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骨伤病人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2019-12-26 06:07:12沈海英许超汤滨滨
医药前沿 2019年34期
关键词:高凝纤溶二聚体

沈海英 许超 汤滨滨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72团军医院检验科 浙江 湖州 313000)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复杂化,骨伤病人日益增多,这其中四肢骨伤占比最高。在四肢骨伤病人伤后及其手术前后,其凝血功能也随之产生变化。在凝血过程中,形成的纤维蛋白不再会溶解,性质较为稳定形成血栓。手术后可能会产生深静脉血栓(DVP)和肺栓塞(PE)[1]。骨伤病人在手术后由于长期的卧床,会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纤维酶产生多种复合物以降解血栓,D-二聚体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它是交联后纤维蛋白被纤溶酶降解的特异标志物之一。人体在正常健康状态下,体内血液所含的D-二聚体的含量并不多。因此,目前临床上将D-二聚体的含量变化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抗进的标志,是确定有无血栓形成的指标。本文以本院的骨伤患者为样本,分析D-二聚体水平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相关性,探讨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2]。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4月-2019年2月接收的上下肢骨伤患者(无凝血病史)各150例,分为上肢组和下肢组两组。为保证结果的科学准确性、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在样本选择时,选择没有凝血障碍、恶性肿瘤或肝功能障碍等病史的样本。再将两组按照不同的年龄分为<30岁、30~60岁、>60岁三个年龄组,每个年龄组各50例。考虑研究对象的普适性,其中,四肢骨伤部位手骨、尺骨、桡骨、肱骨、肘关节、股骨、胫腓骨、盆骨取相对均匀分布于各样本组。并且,男女性别比例取对等。

1.2 方法

本文以ACLTOP700生化分析仪为检测设备,对骨伤患者伤后24小时内空腹状态下进行静脉采血。采集静脉血1.8ml,用9:1抗凝的柠檬酸钠抗凝管混合充分,置于离心机以3000RPM进行血浆分离。目前临床对于D-二聚体测定方法有多种,有乳胶凝聚法、酶联免疫法(ELISA)、全血凝聚法等等。本次研究采用北京百奥康泰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试剂盒(胶乳免疫比浊法)测定各样本的D-二聚体水平。

1.3 统计学处理

经过样本采样测定,获得6组共计300份样本检验结果。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本研究采用χ2检验、One-way检验和t检验。

2.结果

上肢组骨折病人伤后24小时各年龄段D-二聚体阳性率分别为0%、2%、4%。下各年龄段阳性率对比,P>0.05;下肢组骨折病人伤后24小时D-二聚体阳性率各年龄段分别为4%、8%、38%。>60岁年龄组与<30岁、30~60岁年龄组比较,P<0.05;<30岁组与30~60岁年龄组比较,P>0.05。上肢组与下肢组总阳性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祥见表。

表 两组各年龄段伤后24小时内D-二聚体阳性情况比较[n(%)]

3.讨论

发生凝血时,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使其转变为交联纤维蛋白,同时纤维系统被激活,降解纤维蛋白形成,D-二聚体是通过r链相连的两个D片段的水平连接起来,只有纤溶酶降解交联纤维蛋白才能产生D-二聚体。D-二聚体反映着继发性纤溶的增强,是唯一反映凝血纤溶的理想指标,在临床上已视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比较结果,在诊断深静脉血栓的阴性判断上与静脉造影法相比,结果一致性与灵敏度接近100%,而乳胶法的一致性与灵敏度为73%和78%。D-二聚体的测定对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提供高效、经济的重要工具[3][4],对于肺栓塞(PE)和动脉血栓塞、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纤溶作用机制的早期测验、妊娠高危症与先兆子痫、血栓形成过程及溶栓治疗、肿瘤辅助诊断都提供了高效、经济的判断依据。同样,肝病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管损伤会将内源性凝血途经激活,因此D-二聚体对于肝炎病情的诊断也有重要帮助。类似的还有急性发作期的支气管炎肺部感染,肺泡内皮细胞破损会激活凝血途经,故D-二聚体的水平也有利于监测此类病情。D-二聚体的测定相较与FDP具有其优点,D-二聚体可作为溶栓的定量指标,而FDP(纤溶蛋白/原降解产物)可来自纤维蛋白原,所以FDP不能作为溶栓的定量指标。

骨伤患者在组织损伤后,对凝血系统的激活,使大量的纤维蛋白原转化成纤维蛋白,凝血系统处于高凝状态,呈现D-二聚体水平显著提高。本文结果显示,下肢患者与上肢组患者相比,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于下肢骨折病人伤后多处于固定卧床状态,其下肢活动明显减少,血液回流显著减缓,静脉血瘀滞,而伤后血液又处于高凝,易形成静脉血栓。下肢组骨折病人D-二聚体水平阳性的概率基本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60岁组与<30岁、30~60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面年龄越大,60岁以上的下肢骨伤患者,在伤后24小时内D-二聚体水平升高较快,加之其血管壁弹性减弱,易形成小血栓。

综上,上下肢骨伤病人D-二聚体水平具有的差异,其中下肢骨伤病人D-二聚体水平升高更为显著。不同年龄段下肢骨伤病人的D-二聚体水平差异较大,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在伤后24小时内凝血状态显著升高,可能会发生深静脉栓塞、肺栓塞。临床上应对该组病人的D-二聚体水平进行监测,以早期发现和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猜你喜欢
高凝纤溶二聚体
过敏性紫癜儿童凝血纤溶系统异常与早期肾损伤的相关性
纤维蛋白原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老年前列腺增生术后出血患者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应用价值
美国FDA批准Ryplazim用于成人和儿童治疗1型纤溶酶原缺陷症
血栓弹力图对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益气活血化瘀法和利伐沙班对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术后高凝状态的影响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
从痰、血瘀探讨COPD炎症与高凝状态关系
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CA153在乳腺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两种试剂D-二聚体检测值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值的相关性研究
胃癌高凝状态的发生机制及中医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