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荣硕,高义峰
QU Rong-shuo, GAO Yi-feng
(青岛海嘉置业有限公司)
(Qingdao Haijia Real Estate Co., Ltd.)
2012年11月份我国第一批智慧城市试点开展,智慧社区建设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一部分乃至最基础的一环,其重要性逐渐凸显。2014年5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了《智慧社区建设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指南中明确指出智慧社区是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区域人、地、物、情、事、组织和房屋等信息,统筹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等资源,以智慧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支撑,依托适度领先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社区治理和小区管理现代化,促进公共服务和便民利民服务智能化的一种社区管理和服务的创新模式(见图1),也是实现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和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随后各地区、省、市也逐步发布了相应的智慧社区建设指导 意见。
图1 智慧社区总体框架图
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管理的方式也在不断的进步,按智慧化的程度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前智慧时代
从单一功能的智能化产品向复合型功能与单一领域集成的单品阶段(1980-1995年)。典型产品:闭路电视监控,停车收费系统,空调系统等等。
2)5A时代
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实现了系统化集成化的5大领域,即:通讯自动化(CA),楼宇自动化(BA),办公自动化(OA),消防自动化(FA)和保安自动化(SA),简称5A(1995年-2014年)。
3)互联网+时代
以IBMS(建筑集成管理系统)为核心,万物互联,AI+Bigdata+Cloud+GIS为推手,全领域人、财、物统一可视化大数据管理的新一代智能化解决方案(2014年-至今)。
早期的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建设更多强调的是城市或社区服务的数字化、信息化。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更多的是各类服务系统为保持市场优势而进行的单一系统产品自我更新而缺乏必要的顶层设计。其主要特点是单兵作战,其典型代表是安防管理系统。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社区管理作为城市管理的一个缩影,所体现出的事务琐碎复杂、社区人员构成多样化、群众满意度低等管理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近几年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和以5G为代表的移动通讯技术迅猛发展,为智慧社区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同时一些互联网出行、网络购物、移动支付等互联网业态的出现和发展也为智慧社区的建设运营提供了方案参考。
现有的智慧社区技术解决方案按提供商所属行业可大致划分为三类:通信运营商、传统弱电集成商、互联网企业。
1)通信运营商
在无线通信领域具有绝对的优势,借助其原有的移动、固定通信网络可以快速的开展社区内建筑外的各种传感器、能源监测装置、摄像头等感知层布设,可以有效减少施工布线,尤其适用于既有建筑的智能化改造。但是其在传统安防领域涉足不深,实施能力尚且不足,而对上层的综合服务平台及应用层面的开发服务能力等方面所需的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缺乏必要的技术积累,其在总体框架中的优势部位主要分布在网络层和感知层。
2)传统集成商
在安防、社区物业管理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对行业下游硬件厂商的产品具有较强的整合能力,同时对物业管理类移动端接口有一定的研究。但是,缺乏必要的智慧社区顶层设计能力,对诸如政务服务、商务服务等平台等的建设缺乏经验,同样的其对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亦涉足不深。其在总体框架中的优势部位主要分布在设施层、感知层、公共服务平台、小区管理、便民服务。
3)互联网企业
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领域具有绝对优势,借助其强大的软件、平台开发能力、后台服务计算能力、人才集聚能力可快速形成智慧社区服务体系并迅速铺开。借助其在移动端APP的业务积累和用户使用习惯的研究可快速联通智慧社区参与各方,同时凭借互联网企业对新技术的敏锐嗅觉可实现平台功能的快速迭代。但是互联网行业对社区政府、物业管理等基层的管理需求及运作方式不熟悉,受限于互联网思维以及其他方面的商业诉求在落地能力上较差。其在总体框架中的优势部位主要分布在网络层、感知层、支撑平台、部分智慧应用。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初步分析对比,我们不难看出互联网企业在总体框架的纵向跨度最大,其优势较其他两类提供商也更多。另外,在智慧社区的服务运营能力,初期风险投资能力以及用户感知度等方面也具有很大的优势。
通过对各类提供商所提供的解决方案对比,我们发现各方仍未对智慧社区的建设目标有充分的理解。典型问题 如下:
①部分提供商命题太大,模糊智慧城市与智慧社区的界限,以满足政府管理为目的而过于强调自上而下的管理,但是在具体的方案构成上却聚焦在智慧停车、GIS图形化显示等吸睛亮点的铺陈。忽视了《指南》中“服务主体由原来的政府主导扩展为以社区、商户和居民为主”的要求。
②互联网类提供商则更加强调综合管理平台以及大数据、云平台的的功能强大,而忽视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
③部分以集成商为代表的提供商明显以获取基础设施投资利润为目标,陈列已有的安防类产品新功能。
④几乎所有提供商均未提及智慧社区与智慧城市两级平台之间以及智慧社区与第三方服务平台的数据接口及数据交换内容类别的设计以及数据交换安全策略的设计。
智慧社区平台应当是以人为本,以解决居民诸如物业报修、社区级政务业务快速办理、养老保障、居住安全、环境健康等实际诉求为出发点,引导社区政务服务、物业管理等各系统高效协同,实现资源信息共享,提升居民满意度和加强居民参与和监督为目的。所有的技术方案应当在遵循以上原则的前提下,理顺各类解决方案的思路,优化现有社区管理模式。但现有的各类解决方案或多或少的偏离了智慧社区建设的目的。
《指南》中同时提出“平台采用‘政府主导、社区主体、市场运作’的运营模式”,但目前智慧城市的平台建设尚未有可借鉴参考的模式,这就无法给其下一级智慧社区的建设提供明确的指导,这也是目前智慧社区建设普遍存在的困惑(见图2)。
图2 各级智慧平台接驳架构
另外现有的解决方案仍为购买性服务,笔者所参与的实际项目是由开发企业承担初期的投资建设。但是智慧社区的运营却是一个持久工程,单靠开发企业来运作,其后期的技术保障和运维资金来源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深挖智慧社区平台的数据价值,以社区平台数据作为可售资本,对各种第三方服务平台及智慧城市平台实行有偿接入,以此来抵偿部分运营资金。
智慧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目标是在社区层面实现城市不同部门异构系统间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有效避免城市多头投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有效支撑社区内各系统正常、健康地运行,为社区居民提供良好的服务,也为政府实现高效的业务管理提供方便。智慧社区的建设绝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同行各界戮力同心,共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