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阳
民俗文化又称为传统文化,是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非物质的东西,民俗及民众的日常生活。在世界上各个国家都在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也非常重视对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视和保护,各地政府和文化保护机构都对当地的民俗文化加大了寻找和传承保护的力度。
民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特别是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其现状不容乐观。笔者经过分析研究,将民俗文化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民俗艺术被仿冒的时间缩短,民俗传承人文化水平普遍较差,民俗文化在宣传发扬中脱离了原有的艺术和内涵。下面笔者作具体分析。
第一,新媒体的发展反而让民俗艺术被仿冒的时间缩短。随着现代生产工艺的发展,先进的生产工艺取代传统的手工制作,因此大量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手工制品在市场竞争中被取代。比如:南京民俗剪纸,市场被大量电脑制作的机器剪纸占据,剪纸人精心设计的剪纸样式很快被仿冒。随着多媒体的发展,民俗表演的生存空间也越来越小[1]。
第二,民俗传承人文化水平普遍较差,不能借助新媒体对民俗文化进行推广。制作民俗工艺品作为一些人谋生的手段,采用家族传承的方式流传了几百年,但由于学习时间长、收益不高,年轻人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传统民俗的意愿越来越低,民俗艺术的传承人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甚至很多民俗文化已经没有年轻的学艺者。而老一辈传承人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于民俗文化无法通过文字的形式使其流传下来,许多优秀的民俗很可能随着老一辈传承人的离世而消失[2]。
第三,民俗文化在宣传发扬中被简化,脱离了原有的艺术和传统内涵。随着全国各地旅游项目的开发,很多民俗表演和民俗手工艺作为卖点被游客熟知,但是民俗表演一般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民俗手工艺的工序也非常复杂,这些民俗文化的内涵却在观光旅游中被逐渐简化,很多民俗文化村逐渐形式化、功利化,背离了宣传民俗文化的初衷[3]。
第一,利用网络平台推广民俗艺术品,拓宽民俗艺术品的销售渠道。新媒体平台宣传形式多样,具有精准对接客户等优点。基于此,可将民俗艺术项目放到新媒体平台上进行宣传,让更多对民俗艺术感兴趣的消费者对其有更直观的了解,并且利用新媒体平台让消费者和民俗艺术家直接沟通定制民俗艺术品,切断仿冒者的造假和销售途径。
第二,新媒体发展的最大优势之一就是可以实现数字化发展,通过数字形式保存民俗艺术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1)以纪录片的形式充分展现民俗艺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影视节目以民俗艺术为主题制作并获得了人们的高度关注。例如:中央电视台制作的《舌尖上的中国》中就记录了大量的传统民俗,2015年公布的《指尖上的传承》就是专门记录已经列为非文化遗产的民俗艺术之作。
(2)利用AR技术和高清数字影像技术,不但可以记录濒临消失的民俗文化,对于传承难度大的民俗艺术也可以以数字形式完整地保存下来,而且可以在博物馆中以展览的方式让更多民众近距离接触民俗艺术。
(3)鼓励民俗艺术的传承者、参与者、参观者和消费者以视频的形式将他们看到的民俗文化记录下来并上传到各种新媒体平台上,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这些民俗文化。例如:河北民俗打树花是将高温熔化的铁水泼洒到墙上,迸溅出犹如树冠一般的火花的民间艺术形式。虽然打树花具有很强的观赏性,但没有进行网络传播之前,对它的认知仅限于当地的人们,当打树花在新媒体平台上传播之后,因为其高度的观赏性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不但宣传了打树花这项民俗艺术,而且拉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4]。
第三,打造新媒体宣传平台,让大众深入了解民俗。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已经有部分微信公众号、微博或者官方网站,打造出集合民俗文化的可观赏性、趣味性,以及传承教育、商业合作为一体的综合性民俗宣传平台,并且已经获得广泛关注。民俗文化保护机构也应该借此新媒体大力发展的契机,帮助和促进民俗文化与新媒体全面融合,发挥传统民俗艺术的独特魅力,在宣传、展现的过程中寻找和开发民俗产业的新价值[5]。在民俗传承者中挖掘新媒体文化宣传人才,以一带百,以成功案例作为示范,吸引更多的人来宣传和传承民俗文化。
民俗艺术是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和历史沉淀的精华,作为民俗文化的工作者,应该认清新媒体给民俗文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发挥新媒体的优势,让民俗文化借助新媒体的东风得到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