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莉 和克帅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
新中国在七十年进程中的快速崛起被一些国际媒体称之为“自20世纪以来最为重要的全球变革”。尤其是历经改革开放后的飞跃式发展,中国速度、中国贡献、中国奇迹等被世界各国广泛热议。深究其背后的原因在于:中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把社会主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独具魅力的中国道路。步入新时代,随着“中国梦”、“四个全面”的提出及“五位一体”的逐步完善,中国道路的结构愈发明晰。
伟大的民族憧憬伟大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首次提出“中国梦”,随后又在十九大上指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P29)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把中国打造成世界上屈指可数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强国。但是伟大梦想的实现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在坚定中国道路的基础上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即:以中国梦为目标导向,通过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助推中国道路不断寻梦、追梦、圆梦。
实现伟大梦想,就必须通过伟大斗争助推中国道路寻梦。伟大斗争是指社会前进中的各种重大风险挑战及矛盾阻力。在迈向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我们将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2](P9)在此过程中,共产党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应对矛盾阻力。一方面,新时代我国最显著的“新的历史特点”表现为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此,我国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来解决发展不充分问题;通过加大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财政扶持来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另一方面,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从未间断。人民群众的思想高地历来是中西意识形态斗争的焦点。无论是对苏联进行和平演变还是对中亚进行颜色革命,西方大国从未停止采取类似手段试图颠覆中国。对此,共产党要始终带领人民捧好马克思主义的“真经”。总之,解决各种矛盾需要与时代特点相结合以此助推中国道路寻梦。
实现伟大梦想,就必须通过伟大工程来引领中国道路追梦。伟大工程是指中国共产党自身内部建设,它从根本上决定着自身执政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决定着中国道路的前途命运,影响着民族复兴梦的实现。作为中国道路的领导主体,共产党自身建设问题一直被高度关注。1949年,毛泽东曾把党的建设比作“进京赶考”。2013年,习近平指出:“六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3](P84)步入新时代,共产党人依然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考验。例如:“四大危险”、“四大考验”,等等。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国共产党只有不断建设伟大工程,把自身锻造成为铁打的政党,这样才能成为当之无愧的时代先锋和民族脊梁,才能为中国道路的顺利推进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实现伟大梦想,就必须发挥伟大事业对中国道路举旗定向的作用。伟大事业包括中国道路、制度、文化、理论。中国道路在其他三者的推动下发展。就中国制度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2](P36)即是说,中国制度为中国道路开拓进取提供制度保证,而中国道路为中国制度的发展完备提供社会土壤;就中国文化而言,“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4]从中得出,中国文化构成了中国道路的精神支撑,而中国道路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就中国理论而言,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2](P33)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中国理论是中国道路的行动指引,而中国道路也是中国理论的实践路径。总之,中国道路在伟大事业的指引下不断圆梦。
伟大事业源自于正确道路,成就于高瞻远瞩的战略部署。“四个全面”与中国道路的时代指向高度契合。步入新时代,中国道路也呈现出一系列新特征,迫切需要一种新布局在全面综合施策中推动其稳步前行。“四个全面”既立足现实,以现阶段社会运行的突出问题为导向;又面向未来,在社会变革中紧跟时代潮流。既聚焦于发展,以全面的思路和举措高屋建瓴地进行整体部署;又落脚在人民,使人民在中国道路的共商共建中共享发展成果。
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世界上虽不存在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但任何一种道路都包含着治国安民、国富民强的发展愿景。判断一种道路是否符合本国国情,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是:这条道路是否能够提高本国的综合国力,是否能够持续不断地造福人民,是否能够带领人民实现所确立的发展目标从而取信于民。全面小康作为中国道路进程中的关键节点,它的如期实现能有效增加道路自信。全面小康中的“全面”包含三个方面,即:覆盖的领域全面、人口全面、区域全面。全面小康的建成能促使中国道路实现飞跃式发展,使道路自信从理论号召内化为人们的实际信仰,增加广大人民对中国道路的认可度。
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和现实不止一次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1](P21)由此不难得出:全面深化改革是当代中国道路发展进步的源头活水和不竭动力。换言之,要想顺利推进中国道路,就必须深化改革。既要破除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的束缚,为深化改革扫清障碍;又要在改革中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对准焦距,找准穴位,击中要害,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2](P102)。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改革过程中既不能数典忘祖也不能故步自封,一方面要借鉴中国历史的发展经验并汲取其失败的教训;另一方面要抛开意识形态的分歧,大胆借鉴西方文明的优秀成果,与本国实际相融合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智慧。全面改革的纵深发力为拓宽中国道路不断增活力、添动力,推动中国道路可持续发展。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中国法治建设的新十六字方针。其中,“科学立法”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首要前提。它要求在遵循实事求是原则的前提下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广泛倾听百姓呼声、考虑人民利益,在此基础上对法律进行立改废释,以使中国道路在建设过程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严格执法”是法治建设的落实环节。它要求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基础上做到执法必严,严格按照法律要求执行,不能无视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公正司法”是我国法治建设的关键所在。它重点强调独立、平等和公正性原则。即:法官在审判过程中要脱离自身利益和情感的羁绊,不因被审判者的身份、地位等有所偏见,整个过程要公正、公平、公开;“全民守法”既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预期目标,也是实现结果。十六字方针为中国道路稳步前行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中国道路从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中走来,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民族复兴之路,是惠及最广大人民的道路,更是对西方资本主义仅代表少数人利益的彻底否定和超越。中国道路要通往民族复兴,就必须仅仅依靠伟大人民。这二者间的桥梁和纽带便是中国共产党。因此,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并不是额外的历史任务,也不是某一时期的阶段性发展条件,而是内化于中国道路的建设目标、贯穿其全过程的本质要求。全面从严治党过程中最需要维护党的彻底性和纯洁性。否则就会重走苏联的老路,被资产阶级和平演变所吞噬,被历史被人民所抛弃。只有全面从严治党,以严字当头,做到建党有方、管党有效、治党有力,才能坚定党自身领导,形成团结全国人民的强大组织力量,踏着中国道路迈向中国梦。
任何国家命运之兴盛,必然得益于道路之运行。中国道路能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年的历程中行稳致远,不仅在于精密严谨的顶层设计,更得益于“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实践推进。一分筹谋,九分落实。中国道路是实实在在地干出来和走出来的,旨在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P29)。可以说:中国道路内在地包括富强中国、民主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美丽中国这五方面。换言之,“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中国道路在各领域的具体化表述。
经济的飞速发展是造就富强中国的物质基础和首要前提。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比当时世界上最贫困的地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还要低,整个中国处于普遍贫穷的状态。直到1978年,邓小平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开放,至此,中国开始缔造一个又一个震惊世界的经济奇迹。从纵向角度来讲,我国由成立之初的一穷二白转变为了当今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从横向角度来讲,在实现人均产出翻一番的目标问题上,工业革命后的英国用了58年的时间,日本用了35年,美国用了47年,而中国在“三步走”战略的指引下仅用了十年的时间。中国的经济增速之快被世界各国所称赞。也正因为我国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墨子、蛟龙、天眼等科技成果才得以相继问世,亚投行、“一带一路”等建设才得以顺利实施,机场、高铁、港口等基建设施才得以快速推进,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才得以成为可能。
中国政治结构的独特优势为民主中国加油续航。首先,中国政治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统一性,加之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时期所累积的权威性,这二者的有效结合便意味着:共产党能采取多种方式促使不同资源形成合力,进而推动各项政策快速落地生根。可以说,政治的集中性、统一性、权威性是实现民主中国的重要前提;其次,政治的统一性与权威性决定了它的稳定性特征。环顾四周,许多国家在谋求发展时由于缺乏政治稳定而遭受难民危机、恐怖主义等问题的掣肘,最终影响了本国的经济发展。可以说,政治的稳定是实现民主中国的重要因素;再次,稳定的政治又决定了其政策执行的连续性,使得政策不因国家领导人的变更受其影响,这就有效避免了因政见不合而互相扯皮的局面。可以说,政策执行的连续性是实现民主中国的关键所在;最后,中国的政体设计、政治理念等无不包含着人民至上的民本思想,这是实现民主中国的思想红线。从宏观角度来讲,中国政治所蕴含的独特优势为实现民主中国提供重要保障。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塑造文明中国的灵魂所在。一个国家如果软实力缺失,即便拥有再强大的硬实力也会被别国轻易攻破。苏联拥有领先的军事装备、先进的科学技术,在与美国长期军事争霸中未曾逊色,但由于忽视了自身意识形态建设,最终被西方和平演变所击垮,酿成了崩溃解体的悲剧。这警示我们:文化软实力尤其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是文明中国的灵魂所在。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想走稳中国道路,其核心命脉是牢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格局。此外,还要注重我国话语权的提升。中国近代革命史启示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建设史告诉我们:贫穷就要挨饿;新时代国际社会的发展警示我们:失语就要挨骂。我们不仅要让世界了解“舌尖上的中国”,更应让世界熟知“文化中国”、“理论中国”。只有这样文明中国才能被各国所认可与接纳。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构建和谐中国的关键环节和根本要旨。民生问题在任何时代都是关乎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步入新时代,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愈发强烈,民生问题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国道路能否为继。要想打造和谐社会、让中国道路平稳运行,就必须解决好民生问题。首先,要认真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以确保人民群众拥有强健体质;其次,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革除现阶段教育体系的弊端,缩小区域差距,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再次,要着力解决好人民的就业问题。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来为社会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同时劳动者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与技能储备,成为社会所需的尖端人才;最后,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助及社会养老制度,等等。唯有解决好一系列民生问题,中国道路的发展才会有生生不息的活力源泉。
加大生态环境治理是构建美丽中国的重要链条。我国在发展中创造一系列中国奇迹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问题。譬如:基础工业迅速发展的同时资源约束日趋紧张;乡镇企业飞速崛起的同时农村污染治理却相对滞后;人口不断增长的同时生态功能日益脆弱,等等。这些严峻的环境问题俨然已成为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制约瓶颈。步入新时代,构建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已成为人民的追求。这便要求我们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对环境的治理力度,加强对自然系统的保护。只有在治理、保护中恢复生态,才能构筑美丽中国。
中国人民对于中国道路具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这既是一条从中华民族一百多年的奋斗历程中走来的艰苦道路,也是一条把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使命的长远目标与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相结合的发展道路,还是一条在“四个全面”这一顶层设计规划下于社会各领域进行布局的建设之路,更是一条各族人民戮力同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可期可待的光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