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召 夏晓虎 益西拉姆
(1深圳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广东深圳 518060;2西藏大学政法学院,西藏拉萨 850000)
爱情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尤其是处于青春年华的大学生,由于性生理发育逐渐成熟、性意识逐渐觉醒,在大学相对轻松自由的时光中,他们心中难免会萌发出追逐爱情的欲望。然而大学生在这一阶段性心理尚不成熟,对爱情观、性道德等认知程度不高,在西方性自由、市场经济及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容易对爱情产生认识偏差,产生各种恋爱问题。
西藏自治区是以藏民族为主体民族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近年来随着西藏现代化交通设施的发展,西藏高校学生生源民族成分日益多元化。在西藏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市场与开放的特殊社会背景下,西藏大学生的恋爱状况显得有所复杂。了解西藏大学生的恋爱现状,分析民族差异性,对探究西藏社会发展,解决民族地区高校学生恋爱问题、形成正确的恋爱观,妥善处理好恋爱、学习和生活的关系,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西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西藏大学为例,基于藏汉差异的视角,研究西藏大学生的恋爱现状。针对大学生恋爱的隐私性,调查采取网络问卷形式,共发放问卷400份,问卷有效率100%。在调查中,汉族占52%,藏族46%,其它少数民族2%,66.8%的学生有恋爱经历。为方便进行民族差异比较以及SPSS数据分析,本文将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合并,统称为藏族等其他少数民族(以下简称为藏族)。问卷针对西藏大学不同校区、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进行发放,数据结果具有代表性,并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 25.00对数据进行χ2检验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当问及“大学生是否应该谈恋爱”时,仅有6%的学生表示明确反对,22.8%的学生认为应该谈恋爱,超过三分之二(71.2%)的学生选择“顺其自然”。实际上顺其自然是一种消极的拒绝,这意味大学生对谈恋爱并不刻意压抑,只要觉得缘分到了就开始谈。如此分析,则有94%的学生对谈恋爱有着比较积极的想法。进一步比较不同民族学生的恋爱态度,统计发现藏汉学生具有显著差异,χ2=9.464,P=0.009<0.05。藏族同学中选择应该谈恋爱的人数比汉族要多9.1%,藏族学生谈恋爱的比例比汉族多3.7%,这表明,与汉族学生相比,藏族学生在大学期间更青睐于谈恋爱。藏族学生来自于西藏本地,他们在恋爱时较少顾虑地域文化、环境差异等因素,因此谈恋爱时更能放得开,进行一场说谈就谈的恋爱。
在恋爱动机调查中,39.5%的学生选择“在生活和学习上找到好伴侣”,26.5%生选择“丰富生活、情感寄托;17.5%的选择“积累经验,体验人生”,10.8%选择“周围同学的影响,弥补空虚”。一方面,随着大学生性生理和心理的发育,他们对异性充满好感,渴望接触异性。尤其是西藏大学学生中有四成是来自内地的汉族学生,西藏本地学生居住分散,当他们远离家乡来到拉萨上学时,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会遇到各种烦恼,此时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恋爱伴侣,共同面对困难、互相倾诉情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1]。另一方面,由于西藏地域偏远,面对未来太多的不确定因素,他们不敢全心全意地付出,仅将恋爱当作一种积累经验,体验生活的方式,更有部分同学抱着填充空虚的心态,造就了大学生谈恋爱“只问耕耘、不问收获”、“重过程,轻结果”[2]的特点。
在择偶标准调查中,我们发现汉族学生选择选项超过50%的依次是气质修养、脾气性格、兴趣爱好、学识才能、外貌仪表,而藏族学生选项超过50%的依次是脾气性格、兴趣爱好、气质修养。在如今西藏大学生的恋爱中,诸如脾气性格、兴趣爱好、气质修养等相处性个人品德成为择偶的共识,而经济条件、家庭背景的占比很小,这说明在择偶标准中,大学生更多考虑两个人在生活相处中是否合得来,是否有共同的话题语言,而传统的财富及门第观念已不再是大学生恋爱的首要标准[3]。与藏族学生择偶时只单纯考虑相处性品德外,汉族学生还更多的考虑到恋爱对象的学识才能和外貌仪表。总体来讲,西藏大学生恋爱趋向于自由化与独立化,恋爱标准正向化。
在恋爱类型调查中,排在藏汉同学选项前三位的均的是“姐弟恋”、“只存在精神上的恋爱”、“网恋”。如今姐弟恋越来越受到追捧,女性的心理发育较早,在同龄中相比男性要更加成熟、更值得依赖,生活中有些男性往往有一种“俄狄浦斯”式的恋长情节;在市场经济中,金钱被人们所看重,但在爱情中,人们更看重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感情上的寄托;而网恋在如今这个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时代,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有13%的学生选择同性恋,这意味着西藏大学生的包容心越来越强,敏感的同性恋也得到了宽容。另外,有7.75%的学生可以接受“多角恋”,这是一种错误的恋爱方式,是对爱情不负责任的表现,必须得到及时的纠正。
当问到“你会在公共场合和恋人拥抱亲吻”时,有31.5%的学生明确表示“不会,这影响形象”,有8.7%的学生选择“当然会,这表示我们感情好”,另有10.3%和49.5%的学生选择“一般会,还是有点不好意思”和“偶尔会,公共场合还是注意点好”。随着时代的开放发展,一些大学生的恋爱行为也逐渐公开化,他们一块吃饭、上课、逛街,在公共场合也做出各种亲密行为,其恋爱行为从“偷偷摸摸”转向“光明正大”。通过对比民族差异,发现藏汉学生具有显著差异,χ2=27.467,P=0.000*<0.05。藏族学生选择会的人数均超过汉族,选择不会的人数多于汉族,这表明与汉族学生相比,藏族学生更加注重恋爱隐私,在公共场合明显避讳和恋人发生亲密接触行为,恋爱行为呈现出私密化的特点。
当谈到“你如何看待大学生同居及发生性关系行为”时,有46.2%的学生认为“慎重为好”,3.8%的学生认为“违背社会公德”,选择“个人自由,双方愿意就好”的占45.8%。如今西藏大学生的性观念总体比较开放,在多数人看来,婚前性行为这一“禁区”已不再是恋爱的“底线”[4]。将民族与性观念进行交叉分析,χ2=18.325,P=0.005<0.05,两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与汉族学生相比,藏族学生选择同居和发生性行为的人数较少。藏族学生由于受民族传统婚姻习俗或宗教的影响,在对待性行为上比较传统、谨慎和保守。
西藏大学生的恋爱现象比较普遍,那么当他们在出现感情危机时,是如何面对呢?在调查中,有72.3%的学生选择“坦然面对,就当是积累经验”,41.5%选择“伤心一段时间,不会立马进入下一场恋情”,12.8%选择“伤心一段时间,不会立马进入下一场恋情”,10.8%选择“对爱情失去信心”,3.8%选择“对爱情失去信心”。虽然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心态面对失恋,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地对待失恋,产生了一系列消极情绪,如果这些消极情绪不能及时释放,将会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通过进行民族比较分析,藏族同学在面对失恋时,负面情绪也多于汉族,卡方检验(χ2=18.325,P=0.005<0.05)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相比之下,藏族学生的失恋挫折感更强,不易走出失恋的痛苦,对爱情和生活比较悲观。
在性权利视角下,公民获得正规的性教育是一项具体的性权利。[5]性在中国社会具有极强的隐私性,人总是羞于谈性、对其讳莫如深,我国青少年普遍缺乏正规的性教育。在西藏大学生性知识的了解途径中,有大约三分之二的学生选择网络和书籍,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朋友和学校教育,选择家庭教育的仅占24%。当下社会缺乏官方渠道的性教育方式,一些青少年沉迷于网络和不良书籍。网络世界信息庞杂,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在一些不良网站和书籍中,更是充斥着一些性暴力的低俗信息,这对身心发展不成熟的大学生具有极其恶劣的影响。长期以来,学校和家庭在性教育方面始终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西藏民主改革六十年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然而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民族传统文化也面临着一定的冲击。西藏大学生的恋爱观不仅反映西藏大学生对校园恋情的认知,更反映出西藏新一代年轻人在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等时代环境的冲击下,其思想文化观念变迁、民族交流融合的具体状况。在西藏高校学生恋爱中,藏族大学生更热衷于校园恋爱,择偶时更多考虑恋爱对象相处品德,恋爱行为私密化、性观念保守化、恋爱抗挫能力较差。藏汉大学生对于社会文化冲击力的反映有所不同,价值观念多样性和行为模式差异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藏汉学生对待爱情的看法。
大学生作为校园恋情的主体,在恋爱过程中应以责任意识为前提,文明道德为基础,互尊互助为核心[6],提高自我修养,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学校应开展恋爱心理健康教育,端正不良恋爱动机,增强恋爱道德意识,提高恋爱挫折承受能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规范恋爱行为。在社会层面,要加强互联网监管力度,发挥大众传媒的积极作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同时也要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普及恋爱教育,创造健康的家庭环境,弘扬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观念,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