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兰英
(南京市浦口区中医院麻醉科 江苏 南京 210038)
剖宫产是当前产科常见的一种手术方式,由于产妇自身的特殊性,安全性指导是关键,椎管内麻醉是剖宫产手术常见的方式,但是在整个过程中存在牵拉疼痛和寒颤等现象,直接对整体治疗结果产生影响,不利于手术顺利实施。小剂量舒芬太尼在整体麻醉诱导中有重要的作用,依据具体情况需要注意的是明确诱导类型,合理执行。为了分析小剂量舒芬太尼在剖宫产术麻醉中的运用价值,选择86例剖宫产术案例为对象,随机分组,分别实施的是布比卡因麻醉和小剂量舒芬太尼进行麻醉诱导,而后对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选择2016年8月-2018年12月我院接受的86例剖宫产术案例为对象,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每组各43例。甲组:年龄范围在24~35岁,均数(30.6±0.5)岁。初产妇和经产妇分别是23例和20例。乙组:年龄范围在21~34岁,年龄平均31.5±0.5岁,初产妇和经产妇分别是25例和1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精神障碍和其他并发症的患者。
两组进行呼吸频率、心率和血压等各项指标值的检查,麻醉前给予吸氧以及复方乳酸钠溶液静脉滴注。甲组实施的是布比卡因麻醉,将1ml浓度为0.75%的布比卡因和0.5ml浓度为10%的葡萄糖溶液混合后进行腰硬联合阻滞麻醉。
乙组实施的是小剂量的舒芬太尼进行麻醉诱导,选择5ug的舒芬太尼,用于气管内插管,使用人工呼吸全身麻醉-作为复合麻醉的镇痛用药维持用药。
对两组患者的寒颤情况和牵拉疼痛程度进行分析。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对比不同时间段的寒颤情况,乙组的各项指标低于甲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不同时间段的寒颤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不同时间段的寒颤情况比较(±s)
组别例数注药后5min注药后15min手术结束甲组432.6±0.21.8±0.20.9±0.2乙组431.5±0.60.6±0.20.5±0.4 t—7.66.57.6 P—0.0060.0050.007
乙组的牵拉疼痛参数低于甲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牵拉疼痛比较(±s)
表2 两组牵拉疼痛比较(±s)
组别例数(n)注药后5min注药后15min手术结束甲组433.1±0.12.5±0.11.9±0.2乙组432.4±0.72.0±0.20.5±0.1 t—7.66.77.4 P—0.00140.0450.007
椎管内麻醉方式是当前剖宫产常用的一种麻醉模式,围手术期期间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寒颤以及牵拉疼痛等情况,术中出血量比较大。手术室温度、腹腔冲洗和术中输液以及手术病毒等容易产生寒颤等现象,针对具体情况需要注意的是进行病症分析,避免引起异常反应。舒芬太尼属于μ受体剂激动剂,属于长效镇痛药,有明显的亲脂性。结合血浆蛋白率和芬太尼的具体情况,实现输液速度进行血药浓度的评估。依据血液动力学因素和输注情况等,合理给药后提升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减少不良反应[1]。
舒芬太尼的合理化应用后降低寒颤的发生几率。小剂量的舒芬太尼合理用药后可行性高,但是舒芬太尼存在一定的不足,在手术结束后,镇痛作用消失,在术后需要结合产妇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进行麻醉用药。临床用药是个重要的过程,考虑到受体激动剂和亲脂性等因素,在血脑屏障中必须进行血流动力学的指导[2]。小剂量的用药中,有序给药是关键,合理化用药后降低了不良反应。此外去甲肾腺素分泌起到重要的优势,在当前诱导分析中要求明确牵拉反应的类型,在寒颤中了解实际评分,评分如下:0级:无寒战;1级:面部或者颈部存在轻微异常;2级:超过一个肌群有寒战;3级:多个肌肉包括全身活动。
依据麻醉给药的流程和要求等,必须明确应用的优势,严格按照现有的麻醉方式实施诱导,确保达到理想的效果。在受体分析中,灵活应用麻醉药物,只有合理进行预防,才能减少不良影响,满足诱导需求,促进进步[3]。
对比两组案例不同时间段的寒颤情况可知,乙组的各项指标值低于甲组,对比后乙组的优势明显。对比两组患者的牵拉疼痛的具体情况,乙组的牵拉疼痛的参数低于甲组,对比后差异显著[4]。说明针对剖宫产的案例实施小剂量舒芬太尼进行麻醉诱导,整体优势明显。
综上所述,小剂量的舒芬太尼麻醉诱导模式,可以改善剖宫产产妇寒颤以及牵拉疼痛等现象,值得应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