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学视野中的精神分析

2019-12-26 23:52徐碧波李宗荣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36期
关键词:信息科学弗洛伊德心理学

夏 琳 徐碧波 李宗荣

(1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湖北武汉 430062;2 武汉市华光信息科学研究院信息心理学研究所,湖北武汉 430062)

自从冯特开设心理学实验室以来,科学心理学的发展学派林立,除了精神分析,几乎没有一个学派的发展能够超过五十年;精神分析却普遍应用于临床实践、不断深化理论发展、开创精神层面心理学研究的浩荡百年。弗洛伊德、荣格、拉康等精神分析大师影响了整个人类文明传统,其后的人文学科的发展再也不能绕开精神分析,它几乎渗透到整个人文学科的各个角落。然而,由于心理学的主流削足适履地模仿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对象的范式,采用数量化、公式化的方法研究人类心理活动,使得布伦塔诺、弗洛伊德等开创的正确的心理学研究方向一直得不到应有的科学地位,甚至受到排挤和打击,被戴上“假科学”、“伪科学”的帽子[1]。

在世纪之交,国内外关于信息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催生出一门叫做“理论信息学”的新学科,它把全部信息科学的学科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且提出了一整套信息科学的时空观、科学观、世界观,为我们重新观察心理现象、重新评价“精神分析”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理论信息学把“信息”定义为“信号和符号的含义”[2],即一种非物质的存在;于是根据科学研究对象的“物质-非物质(即信息)”两分法,我们可以把整个科学知识体系一分为二:物质科学+信息科学;这样布伦塔诺、弗洛伊德等开创的人文心理学虽然不符合自然科学的科学标准,但是却符合信息科学的科学标准;按照信息科学的时空观、科学观、世界观重新评价精神分析理论的时机到了。

1 世纪之交创立的信息科学时空观、科学观与世界观

牛頓在人类历史上首次用一组普适性的基础数学原理(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来描述宇宙间(天上和地上)所有物体的运动。能量守恒定律造成了物理学的又一次大综合,构成整个自然科学的基石。此后,它既有力地指导了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的学科发展,也为人文社会科学提供了自然科学世界观、方法论与科学观的研究取向。费希纳1860年出版《心理物理学纲要》,冯特1879年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等,都说明科学心理学当时选择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向、移植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它确认了心理过程的物质基础,以“科学”的名义把心理学从哲学的领域中独立出来,建立起一整套科学与技术的知识体系,开创了心理学造福人类的大好局面;它的局限性在于仅仅停留在与感觉、知觉、记忆等物质过程联系紧密的心理过程,对于高级复杂抽象的心理活动很难深入进行研究。

对于传统科学心理学的严重片面性,从布伦塔诺、弗洛伊德、皮亚杰、马斯诺、奈瑟到格根,一次又一次提出挑战,造成心理学“多元化”的发展局面。但是,正如赫根汉所说:“如果人文主义心理学反对把传统的(自然)科学方法作为评价人性假设的手段,那应当以什么方法取而代之呢?如果仅仅用直觉或推理,这个事业就不应被称为心理学,而应更确切地称之为哲学甚至宗教。研究人的人文主义方法常常被看成是倒退回过去的前科学心理学[3]。”方法论的基础是世界观,它的延伸是时空观、科学观。人文主义心理学没有自己的可以与自然科学时空观、科学观、世界观相抗衡的理论旗帜,是近一个半世纪以来反抗自然科学心理学主流地位而不能如愿以偿的根本原因。

中国学者开创的“理论信息学”研究,首先论证我们的世界既统一于物质又统一于信息,而信息是非物质的存在,宇宙万物皆有“物质-信息”二重性,物质很重要,信息更重要。信息科学具有不同于物理学的时空观、科学观与世界观。信息现象的“不守恒”(如生物DNA和文化MEME)等与物质现象不同甚至相反的基本规律需要逻辑化与程序化的方法进行研究。心理和文化信息不适用于数量化与公式化的研究方法。“A与非A”的分类原则,以科学研究对象为基础,把全部科学一分为二,物质科学+信息科学,于是“科学”不再是自然科学的别称,“科学与人文”、“科学心理学与人文心理学”两分法失去合理性,而应当代之以“物质与信息”、“物质心理学与信息心理学”的概念。这样就形成了一整套与自然科学比肩而立的信息科学的时空观、科学观,以及世界观与方法论。

2 两种人类思维方式:信号思维与符号思维

弗洛伊德并不是发现潜意识的第一人,但是他献出毕生的精力从事潜意识的科学研究,又发展出一套诠释潜意识的技术,所以潜意识的概念才能够如此地流行。自从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界定为“理性动物”开始,西方人士一向认为自己十分理性;直到弗洛伊德指出人的言行暗中所受到潜意识的影响,人们才发现自己并非如想象中的那么理性及自由。的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人的本能的、情欲的、自然性的一面,它首次阐述了无意识的作用,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开辟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在精神病治疗方面,他不仅提供了一整套治疗的理论和方法,而且当为现代医学心理学之先声。

信息科学的知识体系可以有许多种分类的方法,其中之一是两分法:生命信息科学与非生命信息科学。生命信息科学主要研究生命信息现象与生命信息进化过程。生命信息大致包含两个层次:生物个体层次与生物群体的层次;生物个体的使命是个体的生存与繁殖,生物群体的使命是生物物种的繁衍与进化;我们看到,有的生物物种已经灭绝,有的生物物种濒临灭绝,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作为宇宙生灵的人类登上了生物进化的顶峰,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与达尔文生命物质进化论分立的生命信息进化论认为,生物个体的进化主要靠生物DNA的进化,生物群体的进化主要靠“文化”MEME的进化;群体文化可以有两种表现形式,信号级别上的文化与符号级别上的文化;信号级别上的文化的延续以个人为单位,主要依靠亲子之间的口口相传、没有体外存储,而符号级别上的文化延续以群体为单位,主要依靠符号系统的体外存储和原始创新的积累;显然,如果设定信号文化进化速度的变化阶梯是算术级数,那么符号文化进化速度的变化阶梯则是几何级数。

人类学家普遍认为,近6000年以来,人类基因几乎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而人类文化从无到有,实现了爆炸式地增长;主要由于符号文化的进步造成了人类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从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换言之,人类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的主要原因在符号文化,而不在于信号文化。那么,人类的信号文化与符号文化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根据时间的先后,我们容易理解:“信号文化是符号文化之母。”文字学研究者告诉我们,人类文字的产生、丰富和发展,有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不是一筹而就的。随着符号与词汇数量的不断增加,它们不断地把常用的、重要的“信号”实现“符号”化;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信号都可能实现符号化,比如人的“疼痛”的感觉信号就不是全部可以符号化的。在这个意义上,符号文化就只是全部信号文化的冰山一角,人类的符号思维也只是全部信号思维的冰山一角。人类的符号思维过程可以使用符号的形式通过语言来进行、来传递和表达,正如有人说,我们可以大声地“想”;但是信号思维却不能做到,所以可以称信号的意识为“潜意识”,而符号意识为“显意识”。

如果采用巴普诺夫的术语,我们的“信号”就是他所说的“第一信号”,我们所说的“符号”就是他所说的“第二信号”;我们说符号是信号的信号,他说第一信号是第二信号的基础。有待处理的外部“符号”进入到计算机内部的时候,都转换成了二进制的“信号”,在信号运算的结果输出到外部的时候,再转换成我们容易阅读的“符号”形式;人类符号思维的过程与计算机运算中“符号-信号-符号”转换的工作方式是类似的。换言之,从根本上看,人类的信号思维是“物质载体”级别上的思维,而符号思维是“信息含义”级别上的思维;符号思维过程总是能够“翻译”成信号思维过程,但是很大一部分的信号思维不可能都转换成为符号思维。当我们进入梦乡的时候,符号脑“关闭”,而信号脑在继续工作;信号脑不受符号脑的“符号逻辑”的指挥和约束,按照它自己的“信号逻辑”自由地运转,于是我们一觉醒来,在记忆中出现的既有符号运算的内容,更有信号运算的内容,既有显意识的内容,更有潜意识的内容。通常,人们的潜意识的内容在显意识的强势监控之下,可能是被压抑的、很难表现出来。当我们情绪放松,思想自由,符号逻辑的作用减弱,信号逻辑的作用增强的时候,信号思维就能够产生具有创新特征的“灵感”、“直觉”和“顿悟”,通过符号思维描述出来。我们以为,可以尝试用信息科学的术语和方法重新解释弗洛伊德关于“梦”的理论,解释人类原始创新的机理。

3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贯通信号、自我与符号三个层次

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基本的层次: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人们最初的“主观实在”,独立于个人的经验;它位于人格结构的最低层次,是人的原始的本能,是人格系统的驱动力量;它包含人的各种生理需要,如饥、渴和性,是“生物信号”;它完全是潜意识的,受快乐原则支配。“自我”既能意识到本我的需要,接收和处理生物信号,也能认识到外部环境的要求,接收和处理“文化符号”;它的任务是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受到现实原则的支配。如果人格中只有本我和自我这两个部分,那么人类与其他动物就没有什么分别了。“超我”是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得到的,它受道德原则所支配。尽管新生儿完全由本我所控制,但是婴儿可能很快就懂得,他的需要不一定立即就能得到满足;而且,他要受到社会的“文化符号”、特别是父母价值观的管控,逐渐地懂得有些事情是“对”的,有些事情是“错”的;当儿童将这些“可做”与“不可做”的观念内化之后,就形成了他自己的用来控制其行为和思想的“价值观”。在这里,“自我”显然工作在生物本能的“我”和社会文化的“我”两个层次之间,它是生物“信号”信息与文化“符号”信息之间的协调者。所以,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是第一个综合性的人格理论,是最为基础、最为根本的人格理论;它把人类生命信息的三个基本的层次有机地联系起来了,构造了生命信息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关于人类心理(人类精神)的理论,即“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首先是一种深层心理学。它不止于描述心理现象而且还致力于探究人的心理动机,不止于揭示表层心理规律而且还致力于探究人的深层无意识心理机制,不止于共时性地解释人的心理活动而且还历时性地说明人的心理过程,从而把人的自我意识引向了人类心理一直未被发现的新境界。它向我们表明:如果离开对人的无意识的、非理性的因素的考察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人的本质;如果离开了对人的童年经验、性欲创伤的考察也不能真正说明人的人格发展的历史。

精神分析还是一种深层心理学的分析方法。弗洛伊德先后提出了自由联想、梦的分析、症候分析、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等方法、手段、技巧,使不可能通过内省、观察、反思、测量而直接把握的人的无意识能够被人们所了解和考察,为人们接近无意识的深渊提供了方法论启示。这样,弗洛伊德不仅讨论了本我、自我与超我联系与作用的公共原理,还介绍了接受“心理援助”个别对象人格特征的具体情况。心理援助的任务在很大程度上是发现来访者的个别性与差异性,“因人制宜”地助人自助,恢复其心理信息系统的正常结构与功能。

自冯特创立实验心理学以来,以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为中心形成了心理学研究的主流路线,不以数量化实验方法为主要研究手段的心理学流派一直处于心理学的边缘地位,精神分析学也不例外,因为弗洛伊德的许多概念过去是而且现在依然是难以测量的;波普尔直接说,弗洛伊德理论是非科学的,因为它违反了证伪原则。赫根汉问道:“既然如此,弗洛伊德的理论又为何常常被誉为人类历史的里程碑呢?”他自己接着回答说:“答案似乎是,(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并不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比如,冯特与他的学生铁钦纳建立的“构造主义”(心理学)是高度(自然)科学化了的,它要求严格的控制、用系统的实验来检验其假设;“然而,构造主义衰退了,而精神分析却长青。”[4]

迄今为止,对人的深层心理世界进行探究的最有效手段依然是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关于潜意识、童年、超我、性欲、梦境等的观念,不仅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深远,甚至冲击到西方社会的文化层面。他关于人的剖析,几乎影响到西方人文学科领域的每一个方面,文学、艺术、哲学、伦理、宗教、教育、神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人种学,等等;不仅是专家学者,连一般市井小民都不知不觉地吸收他的观念,引用他的术语。我们观察到,在心理学领域中,绝大多数学者对物理学的概念与原理并没有精到的把握,只是出于对物理学成功的崇敬和模仿;真正排斥精神分析的极少数人,囿于物理学的背景知识,主观地认定:(1)世界上除了物质和物质的运动什么都没有了,心理只是大脑物质的一种功能;(2)物理学的概念和原理足以说明宇宙间的一切,包含人类精神和心理现象。其实,只要他们愿意与时俱进,增加信息科学的世界观和信息实证的理念,就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弗洛伊德的贡献在人类思想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猜你喜欢
信息科学弗洛伊德心理学
两类单边算子的半连续性研究
山西大同大学量子信息科学研究所简介
APsychoanalysisofHoldeninTheCatcherintheRye
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变式教学
漫画
信息科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闫学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
《梦的解析》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