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 雪
(南京晓庄学院,江苏南京 21001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我校女生比例较高,近年来均在73%以上。为进一步落实十九大精神,做好在校女大学生思想引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她们的综合文化素养,挖掘学科专业特色,整合各类资源,促进高校传承体系的建立,特开展“晓庄女子学堂”特色女生教育活动,共同致敬优秀传统非遗,凝聚文化传承力量。
女子学堂项目秉承陶行知的“小先生制”“益友制”,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带领小先生团队对女生内塑气质,外塑形象,激励广大女生树立真雅、真蕙、真行、真知的人生追求和乐观开朗、内外兼修的生活态度。近三年来,女子学堂共引领开展特色项目54个,举办100多场高质量校园活动,10000多人次直接参与,构筑了一道晓庄校园人文景观。
本学年研学品鉴三个具有深厚文化价值的江苏地区非遗项目。
古语道:“玉不琢不成器”,玉之美,美在德行与灵性。养玉在身,可以让人镇定身心,宁神而静志。养玉在心,可以让人淡泊名利,宁静而致远。女子学堂与非遗金陵玉雕融合,带领女生一起了解我国的玉雕文化和吉祥文化,探索金陵六朝隐藏的奥秘,感受玉的温润与其蕴含的人生智慧,学做人,学做真人,乃女子不可或缺的一课。
秦淮文化是古老的金陵文明的象征,它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秦淮灯彩则是秦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照明功能性和艺术欣赏价值。女子学堂与非遗秦淮灯彩融合,带领女生走进一个色彩斑斓而又热闹非凡的五彩世界,在灯彩中感受莲的高洁、龙的威武、云的吉祥以及古代英雄人物的忠孝廉义,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沛筑是当年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击筑而歌”时用的乐器,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其音色清亮、余韵悠长,兼具金石之声,乃国宝级中国传统民族乐器,更是响应习主席“讲好中国故事”的有声之器。
女子学堂与非遗沛筑融合带领女生了解中国古乐器的发展、历史典故、制作方法和工艺技巧,聆听穿越时空的远古声音,讲述今朝的中国故事,提升高雅的艺术气质,以器载道,以匠立品,以艺弘德。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等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充分发挥高校教育体系在弘扬传承过程中的示范引领作用,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及《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规范、推广非遗教育,努力打造行业领先的非遗教育品牌,为祖国培养优秀接班人。同时调动全社会力量,依据“文教相融”与“课程统整”的核心理念,加快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全过程融入学校美育、德育等课程体系,助力学校学科融合协调发展。
以中华历史典故、树蕙滋兰诗词故事、诗歌诵读为经线,贯穿始终;以金陵玉雕、秦淮灯彩、沛筑特色非遗课程为纬线,经纬交融,辐射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各个方面。
构建非遗传承人、女子学堂、社会三位一体的传统文化校园移动学习平台和资源平台;建立常态的交流与互动机制,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开展非遗培训、劳动教育、主题论坛、成果展示等系列活动。
聘请江苏地区具有影响力的非遗传承人为我校学生进行普及讲座,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切入主题,以立德树人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非遗文化为教学目标,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相结合,组织学生走向艺术馆、博物馆、非遗展厅和生产一线等,切身体验非遗制作过程,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其中,重点培养“小先生”,解决师资问题。
1)奠基“丰盈载体 凝聚特色—非遗文化‘培根’工程”
以了解、推广、普及为主,使非遗文化走进学生的视野,走入学生的内心,扎根家乡文化,全面提升全校女生的文化修养、艺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鉴赏水平,强化树立当代大学生非遗传承意识,增强文化自信。
在学院微信公众平台上分期、分主题推送中国传统文化知识,金陵玉雕、秦淮灯彩和沛筑的相关介绍,推送形式既有文字,也有照片、视频等。学生搜集其背后的历史典故,与非遗项目相关诗词故事等,每月定期汇总寻找到的资料及学习心得。在学期末的时候,我们将学生每次的学习心得与研学感想汇编成册,留下珍贵的记忆。
2)夯实“传承融合 返本开新—非遗文化‘铸魂’工程”
线上打造学生与非遗传承人的知识答疑互动,精心打造传统非遗课程。线下注重实体熏陶,请非遗传承人现场专业授课,开展名师系列大讲堂,聆听他们讲述非遗的前世今生以及当下的活态传承史。与此同时带领学生展开研学之旅,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品鉴过程如下:
研学品鉴课程名称金陵玉雕 秦淮灯彩 沛筑专家顾问非遗传承人喻梅(女)、张清雷陈柏华、陈梦媛(女)玉雕鉴郝敬春、茴景云(女)、郝泽华、龚雪(女)研学品鉴内容赏、了解玉雕的历史文化、考察玉雕制作生产过程、实际动手操作学习玉饰挂件制作了解花灯非遗传承史,带上诗词歌赋去探寻秦淮文化,实地了解花灯的制作过程及民俗文化,掌握简单的制作步骤带上历史典故、诗词汉赋、穿上汉服穿越汉魂宫,在汉文化发祥地沛县寻找祖先的踪迹;在文化馆写汉字、习击筑;在博物馆寻根、读汉赋、颂《大风歌》;考察沛筑制作生产过程、了解汉代漆器工艺、动手操作练习重要制作步骤
3)实施“承贤启智 薪火相传—非遗文化‘育英’工程”
只有建立良好的师资队伍,才能把传统文化有效地传授给更多的学生。为了破解师资难题,我们启用“小先生制”建立传统文化师资种子培训班,面向全校有一定基础的、充满热情有干劲的女生,精心选拔出小先生,全面系统地接受传承人的系统非遗文化培训,全方位提高小先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传承传播更多正能量。为此,我们以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为指导,组织“小先生”走入玉雕艺术馆,走向乡村非遗研发基地、汉之源乐器厂,走进传承人的日常生活……通过切身体验,了解非遗制作过程,学习传承人的匠人匠心和劳动精神。
大学生是民族未来的希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必然需要依靠这支生力军。在大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让民族非遗进校园、进课堂,于文化传承,于教育发展,于人才培养而言,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和非凡的价值。本学期研学品鉴的本土非遗项目,仅是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从这些项目的传承人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听到的是原汁原味、亲身诉说的“中国故事”;感受到的是对于传统文化不懈坚守的情怀与信念。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有正面本土优秀传统非遗,汇聚文化传承力量,才能逐渐树立起当代大学生深厚的文化自信,进而使非遗文化代代相传。通过非遗与女子学堂的课程融合,有助于跨界探索非遗文化与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有助于逐步完善构建非遗学校教育传承体系,培育新时代“优雅、蕙质、独立、自信”的晓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