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计红 梁世翔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2018年3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教职成〔2018〕1号)的通知提出,鼓励各地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购买服务等形式支持校企合作,加强校企双方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互通,进一步完善了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1]。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其中第七条明确表示需要“落实职业院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2]。可以看出,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办学地位和作用进一步重视,为职业教育办学指明了方向,即职业教育不仅需要进行人才培养,同时需要大力开展社会服务与培训,需要充分利用学校优势资源,围绕产业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和共性问题与企业行业开展协同研究,创新教育培训方式,培养更多技术技能型人才,推动企业技术革新和进步。交通职业院校作为为交通运输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的“人才摇篮”基地,在职业教育改革浪潮中,需要发挥专业学科优势,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激发社会服务动力,建设交通职业院校特色的社会服务体系,助推交通行业企业的技术革新与转型升级,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的“威斯康辛思想”(Wisconsin Idea),其推动了州立大学与社区融合,服务于社区和公众,确立了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后来“社会服务”功能从“公共服务”(Public Service)到“面向社区的扩展服务”(Outreach)再到“大学社区参与”(Engagement),模式一直不断转换与创新[3]。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被视为高等教育的五大职能[4]。高校社会服务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高校社会服务是指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直接和间接地为社会发展提供的一系列活动,即高校所有的职能都可归结为社会服务活动。狭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依托其教学、科研、设施及人才等优势资源,在保证正常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前提下,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各类活动,服务性质包括有偿服务和公益服务[5]。本文所说的社会服务是指狭义的社会服务。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与社会经济发展最直接和密切的教育类型,兼有高等性、职业性、区域性、行业性和应用性等重要属性,这些属性决定了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特别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尤为重要[6]。在推进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进程中,需要对服务的定位与内涵展开研究,要与普通高校社会服务“错位发展”,利用自身师资、人力、场地、设备等科技和资源优势,开展社会培训、技术服务、咨政咨询、文化建设、公益服务等新时代社会服务。
交通职业院校特色社会服务需紧跟“长江经济带”“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精准扶贫”等国家重大战略,扎根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弘扬“工匠精神”,主动发挥人才、科技和资源优势,依托专业和实验实训室资源,搭建“产-学-研-用-创”平台,深度“校-企-行”融合,推动资源共享;以技术创新、产品研发为主线,建立科技创新团队,完善教师技术服务的制度与政策,激发师生科研与社会服务的动力;引导科技创新团队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工艺与产品研发中心,鼓励学生参与科技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区域行业企业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服务;打造服务企业员工培训品牌社会培训基地,助力企业人才培养与行业资讯交流;加强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公益性培训,促进学校公共资源多方回馈社会。交通职业院校通过对自身服务准确定位,特色规划建设,有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增强学校在行业和区域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
交通职业院校的特色社会服务需要依托学校办学定位和特色,以优势资源为依托,确定社会服务方向和服务领域,实现其针对性、有效性和品牌效应,服务交通行业人才、科技、经济发展需要。
1.强化师生社会服务意识,提高社会服务工作地位
交通职业院校管理层需引导师生充分认识加强社会服务工作对学校发展的战略意义,提高社会服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来源社会、服务社会”意识,把社会服务作为教师评价和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明晰教师发展方向,营造重视社会服务的氛围。将社会服务工作列为学校发展的战略重点,突出特色,强化应用,瞄准区域社会发展需求,鼓励师生开展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科技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注重加强社会服务工作宣传力度,引导广大教师正确处理教学和社会服务的关系。在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运用自身优势,联合企业专家、能工巧匠、学生,积极参与理论创新和科技服务,促进自身知识和技能水平的提高。
2.加强科研与社会服务制度制度建设,提高科研和社会服务管理水平
(1)加强社会服务管理机构的建设,提高社会服务管理机构水平。一是进一步明确社会服务管理机构的基本架构和管理职能;二是进一步明确社会服务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打造精良的社会服务管理队伍,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服务的水平;三是建设综合社会服务科技创新团队,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研发中心、创新创业与协同创新中心;四是实行社会服务机构分级管理,逐步提高社会服务管理水平。
(2)建立健全科研与社会服务相关规章制度。社会服务经费管理重点关注其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紧跟上级部门的各项技术积累和社会服务各项政策,健全和完善科研合作、技术服务、成果转化等相关规章制度,推动学院与企业深度融合,鼓励院系与企业合作,在开展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开展科研合作,校企成员实现在信息、师资、技术、教学资源、实验实训设备、就业创业等方面优势互补,科教融合,协同发展。有针对性地制订社会服务团队建设与管理、技术工艺和产品研发中心建设与管理、创新创业与协同创新中心管理与规定、公益培训管理与规定等规章制度。社会服务绩效考核以社会评价为导向功能,从实际出发构建学校的社会服务考核指标体系,并建立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3)提高社会服务信息化水平。开发或者购进一套社会服务管理系统,提高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水平,畅通各部门关于社会化服务的信息交流,加强社会服务信息沟通与信息共享。
3.加大社会服务投入力度,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和社会服务导向机制
充足的经费支持和完备的实验实训条件是实现社会服务的必要条件。职业院校往往由于各种原因存在科研经费不足的情况,导致社会特色服务难以按质、按量圆满完成。针对这种情况,职业院校可加强与地方企业、研究院等沟通,深化产教融合,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增加社会服务方面的资金和设备投入,拓宽融资渠道,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增加科技创新团队、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协同创新中心、技术工艺和产品研发中心的经费,增加社会力量投入和企业合作研究等横向经费的来源,实现社会服务设备和经费正常开支运行。同时,根据社会服务需要,设立科技成果转化研究专项经费,用于对先进技术实行科技成果转化时的设备与耗材购进、前期实验、路演准备及成果奖励,给真正有心从事科研的师生看到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景和作用,提升师生社会服务的动力,形成社会服务良性循环。
4.发挥交通职业院校优势,校企共建创新创业与协同创新中心
交通职业院校需要针对区域内企业特点和技术需求,充分做好调研,分类研究,与部分实力雄厚企业,深化产教融合,共建创新创业与协同创新中心。交通职业院校可根据自身特点,面向交通运输领域,以无人机应用技术为载体,建立无人机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尝试在海事管理、物流、交通建设、旅游等领域推广应用;面向海洋工程和智能制造领域,以智能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为引领,创立智能机器人协同创新中心等,助力科技创新、技术协作和技术攻关,并采用市场化运行方式联合申报科技攻关项目和产业化项目。注重加强学生技术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学生当中大力开展关于创新创业相关宣传,把好创新创业课程质量关,组织学生参与各类技术的研发,引导培养学生的研究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高阶思维,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科研中来,实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跨界整合能力、创新能力,增强科技成果转化意识,编织“产-学-研-用-创”技术人才培养摇篮。
1.全面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着力提高社会服务思想认识
全面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政治站位,统一思想认识,牢记教育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引导教师加强社会服务学习教育,完善和改进教师师德考核指标和方式,强化制度监管,推行师德考评“一票否决”制,引导教师更好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着力提高社会服务思想认识,打造形成严谨治学、诚实守信,追求卓越的特色社会服务团队建设。
2.内培外引,充实壮大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
根据学校社会服务事业发展需要,围绕社会服务建设的总体布局和发展规划,以岗位需求为依据,统筹考虑,针对性开展高层次社会服务人才引进工作,大力引进优秀人才。改革教师招聘条件,原则上需要有企业3年以上工作经验、本科以上学历、取得中级以上职称方能有资格参加教师的应聘选拔,对国家级名师或技能大师、省级名师名匠等特殊人才开辟绿色通道,不断充实壮大教师的服务能力。
与企业共建教师培养基地,创新社会服务人员培育方式。与企业深度合作,培育服务队伍建设双主体,要求社会服务人员每年不少于1个月的企业服务经历,落实服务人员5年一周期的轮训制度,完善社会服务团队发展制度,探索设立“双师生产岗”,建立岗位互通机制,组建高水平、结构化的社会服务团队。
3.共育、共创、共管、共享社会服务队伍,搭建聚才育才平台
(1)建立“名师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室”,邀请校外专家、技术人员承担学校的科技服务,搭建聚才育才平台。充分发挥各类名师大师工作室的作用,解决校内社会服务人员实践技能提升核心问题,传承关键技艺。定期举办专兼职科技人员论坛,助推专兼职科技人员的培养与交流,从而培养“工匠”型名师,携手打造职业教育社会服务新亮点。
(2)通过“项目驱动”再提升,鼓励专兼职科技人员联合开展以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科技开发等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活动,参与科技服务社会、振兴乡村战略等活动,增强专兼科技人员发展内生动力,实现学校和企业之间共享资源、共同创新、共同成长,共同培育具有职业跨界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社会服务队伍。
4.发挥交通职业院校优势,建设特色科技创新团队
建立和完善教师技术服务的激励政策和促进措施,着力培育以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为主线的“三创”(“师创”“学创”“匠创”)科技创新团队。“师创”指以学校博士教师为主的科技创新团队,“学创”指以有科技潜力和热爱发明创造的学生为主组建的科技创新团队,“匠创”指以企业能工巧匠、技能大师、研发大师为主组建的科技创新团队。“三创”科技创新团队汇聚社会各界精英,选择学校重点服务和研发等领域,收集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信息以及国内外市场动态信息,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工作,开展对口帮扶、联合攻关,在重点研发和服务应用领域开展项目研发、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对于交通职业院校,可根据自身办学特点,选择尝试建立“海洋工程装备及船舶技术工艺和产品科技创新团队”,研发相关设备配套的尾气处理装置、挥发性有机物回收再利用装置、辅机设备智能综合管控系统、无人装卸作业系统、液货装卸及外输系统、救助打捞专用设备、水下特种作业设备等;建立“智能交通服务技术工艺和产品科技创新团队”,研发高等级公路建设与养护技术、材料及装备、公路长大桥梁建设技术及装备、公路桥梁安全检测与加固改造技术及装备、公路交通安全与应急保障技术及装备、公路交通防灾减灾技术、应急救助与抢险打捞技术及装备、交通运输安全应急信息保障技术及设备、公路交通节能与环保技术及装备、港口节能与环保技术及装备、船舶运输环境保护与污染应急处治技术及装备等;建立“智能物流技术工艺和产品科技创新团队”,研发物联网技术应用、智能交通技术和设备应用、港口物流先进装卸工艺与装备、集装箱供应链智能化技术;建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工艺和产品研发中心”,研发电子电器节能效果优化、车辆轻量化、小型化研究、运行能耗降低、系统结构及控制优化等;每个科技创新团队下分“师创”“学创”“匠创”团队,科技创新团队以“师创”团队为主导,通过搜集到的行业企业相关技术难题,与“学创”“匠创”团队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具体来说,“师创”团队通过吸收部分“学创”团队成员加入研发队伍,通过“匠创”团队的评价和实际验证,完成相关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技术推广。“学创”团队通过学校提供的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在“师创”和“匠创”团队的指导下,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技术研发和发明创造中来,培养和增强学生的技术创新意识和能力。“匠创”团队主要提供行业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技术难点等科研信息,并以此为突破口,借助“师创”和“学创”团队力量,协同攻关,拓展合作渠道,助推企业技术革新和发展。
1.完善社会服务平台建设,打造社会服务培训品牌
面向区域内企事业单位,出台社会培训激励措施,以产业联盟、品牌社会培训基地为纽带,通过开展校政、校校、校企、校军合作,开发集工作标准、考核方法、课程资源等于一体“培训包”,为交通行业企业员工职业技能提升开展岗位培训、岗前培训、转岗培训、新技术新标准培训等服务[7]。并可根据自身优势与特色,尝试共建技术(咨询)服务机构,搭建区域内多元化的社会服务平台,汇聚人才供需、校企合作、技能鉴定、项目研发、技术服务等各类信息,向各类主体提供精准化的信息发布、检索、推荐和其他相关服务,落实咨询服务项目,为区域内各类群体能够及时了解关于人才、技术、服务等各方面前沿信息,打造培训品牌,培育服务实力。
2.建立“社会服务学院”,拓展社会服务影响力
建立“社会服务学院”,重点围绕学校区域内企事业单位、社区、图书馆、乡村、部队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推行公益性社会服务,并逐步培育若干个“行业咨询服务中心”,为区域内行业、企业、社区、学校等团体提供人才、技术、服务等一体化支持,拓展社会服务影响力。具体来说,交通职业院校可通过“市民学堂”等方式,向图书馆、社区民众、部队等社会群体提供汽车咨询、交通法制、文明礼仪、传统工艺等专题讲座服务,满足民众多样化学习需求,提升民众生活品质,建设学习型社会;通过“老年大学”“健康养生”“文娱辅导”“防诈骗讲座”等活动,充实老年人的生活,提高老年人幸福感;响应国家“精准扶贫”号召,通过“扶志”“扶智”“扶技”“扶业”等一系列送教下乡、送教下企等活动,为精准扶贫提供强有力人才和智力保障。
3.建立“产业学院”,互惠共赢,协同发展
根据学校的自身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明晰定位,与相关行业企业深度融合,服务产业及其集群发展,建立“产业学院”,互惠共赢,协同发展。校企双方通过对优势资源的共享和合理整合,打通校企合作、校行合作、校所合作、校地合作以及技术协同的交流渠道,通过学科的集成复合,在运行中根据外部的发展变化不间断地延链、补链、强链,破除制约发展瓶颈,建成结构严密、互相促进、功能齐全的发展渠道,以保证满足产业集群所需人才的精准、有效,更好的服务社会发展需要。在“产业学院”内可尝试组建集信息共享、教学培训共享、科学研究共享、技术服务共享、对外交流与合作信息共享的“5享”规模化“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联盟”,充分发挥区域内院校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实现联盟成员之间信息、师资、技术、教学资源、实验实训设备、就业创业等方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交通职业院校通过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创新和完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搭建合作平台,激发社会服务动力,加强团队、平台与品牌社会培训基地建设,满足区域内经济发展需求和人民教育需求的共享现代社会服务教育网络体系,特色服务,将学校打造成区域内交通行业中“地方离不开,业内都认可,国际能交流”的优质高职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