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成长小组在大学新生环境适应中的应用

2019-12-26 20:25杨宇航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4期
关键词:组员新生成员

杨宇航

(川北医学院管理学院,四川南充 637100)

大学新生的环境适应问题一直是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大学新生从紧张的中学进入自主发展的大学,这一环境的急剧转变,在给其带来新鲜感的同时,也为其中部分新生带来了挑战。因为环境的变化导致大学新生用原来习得的习惯、 方法难以应对出现的各种新的情况,导致部分新生处于迷茫、紧张和焦虑当中。高校为了处理这一问题,建立了“新生入校教育+辅导员辅导+心理老师咨询”的应对机制,但是从实施效果来看,效果依然有限,不能及时满足大学新生的大学环境适应需求。社会工作成长小组作为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之一,引入应对大学新生环境适应问题就显得非常必要。

1 概念界定

社会工作成长小组是社会工作三大专业方法之一的小组工作中的一种,是在社会工作价值伦理的指导下,社会工作者通过组员之间的互动,促使他们从思想、感情和行为等方面觉醒并深刻反思、从而不断获得成长。小组最终的目的是帮助组员发挥自己的潜能,在情绪、态度和行为等方面获得改变(成长)[1]。

2 社会工作成长小组应用于大学新生环境适应的必要性

2.1 大学新生人际交往问题

人具有社会性,人对环境的适应往往离不开良好的人际网络的构建。在中学时期,学生的主要精力主要用在学习上,且同学之间都是一个地方的人,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比较单一,结交志趣相同的朋友比较容易。而到了大学,由于同学来自四面八方,语言习俗存在差异,并且由于没有如中学一样的课业压力,因此个性得到释放,导致同学间的差异化增大,结交可靠的朋友关系不再那么容易,特别是那些性格内向且不善社交的学生,对于构建自己新的同辈支持网络显得力不从心,从而产生孤独感,缺少归属感和安全感。又由于大学老师相对中学老师而言,在学生的思想变化方面关注得较少,这又会导致部分学生的失落感。

2.2 学习适应性问题

新生们最大的困扰往往来自学习方面。由于大学的教学方式和课程安排与中学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他们不知道如何适应大学的学习,大部分学生仍然使用高中阶段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上过分依赖老师,缺乏自主意识和主动学习的能力。还有许多学生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服从了父母或师长的意见,或者服从了学校的专业调剂,进入大学后,发现现实与自己的理想状态相差甚远,从而学习兴趣骤减,甚至产生厌学、惧学等情绪[2]。

2.3 现有高校应对机制不健全

现在学生工作主要由高校辅导员负责,但是高校辅导员来源于各个专业,未接受过系统专业训练,在处理学生适应性问题方面主要是依靠工作经验和个人魅力,不能系统解决大学新生的环境适应问题。同时由于辅导员除了需要处理繁杂的学生日常事务,还要处理相关行政性事务,担子重,工作烦琐,导致辅导员难以安排大量时间在新生环境适应问题的处理上。

虽然各个高校都设置了心理咨询室,在学生心理疏导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却很少有学生主动到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辅导,因为很多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和性格内向的学生不会将自己难以融入大学生活的问题归因于心理问题,所以他们不会去心理咨询室。同时,由于心理咨询室主要是做学生心理辅导,并未从学生周围的环境进行改善,所以当学生回到生活环境当中,依然会感到无所适从。

3 社会工作成长小组应用于大学新生环境适应的可行性

社会工作成长小组的特点和工作方式,使其在介入大学新生环境适应问题有着独特的优势。

3.1 符合大学新生社交需求

大学新生入校之后,最重要的事之一就是尽快建立新的人际网络关系,而社会工作成长小组的开展方式则与大学新生这一需求相契合。参加成长小组的学生处于相近的年龄和心理层次之上,有着类似的成长烦恼,也有应付各类成长问题的经验,在小组中,小组成员可以迅速地发现自己的“知己”,并从中形成群体经验和应对困难的朋辈支持网络,提升了应付新环境的能力,使其有了归属感和力量感。同时,因为成长小组有自己的小组规则和保密原则,这就让其能够更多地吸纳缺少安全感和性格内敛的新生,使其愿意敞开心扉,投入其中,获得小组成员的支持,提升其存在感和获得感。

3.2 符合大学新生应用需求

小组提供了一个模拟的社会环境,小组成员可以在其中发展适应性行为。小组创造了一个类似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成员在小组中的言行往往是他们日常生活行为的再现,在充满信任的小组氛围中,小组成员可以尝试模仿适应行为,发现和改变自己不适应的行为。此外,在发展适应行为过程中,小组活动还有助于帮助成员学习社交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3]。

3.3 符合大学新生认知调整需求

大学新生的环境适应问题部分是由于其不合理的认知导致的,而这种不合理的认知在同一个寝室、同一个专业存在普遍性,这就导致不合理认知的相互感染,使大学新生环境适应问题更加严重。而成长小组的组员选拔具有广泛性,它可以在全校新生中去招募,只要有需求,都可吸纳成为小组成员。这样操作就打破了专业和院系界限,让各专业新生相互了解各自的苦恼,发现自己专业环境的优势,使其对自己和自己的专业及同学老师有一个合理的认知,从而投入专业的学习和大学生活中。

成长小组对大学新生的认知调整还表现在其将来自不同成长环境的学生糅合到一个小组内,通过观察和学习不同组员对同一问题的评价和处理方法,可让组员形成多角度分析问题的立场和方法,避免现实生活中走极端的情况出现。同时小组成员们有着不同的个性,在小组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小组成员通过互相观察和思考,能够形成对人接纳的品格。在小组中,组员也可以获得同伴们对自己客观的评价和建议,由此形成合理的自我认知。

4 社会工作成长小组在大学新生环境适应问题中的应用

4.1 工作员选拔

成长小组的工作人员主要还是应从社会工作专业大三学生中选拔,有社会工作硕士点的学校,还可从硕士研究生中选拔,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给予专业上的指导,与学校辅导员和学生工作处及心理咨询室一起合作,整合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多角度全方位应对大学新生环境适应问题。以此选拔工作人员的好处在于:第一,社会工作专业大三以上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主要的社会工作课程,一定程度上已经掌握了社会工作专业的相关理论和实务知识,同时,他们课业负担减轻,有余力来开展此项活动;第二,这类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工作员,不仅年龄上与大学新生相仿,而且从身份上来讲,他们是新生的学长学姐,比较有亲近感,能迅速建立专业关系,而且他们作为过来人,更能体会新生们的困惑,能够以自己的经历为新生们提供参照;第三,这类学生工作员组织小组开展,本身也是为新生组员拓展了支持网络;第四,这样的工作人员结构,不仅帮助新生组员提升了环境适应力,而且提升了学生工作员的专业实践能力,节约了学校学生工作的人力成本。

4.2 组员招募

组员招募可以针对全校有需求的新生,与学生处工作人员和辅导员合作,采用班级宣讲、摆摊设点、寝室宣传、师生介绍等方式进行招募。开展招募之前一定要将所开展的成长小组的性质、主题、目的、内容等阐述清楚,使新生能够清楚明白,充分尊重新生们的选择,避免参加小组之后与自己期望不符而中途退组情况的出现,防止对其造成二次伤害和影响其他组员。组员招募过程中,还需要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对报名参加的新生进行甄别,筛选符合要求的组员。对不符合要求的报名者说明缘由并将其介绍到符合其情况的小组。

4.3 成长小组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成长小组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必须要建立在小组成员预估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成长小组相关理论知识,根据学习适应、生活适应和人际交往等主题,设计富有层次感的小组活动,使其真正契合组员的需求。社会工作专业教师要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进行全程督导,包括小组方案的审核、 活动开展过程中的指导和突发事件的处理等,因为学生工作人员在专业能力方面还比较有限,需要有专业老师的指导。

成长小组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工作员还需要注意游戏的选择和每次小组进度的控制。有些学生工作员会有意无意地本末倒置,每次小组玩游戏时间的比重偏大,而不重视组员的分享环节,而往往小组活动的开展最重要的就是通过组员的分享而习得群体经验,游戏只是一个引入主题的媒介而已。

4.4 评估与跟进

评估其实一直贯穿于小组开展过程中,首先是对小组成员需求和特质的预估,设计合理的活动方案。其次是每次小组开展过后,对本次小组活动的目标达成度、小组成员和工作人员的表现、活动设计、进度把控等方面进行及时的评估总结,最后是在所有小组活动结束后进行总评估,学生工作员需要综合运用通过问卷、个案访谈、组内观察等方法评估组员是否在环境适应方面有所改善。

在小组结束之后,需要对组员们进行跟进,特别是在小组开展过程中发现的特殊组员,从人际交往网络、学习方法运用、 课余时间安排等维度评估其离开小组后,他们是否真正地融入了大学环境。

猜你喜欢
组员新生成员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重获新生 庇佑
当组长真不容易
回忆流金岁月
小组落幕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