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浩
(山东省图书馆,山东济南 250014)
科技信息迅速走向开放获取,开放科学为知信息网络技术推动下,开放信息迅速被转换为可计算的开放知识,汇聚3O的开放科学打造支持创新的新一代知识基础设施,促进社会创新能力的增强。
开放信息成为新一代科技知识基础资源。目前全球开放获取论文达到4000万篇,新的开放出版模式不断涌现。由德国马普学会,美国霍华德林休斯医学研究所联合资助开放期刊eLife出版,许多传统出版社出版了出版开放期限。开放期刊年增长率达18%,开放获取论文在科技论文中占比达17%。
各国政府不断推进公共资助科研项目学术论文的开放获取,欧盟第七框架计划,澳大利亚国家医学与卫生研究理事会等要求所资助项目论文实行开放存缴,英国研究理事会计划要求资助项目学术论文通实现开放获取,奥地利科学基金会积极资助学术论文开放出版。众多机构与学者呼吁,使开放获取成为所有学科传播同行平议论文的主流方式。
政府数据作为社会资源得到高度重视,英国皇家学会指出科研论文不能广泛的开放获取,严重影响科研成果的可靠评价,报告建议科学家应开放科研数据,资助机构与专业团体应推动开放数据,欧盟委员会在2011年颁布《开放数据》报告,要求欧盟成员国建立支持数据重用的法律机制,美国科学基金会提出数据共享政策,英国研究理事会提出数据政策原则。英国政府提出《开放数据白皮书》将公共数据开放获取作为默认原则。
英国皇家学会报告提出科研数据可获取,可评价与可使用的标准,英国《开放数据白皮书》提出,数据开放要用户免费,以计算机可读格式自由使用。英等国已建立包括科研数据在内的政府数据公共共享平台。世界银行启动开放数据计划,数据出版机制与规则不断成熟,期刊论文附加数据的规则已经出现。提供数据集保存及论文的连接服务不断发展,开放数据使用许可的规则不断完善。
开放图书目录拥有来自35个出版社的同行评议学术著作,美国加州政府资助出版开放获取教科书,2012年发布了《开放教育资源巴黎宣言》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迅速发展。麻省理工,哈佛等名校积极参与。
开放信息优势在于其中的每个对能被开放交互的解析关联,为知识的分析与再创造提供了巨大的新空间。数字化开放信息催生出新的开放知识形态。Clifford 指出,超越传统的以阅读者为中心的视角认识开放学术信息,数字化开放化将突破阅读化信息的概念,开放获取专家Peter总结Gratis OA主要支持免费阅读,Libre OA支持人们免费阅读与进行复用。如让作者保留论文著作权的开放期刊。人们日益意识到开放信息带来的潜力,强调利用开放获取改变科学研究模式,PLoS提出《开放度有多高》,分析了开放获取期刊在支持阅读,在线发布等方面的的不同开放程度,如在作者保留署名权下允许商业的再使用,计算机可读性可以提供按公共服务标准的语义置标格式,英国政府《开放数据白皮书》总结了开放数据的不同层级,用公共标准格式发布可开放使用,使数据成为开放关联数据。开放知识基金会提出开放著录数据原则,采用开放数据使用许可协议。
开放信息的潜力在于可将开放信息转为开放知识,支持对知识对象的创新性的分析应用,促进基于开放交互社区的协同创新,英国研究理事会要求资助出版的开放论文全文开放复用,开放只是基金会提出要求出版社允许订购者自动对订购内容中文字,数据等进行挖掘,分析与再发表。
为充分发挥开放信息的潜力,需将开放信息转换为可计算的开放知识,需要支持开放信息的开放再使用。通过创作公用协议中的CC_O协议等,或数据公用协议中的PDDL协议等,支持数据再使用与组合,对不同方式与用途下开放数据使用规则及隐私的政策不断试验完善。
通过结构化计算机可读格式表征开放信息,除W3C HTML/XML通用格式协议族外,包括开放文件格式,各领域的数据格式,及标注日益,机构,产品目录等微格式。通过对内容中的知识对象的细粒度标注,支持计算机对象与关系的挖掘计算,许多结构格式化标注能支持一定的语义化,W3C提出文献语义组分置标本体Ontology of Rhetorical Blocks.微软与雅虎联合推出网页信息语义描述体系Schema.org,支持对创作作品,组织,地理对象,交易等进行详细的语义标注,人们不断完善对科学文献的细粒度描述,包括Nanopublication计划,描述科技期刊论文的Journal Article Tag Suite等。许多期刊出版社在出版中对论文中各类知识对象进行鉴别,将解析逻辑与结果作为出版内容的有机组分,出版界已意识到语义出版将成为科技期刊发展的重要趋势,多数出版社开展了相应实验,促使期刊迅速过渡到支持计算。
必须看到开放创新机制对图书馆主导的职业化知识服务的冲击。Henry Chesbrough在《开放创新》中提到,开放创新是充分利用外部伙伴解决内部难题的机制,复杂创新中存在很大的技术不确定性,网络时代知识的多样化,知识工作者与创新者的高流互动性,合作与交互的方便性,利用外部资源解决内部问题复杂性。
许多公司大量利用注入问题专家网络,用户端创新,向内外孵化企业,开放专利池等开放创新方式推动企业创新。传统内部研发部门逐步扩展成为知识联结者与第三方知识创新的支持者。
Michael Nielsen在《重新发明发现机制》中,分析了诸多开放科研与公民科研项目,包括医学方面的FoldIt,生态环境方面的eBird,及著名的Wikipedia与开放技术创新市场InnoCentive,指出利用开放解题,研究众包,社会化科学观察分析的创新机制,充分发挥网络化的潜在丰富的智慧,激发支持大规模协同创新,实现创新能力的倍增,面临交叉融汇研究与复杂战略创新,任何科研团队处于知识与资源的贫困状态,面对客户,公众的需求的复杂性,多数创新努力滞后于用户需求,无法产生预期的成效。
开放创新机制可有根据市场与社会变化动态调节创新,将创新能力置于最直接的创新需求上,最大限度激发社会的创新潜力有利于创新民主化,Woefle等强调开放科研是科研的加速器。
面对开放科学与开放数字环境,要充分利用开放知识,扩展提供与创新知识服务的方式。Henry在其《开放服务创新》中提到,开放创新时代必须超越依靠自己独立的创新产品的思维。用户将产品仅作为所需的众多服务之一,用户的信息利用与服务构建会进一步挖掘与利用其他信息,构建新的服务。任何产品或系统应是可支持用户进一步创新的支持平台,开放信息使得用户自主驱动开展服务创新更加容易。
因技术与服务模式的复杂性,依靠职业化机构不能迅速适应复杂需求,只有用户了解自己所需。如让其拥有开放知识,网络协同社区,改造与创造能力,用户变为巨大的服务创新资源,将服务创新能力赋予用户,支持用户利用本机构的数据自主创新服务。职业化服务机构能成为用户创新的助能者与赋能者,将智慧与能力源于自己多倍的用户需求更好的得到满足。
iPhone的Apps Store等是这方面的成功例子,Mendeley系统支持超1500个开发者形成新的服务应用,英国BBC曾将所有节目元数据作为开放数据。开放服务创新正在改变图书馆服务机构发展服务的规则。提供开放支持与开放协同创新工具等。从技术,与能力上积极支持用户利用开放支持与开放协同机制创新服务,积极将本机构产品转化为创新支撑工具的服务创新支持平台。
研究图书馆应积极利用开放信息发展自己的知识服务,支持用户创新科研与管理。图书馆作为用户创新支持平台的概念并不新鲜,斯坦福大学“无纸”工程图书馆转向合作学习与交互传播的空间,埃默里大学计划融汇研究群体与多元专家协同开展学术研究。美国图书馆协会《21世纪公共图书馆战略愿景》报告提出,要使图书馆成为信息及娱乐的创造场所。美国ILMS《参与文化下的图书馆》提出,图书馆要提供参与性工具,团队,服务于用户需求驱动的用户解决问题过程。
目前对知识服务的认识与实践主要停留在自己开发产品,远跟不上用户需求的发展,开放协同创新过程的管理政策与机制。未建立用户参与式合作服务创新机制。
主要原因是未意识到3O汇聚会开放服务创新的要求。开放获取与知识的迅速发展,让用户拥有超乎想象的知识服务创新资源。开放知识与网络化用户需求充分结合时,观望者被逼下悬崖。
研究图书馆将积极发展针对常规需求的知识服务,要意识到3O会聚为用户进行开放知识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其开展开放服务创新提供了强大基础。研究型图书馆必须努力使自己成为用户的使能者,成为教育科研林古月用户开放知识服务创新的支持平台。
研究型开放图书馆要成为开放知识服务支持平台,应大力推进科技信息开放获取,支持开放获取资源转换为开放使用的开放信息,开发支持开放出版的开放工具,扩展与再造的创新开放工具。遴选,提供可将各类开放知识工具的标准或管理流程,形成Knowledge Tools Commons。
采用建立与不断优化针对开放信息,开放工具的发布,使用,流程管理,激励等政策与规则。通过技术标准有机嵌入各类资源与平台,形成公共的Knowledge Service Support Commons。
结语:需针对数据格式,开发放数据发布与使用,利用开放知识的分析与应用工具,开放应用工具的开发支持平台、开放协同创新组织平台等,建立可靠灵活的规则,支持建立开放数据,支持有效利用开放数据进行知识分析应用,如可柔性配置支持用户开放知识服务创新的实验室等。
最重要的是建立支持用户开放知识服务创新的战略目标。采用开放创新组织机制激发用户对知识服务创新,在创新知识服务能力上授人以渔,建立以用户服务创新能力为导向的评价机制,要看用户利用开放数据与协同创新平台作了多少,发挥开放数字化环境为用户带来的潜力,会遇到对用户驱动的开放服务创新的疑虑,对对与用户进行复杂协同创新的疑虑,但随着3O汇聚的深化,开放创新将成为新的价值与贡献的基准与空间,将最大限度的发挥图书馆作为社会创造能力支持平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