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汉中书写研究

2019-12-26 01:54王中俊魏烈刚
老区建设 2019年22期
关键词:汉中唐诗书写

王中俊 魏烈刚

[提 要]汉中自古以来就是沟通中原和西南的枢纽。唐诗中咏颂汉中(及其关联的蜀道)的诗作400多首,诗人50多人,其中不乏杜甫、岑参、李商隐等名流大家。这些文人墨客、儒臣戎将或途经此处,或在此为官,用墨笔描写了汉中独具特色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诗人笔下的汉中是一幅山水画、人文画、风俗画,他们或在抒发羁旅愁情中呈现诗意的汉中地理空间,或在溯源汉中人事中感慨历史沧桑巨变。唐诗中的汉中书写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而且对于当代汉中城市的形象传播也具有重要參考价值。

[关键词]唐诗;汉中;地方书写;地方感;地方文化

[作者简介]王中俊(1987—),男,西安培华学院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陕西西安 710199)魏烈刚(1986—),男,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江西南昌 330077)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项目“杜诗中的地方感研究”(17WX02);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唐诗中的汉中书写在汉中城市形象传播中的利用”(19JK0628);西安培华学院校级科研项目“陕西民间剪纸艺术在唐诗传播中的应用”(PHKT19055)

唐时陕西境内汉中为山南政治、军事重镇。唐初汉中沿袭隋朝“梁州”旧称,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改梁州为兴元府,治所南郑(即今汉中)。兴元府于唐时与长安、洛阳二都城的地位相当。地处秦蜀驿路要冲的汉中时常成为诗人使臣旅历咏题的对象。据统计,唐代咏颂汉中(及其关联的蜀道)的诗作400多首,诗人50多人,其中不乏沈佺期、岑参、杜甫、李绅、元稹、李商隐、雍陶、韦庄、罗隐等名流大家。汉中诗是唐诗中的一块瑰宝,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当前有关汉中诗的研究多集中在整体性的研究及对相关诗歌作者的考证方面,也有部分文章专论蜀道与唐诗的关联,但总体而言缺乏更为细致的体察和书写关照。本文拟就唐代诗歌中汉中书写的多元意象、创作主题、汉中图画的展现等方面展开论述,揭示唐代文人独特的汉中书写体验及汉中诗丰富的内涵,并尝试分析唐诗中的汉中书写对于当代汉中城市的形象传播所具有的重要参考价值。

一、唐诗中汉中书写的多元意象

汉中为京师长安前往巴蜀、南诏、滇、桂等地的必经之地,众多文人墨客踏足此地。诗人常风尘仆仆地奔波于褒斜道、嘉陵道、金牛道、驼谷道、子午道等古道,或赶考,或求职,或升迁,或遭贬,或为公务,或徇私情,在行歌咏叹中逐渐生成了具有独特风貌的汉中书写意象群。

(一)七盘岭

七盘岭,岭上有七盘关,或云因石磴周折盘旋七周,故称。七盘岭又称鸡头关,因其山头突兀耸立,状如雄鸡仰首东望。沈佺期在《夜宿七盘岭》云:“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1]诗中提及的“七盘岭”指诗人夜宿褒水西侧的七盘岭驿站。杜甫《五盘》诗云:“五盘虽云险,山色佳有馀。仰凌栈道细,俯映江木疏。”[2]诗中的“五盘”即指七盘岭。《一统志》有载:“七盘岭……一名五盘岭。”宋人鲁訔也说:“栈道盘曲有五重。”[3]七盘岭为秦蜀必由之关口,关上有寺庙、驿站,可供行旅者食宿。马强在《唐代诗人汉中诗考略》一文中指出:“七盘岭在今汉中城北16公里褒谷口西连城山上,系古褒斜道南端出口险要之地……唐代褒斜道南端已不再穿过汉魏石门,栈道在石门以北路线抬高越七盘岭南下汉中平川。”[4]此外岑参《与鲜于庶子自梓州成都少尹自褒城同行至利州道中作》、钱起《七盘岭阻寇闻李端公先到南楚》、吴融《南迁途中作七首·登七盘岭二首》等作品中都曾提及此岭。七盘岭险峻、高耸的地貌特征,极容易激起羁旅诗人的浮想联翩。

(二)韩信台

《水经注》卷27《沔水》载:“壻水又东迳大城固北,城乘高势,北临壻水。水北有韩信台,高十余丈,上客百许人,相传高祖斋七日置坛设九宾礼,以礼拜信也。”[5]殷尧藩《韩信庙》诗云:“长空鸟尽将军死,无复中原入马蹄。身向九泉还属汉,功超诸将合封齐。荒凉古庙惟松柏,咫尺长陵又鹿麋。此日深怜萧相国,竟无一语到金闺。”[6]许浑有《韩信庙》诗云:“朝言云梦暮南巡,已为功名少退身。尽握兵权犹不得,更将心计托何人。”[7]罗隐《韩信庙》诗云:“剪项移秦势自雄,布衣还是负深功。寡妻稚女俱堪恨,却把余杯奠蒯通。”[8]唐时拜将坛不仅是游览胜地、怀古的去处,且这一方丈之地昭示一种情操与精神:一种求贤若渴精神、一种献身报国的精神。岑参在《过梁州奉赠张尚书大夫公》中云:“汉中二良将,今昔各一时。韩信此登坛,尚书复来斯……戎幕宁久驻,台阶不应迟。别有弹冠士,希君无见遗。”[9]诗人叙述自己应邀参加梁州官员在拜将坛举行的宴会,将时任梁州刺史的张献诚比拟为汉初淮阴侯韩信,充满了赞美之词。

(三)龙岗寺

龙岗北靠梁山,南接汉水谷地,因山势蜿蜒、江流回旋如龙而得名龙岗。李青石曾有如此介绍:龙岗寺位于汉中市南郑县龙岗山上,其山绵延数十里,盘旋如龙,与汉中隔江相望。唐代以来,这里一直是参禅拜佛、踏青游览的好去处。岑参的《陪群公龙冈寺泛舟》诗云:“汉水天一色,寺楼波底看。钟鸣长空夕,月出孤舟寒。映酒见山火,隔帘闻夜滩。紫鳞掣芳饵,红烛然金盘。良友兴正惬,胜游情未阑。此中堪倒载,须尽主人欢。”[10]诗中运用天水相接、夕阳钟声、孤舟月出、远方山火、帘外滩声来衬托出龙岗寺及周边环境的清幽,再现了龙岗寺下绿水长流、烟波浩渺的景象。

(四)褒城驿

唐代文学家孙樵在《书褒城驿壁》中说:“褒城驿天下第一……褒城控二节度治所,龙节虎旗,驰驿奔轺,以去以来,毂交蹄劘,由是崇侈其驿,以示雄大。”[11]褒城控制着两个节度使治所(山南西道节度使治所兴元府——今陕西南郑县和风翔节度使治所凤翔府——陕西凤翔县),这里车马往来,有龙形的节符、熊虎的旗帜、奔跑的驿马、飞快的轻车,车毂交错,连马蹄铁都磨损了。元稹《黄明府诗并序》提及:“十六日至褒城东数里,遥望驿亭,前有大池,楼榭甚盛。”[12]褒城驿东临褒河,这里水源充沛、地势平坦、视野开阔,是唐代秦蜀道上一重要驿馆,也是行旅、使臣、商人、游客歇息的理想客栈。薛能有《褒城驿有故元相公旧题诗,因仰叹而作》一诗:“鄂相顷题应好池,题云万竹与千梨。”[13]在羊士谔的笔下,褒城驿夜景似更醉人:“夜长秋始半,圆景丽银河。北渚清光溢,西山爽气多。鹤飞闻坠露,鱼戏见增波。千里家林望,凉飙换绿萝。”[14]

(五)中梁山

中梁山位于汉中城西、汉江南岸,古有“风欲起而商羊舞,天将雨而石燕飞”之美誉,乃汉中风光秀美的名山之一。早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中梁山和龙岗就已有佛寺。盛唐时期,新罗国(朝鲜半岛的一个古国)以佛教为名,先后遣270余名国僧来长安学习文化、科学和军事,其中58名高僧沿秦蜀栈道来乾明寺学佛求法,翻译佛经。一次,乾明寺僧曾为一归国的新罗国僧赠诗送行。其诗写道:“万里归乡路,随缘不算程。登山百衲弊,过海一杯轻。夜宿依云色,晨斋就水声。何年持贝叶,却到汉家城。”(《送元著禅师归新罗》)唐代官家、文人墨客多慕名而来汉中,以览胜景。唐朝大诗人岑参的“钟鸣长空夕,月出孤舟寒”[15]之诗句,抒发了他来到梁山入寺朝佛,下河泛舟,与友人游乐之感慨;同代进士于邺登山一望,却有“不知青嶂外,更有白云深”[16]的惊喜。

(六)褒斜道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17]褒斜栈道穿越秦岭的山间大道,作为连接川陕的重要交通枢纽,自秦惠文王建造使用起一直沿用至明清。无论从建筑史、交通史、战争史等多方面来衡量,褒斜栈道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当时已是“商旅联槅,隐隐展展,冠带交错,方辕接轸”[18]。长安与蜀汉之间的物资运输、文化流传就借此道互通有无,促进了南北经济贸易和文化的融合。工于词赋的雍陶有诗《西归出斜谷》云:“行过险栈出褒斜,出尽平川似到家。万里客愁今日散,马前初见米囊花。”[19]薛能在《褒斜道中》中也曾说:“十驿褒斜到处慵,眼前常似接灵踪。江遥旋入旁来水,山豁犹藏向后峰。鸟径恶时应立虎,畬田闲日自烧松。行吟却笑公车役,夜发星驰半不逢。”[20]

二、唐诗中汉中书写的汉中图画

地方书写是文学书写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停留于对地景风物的纯粹描绘,而且能够在描述过程中凝聚出独有的地方图景,展现出诗人独特的“地方感”。在书写汉中的过程中,诗人们逐渐凝聚出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山水画、人文画、风俗画,成为了展示汉中地域文化的一张张独有的地方“名片”。

(一)山水画

汉中的风景别具特色,极富诱惑力,宋之问曾留下“嬉游不可极,留恨此山川”[21]的赞叹。沈佺期在《夜宿七盘岭》中写道:“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此诗描写了汉中周边的环境——有皎洁的月色、纯净的天空,也有浓绿的银杏树、悲啼的杜鹃。虽然七盘岭上不寐的一夜,诗人主要抒发的是 对关中故乡的不胜依恋,但是也写出了此地环境的清幽、人民生活的安逸。岑参有《梁州陪赵行军龙冈寺北庭泛舟宴王侍御得長字》一诗云:“谁宴霜台使,行军粉署郎。唱歌江鸟没,吹笛岸花香。酒影摇新月,滩声聒夕阳。江钟闻已暮,归棹绿川长。”[22]诗作以动写静、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流动感的画卷,令人禁不住跟随着作者的视野和情怀,真正地亲近自然,陶醉于山水之间。曾有学者评价:“这首诗写泛舟江上所见,随时间流逝,所见所闻不同,所叙所绘也不同,糅合一起成了一幅优美的汉江风景画。”[23]

汉中既无酷暑,也无严寒,适宜居住。每当春意融冶,汉水粼粼,游子出游,总能激起诗人们无尽的诗意。岑参在《与鲜于庶子泛汉江》中这样呈现汉水的美景:“酒光红琥珀,江色碧琉璃。日影浮归棹,芦花罥钓丝。”[24]绿琉璃般的江水在船下缓缓流淌,丛丛雪白芦花在岸边随风飘浮,急管繁弦的音乐在耳畔回响。诗人手持琥珀色的美酒,与友人沉浸在汉水的美景之中,眷恋忘返。白居易在《南秦雪》中写道:“往岁曾为西邑吏,惯从骆口到南秦。三时云冷多飞雪,二月山寒少有春……”元镇在《使东川·南秦雪》写道:“帝城寒尽临寒食,骆谷春深未有春。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25]两首诗均说明当时时令是春季,骆谷道依然积雪皑皑严寒如冬。元诗更注意到秦岭起到区划我国南方与北方气候的作用,京城长安已是暮春,古道尚无春意。

唐代诗人就像高明的画家,把汉中美丽的风景浓墨重彩般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些墨笔勾勒的一幅幅汉中山水图景成为研究唐时汉中自然景观特别珍贵的史料,丰富了汉中这座城市自然与文化景观的历史内涵。李商隐的《望喜驿别嘉陵江水二绝》中说:“千里嘉陵江水色,含烟带月碧于蓝。”[26]这是诗人宦游途中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告别嘉陵江水乘船东行,江水似乎在脉脉含情目送作者驶向远方,呈现出月夜水色的优美。

(二)人文画

汉中自古即是文化底蕴十分厚重的形胜之地:此地是冒险西行、不辱使命、建功西域、名标青史张骞的故乡,此地是兴王图霸、知人善用、建立大汉四百年业绩汉高祖刘邦的受封地,此地也是亡楚归汉、深受胯下之辱、背水一战韩信的拜将之地,此地也是六出祁山、北伐中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战略要地。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27]一联所歌颂的“寻源使”,就是指西汉的张骞。此外杜甫《有感五首》“无处觅张骞”、《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查上似张骞”[28]等诗句都提到了这位两次出使西域、建功西域、名标青史的著名人物。邵谒《览张骞传》也提及:“采药不得根,寻河不得源。此时虚白首,徒感武皇恩。桑田未闻改,日月曾几昏。仙骨若求得,垄头无新坟。不见杜陵草,至今空自繁。”[29]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敢为人先,交好西域,在我国对外交流上发挥着重大作用,通过唐代诗人的描绘,这种“凿空”丝路的精神继续得到追思并得以继承与发扬。

汉中城南也是汉王刘邦拜将之地,历史上此地演绎了一出流传千古的拜将坛风云。刘禹锡《韩信庙》诗云:“将略兵机命世雄,苍黄钟室叹良弓。遂令后代登坛者,每一寻思怕立功。”[30]李绅《却过淮阴吊韩信庙》亦云:“功高自弃汉元臣,遗庙阴森楚水滨。英主任贤增虎翼,假王徼福犯龙鳞。贱能忍耻卑狂少,贵乏怀忠近佞人。徒用千金酬一饭,不知明哲重防身。”[31]占籍、官居、客居汉中的历史人物在诗人笔下都是一幅幅生动的人物画,为汉中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先唐人物注入更加丰富的色彩。

(三)风俗画

唐代的陕南汉中民风淳朴,在诗人笔下,这里亦农亦桑,亦耕亦渔,展现一派田园风光。薛能《褒斜道中》诗云:“十驿褒斜到处慵,眼前常似接灵踪。江遥旋入旁来水,山豁犹藏向后峰。鸟径恶时应立虎,畬田闲日自烧松。行吟却笑公车役,夜发星驰半不逢。”[32]其“畬田闲日自烧松”句与岑参“水种新插秧,山田正烧畲”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反映了当时汉中山区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

汉中的桑麻、角黍、新瓜、肥芋、蒿、麦、散茶等农作物,蜀音、畬田、捣茶等风俗见闻,都是唐代汉中农业及民俗的真实记录。薛能《西县途中二十韵》更是描绘了一副汉中风俗画图:“野客误桑麻,从军带镆铘。……落日投江县,征尘漱齿牙。蜀音连井络,秦分隔褒斜。……忆归临角黍,良遇得新瓜。食久庭阴转,行多屐齿洼。气清岩下瀑,烟漫雨余畲。黄鸟当蚕候,稀蒿杂麦查。汗凉风似雪,浆度蜜如沙。野色生肥芋,乡仪捣散茶。”[33]岑参《江上春叹》中的“腊月江上暖,南桥新柳枝”,《汉上题韦氏庄》中的“结茅闻楚客,卜筑汉江边。日落数归鸟,夜深闻扣舷。水痕侵岸柳,山翠借厨烟。调笑提筐妇,春来蚕几眠”以及《与鲜于庶子泛汉江》中的“日影浮归棹,芦花罥钓丝”等诗句,成为研究唐代汉中农村与陕南气候的珍贵史料。

三、唐诗中汉中书写的创作主题

“地方”作为一个文学书写的主题,成为唐代诗歌中一个较为普遍的表现对象。唐诗中的汉中书写过程中往往凝聚着诗人鲜明的地方意识,成为作家价值取向和精神载体的一部分。汉中书写也展现出汉中独特而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深刻的文化核心。

(一)诗性空间的呈现

汉中自古以来就是沟通中原和西南的枢纽。诗人在描绘当地自然风貌和人文盛景的同时,也勾勒出一个个充满诗意的地理空间。岑参的诗作赞叹褒斜道“数公各游宦,千里皆辞家。言笑忘羁旅,还如在京华”[34],诗中还描绘出空中阁道宛若游龙、行人川流不息的繁华盛景。刘禹锡也曾说:“云树褒中路,风烟汉上城。前旌转谷去,后骑踏桥声。”[35](《送令狐相公自仆射出镇南梁》)充分表现了由汉中去往长安路上的活跃与繁荣,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栈道行旅长卷。

元稹或出使、或疗疾、或为官,多次经过褒城驿。其在《遣行十首》中写道:“七过褒城驿,回回各为情。”[36]《百牢关》一诗中也说:“天上无穷路,生期七十间。那堪九年内,五度百牢关。”[37]其《使东川·南秦雪》诗云:“帝城寒尽临寒食,骆谷春深未有春。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飞鸟不飞猿不动,青骢御史上南秦。”[38]这首诗记载了元稹第一次到汉中,被千山裹玉、万树披银的秦岭风景所沉醉。其《褒城驿》一诗云:“严秦修此驿,兼漲驿前池。已种千竿竹,又栽千树梨。四年三月半,新笋晚花时。怅望东川去,等闲题作诗。”[39]本诗是元稹在元和四年三月途经汉中所写,其笔下的褒城驿风光秀丽:驿站四周被竹、梨、夹竹桃环绕,前有碧波荡漾的人造湖,竹映驿楼,别是一番景致。

许多贬谪诗人途经汉中,在绘景抒怀、览物消愁的过程中,同样构筑出独具韵味的诗性空间。沈佺期趋附张易之,“会张易之败,遂长流驩州”(《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七》)。他的《夜宿七盘岭》一诗即作于被流放途中夜宿七盘岭之时。诗人通过对七盘岭周边景色的描写,抒发自己被远流他乡的哀苦心情。郑谷的《兴州江馆》云:“向蜀还秦计未成,寒蛩一夜绕床鸣。愁眠不稳孤灯尽,坐听嘉陵江水声。”[40]兴州即今陕西汉中略阳县,作者在“向蜀还秦”都未实现的情况之下,不得已暂居兴州江边旅社。蟋蟀声不绝于耳,孤灯将尽,诗人听着嘉陵江水的拍岸声,一夜未眠。嘉陵江水成为整首诗最富诗性的地方景观,承载了诗人旅途的孤苦和内心的落寞。其另一首《兴州东池》中云:“南连乳郡流,阔碧浸晴楼。彻底千峰影,无风一片秋。垂杨拂莲叶,返照媚渔舟。鉴貌还惆怅,难遮两鬓羞。”[41]千峰垂影、垂杨莲叶、夕阳返照、渔舟晚景,构成一幅绝美的画面。面对兴州清澈见底的东池水,两鬓白发倒影在水中,诗人顿生人生短暂、时事萧索之感。

(二)地方文化的溯源

汉中历史积淀深厚,历史人物辈出。许多诗人以汉中历史为题材,抒发感慨、借物表意。春秋以前,蜀国通往外界的陆路通道都是翻山越岭的民间小路,没有大道。战国后期,秦惠文王采用大将司巴错的计策,散布谎言说秦国从天上落下一头石牛,晚上拉的都是金子。秦王写信给蜀王,表示愿与蜀国成为友好邻邦,希望赠送宝物、石牛并献美女给蜀王,请蜀王修好道路以便送去。蜀王开明氏一向贪婪,便派很多壮士在大、小剑山,五丁峡一带悬崖峭壁处,日夜劈山破石凿险开辟栈道,准备迎接秦国的美女与石牛。秦国等蜀国开通栈道后,就暗派大军跟随送礼队伍长驱直入。蜀国没有防备,前线军队寡不敌众,在葭萌一战大败,蜀国随之灭亡。后来这条路遂命名为金牛道(又叫石牛道)。汉南从事胡曾写有《金牛驿》《山番冢》《汉江》《褒城》《汉中》等咏史诗,专门吟咏汉中历史文化。其《金牛驿》诗云:“山岭千重拥蜀门,成都别是一乾坤。五丁不凿金牛路,秦惠何由得并吞。”[42]《汉中》诗云:“荆棘苍苍汉水湄,将坛烟草覆余基。适来投石空江上,犹似龙颜纳谏时。”[43]这是汉中城南拜将坛见之史料的最早者,成为考证拜将坛遗址的可靠证据。

汉中自古名人甚多,这也是诗人们着笔的热点。刘禹锡《美温尚书镇定兴元以诗寄贺》云:“旌旗入境犬无声,戮尽鲸鲵汉水清。从此世人开耳目,始知名将出书生。”[44]作者站在朝廷的立场上,对滥杀汉中八百健儿的尚书温造极尽歌颂。《褒城》一诗借凭吊西周褒城故址,对“烽火戏诸侯”的褒姒进行了辛辣讽剌:“恃宠娇多得自由,骊山举火戏诸侯。只知一笑倾人国,不觉胡尘满玉楼。”[45]诗作明写褒姒,实则是借褒姒故事讽谏唐帝因娇宠后宫而落得“胡尘满玉楼”的下场。元稹《黄明府诗》云:“逦迤七盘路,坡陀数丈城,花疑褒女笑,栈想武侯征。”[46]韦庄《闻再幸梁洋》云:“才喜中原息战鼙,又闻天子幸巴西……遥思万里行宫梦,太白山前月欲低。”[47]唐彦谦《登兴元城观烽火》云:“汉川城上角三呼,扈跸防边列万夫。褒姒冢前烽火起,不知泉下破颜无。”[48]这一类诗均是对汉中历史人物的追述或感慨。

四、唐诗中汉中书写的当代价值

汉中地跨南北,拥有汉水、嘉陵江两大水系,素有“西北江南”的美誉。唐时因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杰出的人文荟萃,令无数诗人驻足凝神,或歌咏、或沉思、或惊叹、或好奇,或抚今追昔、或放意肆志,为汉中城注入了唐代浪漫而狂热的血液,也为当代汉中城市形象的传播提供了多姿多彩的内容。

从当代汉中城市文化传播的角度来审视,唐诗中的汉中书写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主要体现在:

第一,唐诗中的汉中书写对于提升当代汉中城市文化品位独具意义。在诗人的笔下,唐代的汉中城呈现出交通的便捷与重要、历史的厚重与多姿、生活的宜居与诗意等多重意蕴。唐诗中的汉中书写对于凝聚汉中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将汉中打造成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唐诗中的汉中书写为汉中市规划中进一步发掘唐诗元素提供了更多参考。在建设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進程中,应该对书写汉中的唐诗加以保护、继承并发扬光大,不能让诗歌仅仅停留于学者笔下,而应让诗歌飞入寻常百姓家。唐诗作为大唐气象最重要的文化符号,对汉中城市建设的各类命名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新建住宅小区、新建道路的命名上应优先考虑唐诗元素。

第三,唐诗中的汉中书写有助于汉中文化符号的传承和推广。在展示和推广汉中文化符号的过程中,除了历史博物馆、文化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现代化的手段,拉近汉中文化符号与广大市民之间的距离,让更多的汉中书写诗面向群众、走上舞台,满足群众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四,唐诗中的汉中书写将进一步助推汉中文化与旅游的一体化进程。当今旅游与文化部门合二为一,更易于展现诗(文化)与远方(旅游)相得益彰的魅力。汉中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是诗歌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最佳范本,杜甫、孟浩然、刘禹锡等名家都曾在汉中驻足、留诗,“唐朝”和“杜甫、孟浩然、刘禹锡”等符号都可以成为汉中城市形象的最佳代言。可以考虑由文旅部门牵头,设计一些别开生面的“唐诗之旅”“杜甫之旅”“孟浩然之旅”等,从而进一步助推汉中文化旅游产业走向新的高峰。

[参考文献]

[1][2][6][7][8][9][10][13][14][15][16][1 9][20][21][22][24][25][26][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陈贻焮等.增订注释全唐诗[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3][27][28](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

[4]马强.唐代诗人汉中诗考略[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0,(1).

[5](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1](唐)孙樵.孙可之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12](唐)元稹著.冀勤点校.元稹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5.

[17][18](汉)司马迁撰.韩兆琦评注.史记[M].长沙:岳麓书社,2012.

[23]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责任编辑:黄贝如]

猜你喜欢
汉中唐诗书写
唐诗赏读
书写要点(十)
养成书写好习惯
唐诗赏读
唐诗赏读
汉中
唐诗新学
书写春天的“草”
My Story以笔相伴静书写
[第二十六站: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