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科研诚信教育模式探讨

2019-12-26 19:24:42王晓敏
卫生软科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不端医学院校诚信

刘 星,王晓敏

(1.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3; 2.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临床药理中心,湖南 长沙 410013; 3.中南大学医学伦理学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083)

医学是一门求真的科学,医学科学研究一直被认为是科学家追求真理的行为并应遵循诚信原则[1]。近年来,大量期刊和媒体多次曝光我国医学院校的科研诚信问题,相对于其他领域,问题表现更为突出:从研究设计到成果发表、课题申报到课题实施、从经费获批到经费使用,开展科研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涉及到诚信问题。科研诚信是指科研工作者实事求是,不欺骗,不弄虚作假,恪守科学价值准则、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活动的行为规范[2]。一般认为科研诚信的概念涵盖了负责任的研究,学术道德、科研不端等内容。医学院校科研诚信事关医药领域健康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局,我国科技部、教育部等对科研诚信问题高度重视。2016年9月1日,教育部《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对科研不端行为做了更加细致的界定。其中将包括抄袭、剽窃、侵占他人的学术成果;科研数据、注释和资料的伪造,捏造事实、编造虚假研究成果;篡改他人研究成果;没有参加研究或者创作但是在研究成果、科研论文上署名;进行论文买卖、为他人代写论文或者由他人代写等认定为六类科研不端行为。尽管出台了一系列相关规范性文件,但是科研诚信的问题依然层出不穷,究其根本,与医学科研人员对科研诚信的认知不够,缺乏相关的教育培训密切相关。

1 我国医学院校科研诚信的现状及其问题

随着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做出了很多成果,但是科研产出的增多,并不意味着科研质量的提高,与全球其他国家一样,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科研行为不端行为的挑战。自2002年起,我国逐步探索形成了科研诚信的制度化构建,诚信规范教育问题也多次强调,但是很多医学科研工作者对科研诚信和学术不端行为只有粗浅的认识。一些调查表明,当问及国家或大学的科研诚信指导原则时,大多数被调查人员声称他们不知道这些指导原则。一项针对280名医学研究生的调查中,98%的人不知道2015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3]。一项针对七年制医学生的研究表明,61%的被调查人员知道大学有科研诚信相关指导原则,但是不知道具体的内容[4]。一项针对我国医学院校科研工作者的调查显示,大概四成的被调查者认为对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了解不多,近一半的被调查人员表示,没有对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的知识进行过系统学习[5]。

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召开 “捍卫科学道德 反对科研不端”通报会,对2015年的多起国际论文被撤事件进行了通报,所涉及的117篇论文中,标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论文23篇,被列入已被批准资助的项目申请书中的5篇。通过对这28篇被撤论文的调查发现,被撤论文均存在委托中介机构进行“润色”并完成投稿,而有的论文居然完全通过买卖、请其他人员代写等问题。有鉴于此,基金委对在评审状态的13个申请项目终止了评审程序,对相关的责任人、依托单位作出了极为严肃的处理。然而,2017年再次爆出重磅炸弹,国际著名出版商Springer宣布,由于涉嫌同行评审造假,因此撤销该集团旗下期刊Tumor Biology 107篇学术论文。这次撤稿事件涉及的作者基本上都是临床医生,此次撤稿事件对医学科研工作者名誉的损害及国际影响史无前例,相关部门虽然进行了紧急追责处理,但是医生作为一个道德要求高的职业,不诚信的行为直接导致了公众和媒体对医生的严厉指责,并由此引发了信任危机。

2018年2月1日,由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明确地提出对科研不端行为“零容忍”,坚持诚信教育和科学监督结合,引导、教育科技人员要坚守学术诚信,恪守学术道德,完善学术人格,以及维护学术尊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3月28日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15个报告和意见中包括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其中进一步强调了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坚持预防和惩治并举,坚持自律和监督并重,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推进科研诚信的制度化建设,查处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营造诚实守信、追求真理、崇尚创新、鼓励探索、勇攀高峰等良好的科学研究环境和氛围。从以上文件可以看出,国家对科研诚信问题已经给出了具体性的教育指导。

因此,迫切需要开展系统的教育培训,加强研究人员的科研诚信意识和知识,特别是将国家层面的和大学层面的规范融入教学内容中。美国作为公认的开展科研诚信建设较早较为完善的国家,具有一些成功的经验。我国应该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根据我国关于诚信教育的规定,加强科研诚信建设主题教育,从根本上预防或降低科研不规范行为的发生。

2 美国医学院校科研诚信教育模式及启示

美国的医学院校的科研诚信教育发展较早,诚信教育模式相对比较完善和多样化。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就对医学科研领域中的诚信问题较为关注,1981年美国国会、众议院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分支部门“调查与监督分会”,专门针对医学科学研究领域的科研不端行为展开听证。此后,美国国会要求,相关政府部门、科研院所有针对性地制定并且推行防范和惩戒科研不端行为的法规、政策和指南。1992年,美国卫生部成立了科研诚信办公室(Office of Research Integrity,ORI)专门处理医药卫生领域中的科研诚信问题,并且开展科研诚信教育培训,由政府部门发起的研究,比如美国国立卫生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的项目必须受它的教育、约束和监督。

2.1 以负责任的研究为价值取向

美国卫生部科研诚信办公室所制定的“负责任的研究行为(Responsible Conduct of Research,RCR)”,得到了美国学术界、科研领域等的广泛认同,并且成为美国所有医药研究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们普遍遵守的行为准则。美国所提出的“预防为先,惩罚为后”的治理理念[6],通过设立科研诚信课程,将科研诚信规范融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推进了科研诚信教育的制度化发展。

在科研诚信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上,美国特别关注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注重学生创新精神以及能力的培养,教学模式也比较多样,无论是“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中心”“以论证为主”的教学法,还是分组教学、模拟演示的教学方式,教师一般会把临床科研中实际遇到的科研不端案例,作为学习的内容以问题的方式抛出,并且提示解决问题的逻辑推理方式;学生可以自主地通过查找文献、交流辩论、找寻解决问题的路径、最后进行总结和思考。例如,哈佛大学按照各个学科的共同点以及不同点,在遵守联邦政府、州政府以及学校发布的科研诚信相关政策的同时,每一个学院又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分别制定个性化的科研诚信政策,如医学院《教师科研诚信政策》、公共卫生学院《科研不端行为指控》以及肯尼迪学院《教师科研诚信》。这些学院通过常态化地学习以上文件,对科研工作者进行规范与约束,并且作为调查与处理相关责任人的指导准则。

2.2 以第三方评议为监督手段

美国的科研诚信教育评价主要通过第三方的评议体现。比如,美国教授协会、美国研究型大学联盟、美国科学促进会、美国化学学会等,以第三方的形式发挥着监督作用。这些第三方学会通过制定诚信条例、教育规范等,警示和预防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并且通过持续地教育将科研精神内化为医学科研人员的科研自律;接受申诉且协助联邦政府有关部门开展调查,对学科内的某些具有科研不端行为的科研工作者进行处理,如取消其在学术团体中的成员资格、开除他们作为专家的资格等。

尽管美国的科研诚信教育培训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我们需要加以警惕。例如,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United States,NSF)2012-2016年所资助项目中发现的70起剽窃行为的人员构成看,涉及教职员和项目负责人的有67起。其中多人在调查中表示,自己对规范的理解有误,如不了解逐字引用他人文字时需要使用引号,但是有关科研人员参加科研诚信教育培训方面的要求NSF却没有强调[7]。因此,我们在借鉴美国成功经验的同时,也应对其失败和不完善之处进行反思,从而更好地构建我国医学院校科研诚信教育模式。

3 我国医学院校科研诚信教育模式建设

科研诚信教育是我国科研诚信规范教育的一大瓶颈,特别是医学院校这一高发群体,结合美国价值导向和外部监督模式,对我国科研诚信的价值定位、教育内容的制定以及外在监督机制的形成,都需要进行综合地探讨,以避免科研规范教育和科学实践的脱离。

3.1 明确科研诚信的价值定位,加强教育引导

科学的行为规范是在长期的系统的科研训练以及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相对于欧美的科研诚信教育体系建设而言,我国尚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而不只是在科研诚信建设的外化阶段停步不前。只有通过系统地本科阶段的通识教育以及研究生阶段之后的个性化专业教育,才能将严谨的科学思维、创新的科学精神内化到其内心以及临床科研实践中,引导科研工作者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此外,鉴于科研诚信的复杂性,科研诚信的教育应当融入不同学科的知识,比如法律知识、伦理知识。通过教育提升科研相关人员的科研道德素质,将科研诚信内化为科研人员的行为准则,将“知”与“行”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得科研人员努力提高科研水平,提升自我约束能力,从内心坚决抵制科研学术不端等行为。诚信教育的授课方法也可以多种多样,授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医学生的学习需求,可以把国内外的有代表性的案例拿到课堂上进行分析,尽可能的把学生带入到问题情境中,例如角色扮演、模拟辩论等,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诚信认识。解决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教育是基础,医学生的诚信教育应该贯穿一生,至少从步入学医第一步的大学阶段开始,直至研究生、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以及后续的继续医学教育中。根据对120名研究生的调查发现大多数研究生(69%)报告了解或相对了解研究不端行为的定义,培训年数越高,意识越强[8]。科研诚信可以添加到研究生课程和入学培训中,也可组织多种多样的科研诚信活动,科研诚信的培训应包括相关法律、指南以及案例。

3.2 强化主体责任教育,丰富课程内容

负责任的研究行为是所有研究可信度的基础,研究行为被定为在研究的设计、执行或者报告中的故意或严重疏忽造成的捏造、伪造或剽窃。一项针对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科研不端行为的问卷调查显示,很大一部分博士表示对作者身份感到了不道德的压力,表明临床研究中存在可疑的研究行为[9]。2015年日本修订后的药学教育核心课程模式,明确描述了对药剂师和药学研究者的科研诚信教育的必要性,认为法律和伦理对研究实践至关重要。日本的一些大学,开展了各式各样的科研诚信教育活动,并且将负责任的学术研究课程,作为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基础课程[10]。因此,我国医学院校有必要引入负责任的研究(RCR)课程,内容设计应包括科研诚信的方方面面,比如科研中的利益冲突处理、科研成果写作和发表的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科研成果的署名以及科研不端行为的处理等方面内容。在医学研究生的培养中,导师应该发挥模范榜样作用,对学生的指导应该是科研精神、专业技能和科研诚信的综合培养。要引导科研机构及高校建立起严格的奖惩机制,加强对科研人员、科研管理人员和研究生科研诚信和科研规范方面的教育[2]。鼓励科研机构及高校切实履行预防科研不端行为,引导开展高质量的科研活动,并把科研机构及高校是否建立严格的处理科研不端行为政策,作为该单位组织和个人接受财政资助的重要依据。

3.3 构建信息化科研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同行评议

借鉴美国的第三方监督方法,构建我国的同行评议体系,开展科研诚信教育活动,提倡开拓创新、实事求是,建立公平、公开、公正、透明的学术评价制度,反对抄袭剽窃、弄虚作假,增强科研诚信素养意识,营造和谐创新、积极健康的科研学术氛围,是医药科研工作者的共同责任和义务。中华医学会发布的《中华医学会会员科学道德行为准则》提出,要塑学术良知,扬道德正气[11]。当前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是诚信教育资源稀缺[6]。我国科研诚信教育与评价平台不完善,不同科研单位的诚信信息未能共享,在科研诚信教育方面,可以开设网络精品公开课程,通过新媒体进行传播互动,对科研诚信进行推广教育。在科研诚信评价方面,通过有意识地引导同行树立科研共同体意识,加强信息互动共享,建立诚信档案,逐渐形成以价值为导向的学术体系,并且接受公众监督。只有通过内部科研诚信素养的提升,外部监督的制约才能合力促进我国医学科研的发展。医学院校应积极开展科研诚信宣传教育活动,借助新媒体、学术团体,加强科研机构及高校对本机构科研诚信状况的自我评估和持续监测,促进形成优良科研诚信文化。在医学院校内部建立科研诚信档案,制定完善的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处理程序,对发生了科研不端行为的人员,视情况采取教育和惩戒措施,增加违规成本。对开展科学研究,涉及到的动物或人,需要经过伦理委员会的审查和批准。医学科学研究具有强烈的转化指向性特点,基于此,必须提倡负责任的科学研究行为。学校应在项目申报时进行伦理审批,对正在开展中的项目,要进行跟踪审查,对于违反临床研究规定的项目,及时进行暂停或终止。

只有严格执行医学院校科研诚信教育制度,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分析,批判性地借鉴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将外在规范内化为价值追求,才能够促使医学科研工作者自觉自主自律地提升科研诚信认知水平。科研诚信问题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科研诚信的教育不仅有助于从根本上提升医学院校科研人员的道德素养,形成负责任的科研行为,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提高我国医学科研人员在国际上的声誉、地位以及话语权,对我国的医药科研事业科学且合乎诚信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不端医学院校诚信
规范科学技术活动 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论文作者学术不端行为类型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中国盐业(2018年20期)2019-01-14 01:18:44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少先队活动(2018年5期)2018-12-01 05:24:37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 02:56:40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慕课”(MOOCs)发展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启示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肝胆胰外科杂志》来稿中常见的学术不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