降低教育引导标准;“中间夯实”,注重巩固提高,以正面教育为主线,贯穿“全过程育人”的始终。

3.开展素质教育。这一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全面加强素质教育,进一步明确素质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1996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 〕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和共同发展,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多方面、全方位提高大学生的素质。

(三)21世纪以来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进入21世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全面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四项任务:第一,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高校在教育过程中突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第二,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第三,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加强法治教育、诚信教育等,并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第四,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思想政治素质提高为核心,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结合,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2.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规范教育。进入21世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规范教育。第一,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学科基础。第二,广泛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坚定大学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信念。第三,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开展各具特色、内涵丰富的党团活动,如文化节、艺术节等。

3.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立德树人”明确为教育的根本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着眼于群體、着力于个体,以实现当代大学生精神成人和专业成才的有机统一。高校树立了全面育人、科学发展的德育新理念,如形式上标新立异、不落俗套,方法上讲求渗透性和针对性,内容上增强新鲜感,富有时代特色,以期使大学生的思想在实践中成熟、知识在实践中运用、才干在实践中增长。

4.大力开展中国梦教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核心内容,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将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第一,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中找到与中国梦的契合点,使大学生在理论上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中国梦;第二,丰富大学生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培育、理想信念教育和实践能力训练等;第三,营造积极向上的开展中国梦教育的校园环境。

5.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上作出重要讲话,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高校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第一,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第二,注重大学生实践教育,提升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引导其在社会实践中积极开展志愿服务;第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如创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内容,充分挖掘校园精神文化资源,用校园文化建设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启示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不同年代的大学生因所处时代的不同,其价值观也往往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关键阶段,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在改革中探索、在继承中创新、在实践中发展,为培育大学生积极、健康的价值观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启示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核心内容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以系统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为重点,要求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且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并不断完善内容体系、创新教学方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1 〕。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证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就必须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和大学生思想实际的变化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但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核心内容。

(二)坚持理想信念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 〔1 〕。理想信念教育正是当代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的主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结合”:第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第二,把高校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阵地,坚持学校、家庭、社会多渠道相结合。

(三)坚持立德树人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要完成好这一根本任务,就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方针。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始终坚持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带动其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主要内容和重要途径。在大学人才培养的各个具体环节中,高校始终坚持“德”的标准不放松,特别是在对大学生评价环节中,始终把“德”作为最重要的方面。在推荐大学生就业等过程中,各大高校、各级党团组织及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在对大学生“德”的考核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保证了“出口关”。同时,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坚持做到整体育德,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不断增强教育的合力和实效性,促进了一代代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进而帮助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四)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关心大学生的思想问题,还要关注他们的实际生活,而只有将帮助其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作为切入点,才能更有效地找到思想问题的根源,进而帮助其解决思想问题。要正视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引导和帮助他们树立正视问题的思维、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善于抓住时机,适时开展实践活动,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就业观。

(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乃至整个学校工作的组织保证和重要骨干力量。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都必须大大加强,决不能削弱。” 〔5 〕面对新挑战新任务,建立一支合格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培养面向21世纪人才的客观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主要围绕以下六个方面进行:一是建立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信念坚定、业务精湛、又红又专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二是建立以少数专职人员为骨干,大量兼职人员为主体的专兼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三是把好“选拔关”,坚持高标准,对教师进行严格而科学的考核;四是全面提高德育干部的素质;五是合理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物质待遇问题;六是适度分流,保持相对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许多高校通过以上具体措施,建立了一支可信、可敬、可靠、可为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因此成为学生成长成才路上的引路人、学习生活上的知心人。

(六)坚持不懈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坚持,更重要的是在于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在坚持人才培养的各项工作中,坚定不移地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系列文件精神,面对不断变化发展的新情况、新任务,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在教育观念创新上,实现封闭式教育向开放式教育转变,补救式教育向前瞻式教育转变,隐性教育向显性教育转变,模式化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变。第二,在教育内容创新上,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创新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第三,在教育手段创新上,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成果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技化。第四,在教育方法创新上,把灌输法和体验法相结合,他教法和自教法相结台,激励法和人格法相結合,传统教育法和现代教育法相结合。第五,在教育机制创新上,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充分的保障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全面的评估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谁掌握了青年,谁就掌握了未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继承优良传统,结合新形势、新任务坚持与时俱进,才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的理想信念,进而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的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178.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的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975.

〔4〕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5.

责任编辑 芳 晔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
我的价值观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