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海英 许超 汤滨滨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72团军医院检验科 浙江 湖州 313000)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复杂化,骨伤病人日益增多,这其中四肢骨伤占比最高。在四肢骨伤病人伤后及其手术前后,其凝血功能也随之产生变化。在凝血过程中,形成的纤维蛋白不再会溶解,性质较为稳定形成血栓。手术后可能会产生深静脉血栓(DVP)和肺栓塞(PE)[1]。骨伤病人在手术后由于长期的卧床,会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纤维酶产生多种复合物以降解血栓,D-二聚体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它是交联后纤维蛋白被纤溶酶降解的特异标志物之一。人体在正常健康状态下,体内血液所含的D-二聚体的含量并不多。因此,目前临床上将D-二聚体的含量变化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抗进的标志,是确定有无血栓形成的指标。本文以本院的骨伤患者为样本,分析D-二聚体水平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相关性,探讨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2]。
选取我院2017年4月-2019年2月接收的上下肢骨伤患者(无凝血病史)各150例,分为上肢组和下肢组两组。为保证结果的科学准确性、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在样本选择时,选择没有凝血障碍、恶性肿瘤或肝功能障碍等病史的样本。再将两组按照不同的年龄分为<30岁、30~60岁、>60岁三个年龄组,每个年龄组各50例。考虑研究对象的普适性,其中,四肢骨伤部位手骨、尺骨、桡骨、肱骨、肘关节、股骨、胫腓骨、盆骨取相对均匀分布于各样本组。并且,男女性别比例取对等。
本文以ACLTOP700生化分析仪为检测设备,对骨伤患者伤后24小时内空腹状态下进行静脉采血。采集静脉血1.8ml,用9:1抗凝的柠檬酸钠抗凝管混合充分,置于离心机以3000RPM进行血浆分离。目前临床对于D-二聚体测定方法有多种,有乳胶凝聚法、酶联免疫法(ELISA)、全血凝聚法等等。本次研究采用北京百奥康泰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试剂盒(胶乳免疫比浊法)测定各样本的D-二聚体水平。
经过样本采样测定,获得6组共计300份样本检验结果。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本研究采用χ2检验、One-way检验和t检验。
上肢组骨折病人伤后24小时各年龄段D-二聚体阳性率分别为0%、2%、4%。下各年龄段阳性率对比,P>0.05;下肢组骨折病人伤后24小时D-二聚体阳性率各年龄段分别为4%、8%、38%。>60岁年龄组与<30岁、30~60岁年龄组比较,P<0.05;<30岁组与30~60岁年龄组比较,P>0.05。上肢组与下肢组总阳性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祥见表。
表 两组各年龄段伤后24小时内D-二聚体阳性情况比较[n(%)]
发生凝血时,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使其转变为交联纤维蛋白,同时纤维系统被激活,降解纤维蛋白形成,D-二聚体是通过r链相连的两个D片段的水平连接起来,只有纤溶酶降解交联纤维蛋白才能产生D-二聚体。D-二聚体反映着继发性纤溶的增强,是唯一反映凝血纤溶的理想指标,在临床上已视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比较结果,在诊断深静脉血栓的阴性判断上与静脉造影法相比,结果一致性与灵敏度接近100%,而乳胶法的一致性与灵敏度为73%和78%。D-二聚体的测定对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提供高效、经济的重要工具[3][4],对于肺栓塞(PE)和动脉血栓塞、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纤溶作用机制的早期测验、妊娠高危症与先兆子痫、血栓形成过程及溶栓治疗、肿瘤辅助诊断都提供了高效、经济的判断依据。同样,肝病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管损伤会将内源性凝血途经激活,因此D-二聚体对于肝炎病情的诊断也有重要帮助。类似的还有急性发作期的支气管炎肺部感染,肺泡内皮细胞破损会激活凝血途经,故D-二聚体的水平也有利于监测此类病情。D-二聚体的测定相较与FDP具有其优点,D-二聚体可作为溶栓的定量指标,而FDP(纤溶蛋白/原降解产物)可来自纤维蛋白原,所以FDP不能作为溶栓的定量指标。
骨伤患者在组织损伤后,对凝血系统的激活,使大量的纤维蛋白原转化成纤维蛋白,凝血系统处于高凝状态,呈现D-二聚体水平显著提高。本文结果显示,下肢患者与上肢组患者相比,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于下肢骨折病人伤后多处于固定卧床状态,其下肢活动明显减少,血液回流显著减缓,静脉血瘀滞,而伤后血液又处于高凝,易形成静脉血栓。下肢组骨折病人D-二聚体水平阳性的概率基本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60岁组与<30岁、30~60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面年龄越大,60岁以上的下肢骨伤患者,在伤后24小时内D-二聚体水平升高较快,加之其血管壁弹性减弱,易形成小血栓。
综上,上下肢骨伤病人D-二聚体水平具有的差异,其中下肢骨伤病人D-二聚体水平升高更为显著。不同年龄段下肢骨伤病人的D-二聚体水平差异较大,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在伤后24小时内凝血状态显著升高,可能会发生深静脉栓塞、肺栓塞。临床上应对该组病人的D-二聚体水平进行监测,以早期发现和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