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文元 王朝海 张芳 翟颖如 孟晋华 朱镭
(山西省儿童医院儿童重症医学科 山西 太原 030001)
血流感染是儿科常见的全身感染性疾病,病死率高,尽早给予有效抗生素能显著降低病死率[1]。另一方面,细菌耐药越来越严重,ICU尤为突出。因此,我们对本院PICU血流感染病原菌展开研究,报道如下。
1.1 研究对象
分析2013年1月-2018年12月山西省儿童医院PICU确诊的212 例血流感染(已剔除复数菌株感染)患儿的病原菌资料,年龄1月~14岁。
1.2 仪器与试剂
血培养仪、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系统、VITEK MS质谱仪;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纸片;各类培养基。
1.3 标本采集、细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标本采集由PICU完成,微生物的培养、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均由微生物室完成。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WHONET5.8进行数据分析,剔除同一患者同一部位分离的重复菌株。
2.1 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和构成比
共分离212株有效病原菌。其中,G+菌172株,占比81.1%,G-菌38株,占比17.9%,真菌2株,占比0.9%。前三位的G+菌为:CNS、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前三位的G-菌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流感嗜血杆菌。见表1。
表1 病原菌的分布和构成比
2.2 主要G+菌的药敏情况分析
CNS、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对青霉素G、阿奇霉素、红霉素耐药严重,MRCNS、MRSA检出率分别为70.7%、13.6%,但是所有的CNS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100%敏感。肺炎链球菌也对红霉素100%耐药,但对青霉素G、头孢曲松钠、头孢噻肟钠敏感性均好,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左氧氟沙星均100%敏感。未发现耐万古霉素G+菌株。见表2。
表2 主要G+菌的药敏情况(%)
2.3 主要G-菌的药敏情况分析
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对3种G-菌的敏感性均好,氨苄西林对大肠杆菌、流感嗜血杆菌显著耐药;大肠埃希菌对许多常用抗生素显著耐药,但仍对阿米卡星、氨曲南、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替坦、头孢西丁保持较高敏感性,未发现耐亚胺培南菌株,产ESBLs菌株占比60%;铜绿假单胞菌表现出对碳青霉烯耐药(亚胺培南33.3%,美罗培南33.3%),对氨曲南、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性低;流感嗜血杆菌对头孢噻肟钠、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头孢呋辛钠、头孢曲松、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保持较高敏感性。见表3。
表3 主要G-菌的药敏情况(%)
3.1 G+菌分析 由于小儿免疫系统不成熟、侵入性诊疗技术及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CNS已成为血流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在许多地区,CNS经常呈多重耐药,临床应更加重视,避免简单判定为污染菌[2]。MRCNS、MRSA检出率分别为70.7%、13.6%,根据CLSI规定,MRS(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株对B-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论其体外药敏结果如何,均应报告耐药,此时应首选万古霉素[3]。另外,耐万古霉素菌株已有报道,临床应严格把握指征,不应将万古霉素作为经验用药的一线选择。青霉素、阿奇霉素、红霉素已不能作为CNS、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常规选择,但青霉素仍然是肺炎链球菌血流感染的首选药物。
3.2 G-菌分析本次G-菌占比不高(17.9%),但整体耐药性较严重,这与儿科广泛使用头孢类抗生素有关。大肠埃希菌感染率高,耐药现象严重,未发现耐碳青霉烯菌株。ESBLs 菌株比例达60%,ESBLs 能水解甲氧氨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被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抑制,其耐药性容易在不同细菌之间传递[4],这类菌株宜首选碳青霉烯类或β内酰胺复合剂,同时要加强消毒隔离。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越来越多,本次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株为33.3%,高于中国CHINET资料(29.1%-29.3%),与本次样本量少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