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星星
(乐山师范学院,四川乐山 614000)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大众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国家层面以实现民族复兴、文化强国为前进旗帜,个人层面以提升自身文化修养、提高个人素质为基本目标。习近平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树立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基本方针、个人进步的重要动力。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之下,文化的健康发展就尤为重要。博物馆作为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蓬勃发展,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私人博物馆发展也十分迅速。该文以乐山私人博物馆——战时故宫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战时故宫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尝试探寻我国私人博物馆存在、 发展之路,以资带来一些有益的帮助。
据国家文物局所公布的 《2015年全国博物馆名录》显示,2015年全国备案博物馆4 692 家,私人博物馆1 110 家,占全国博物馆总数的23.65%[2]。不仅建馆数量得到大幅度增加,私人博物馆所涉及的范围也变得十分广泛:主要涵盖了历史、艺术、民俗、科学、教育、思想、经济等多方面。从1997年全国第一批私人博物馆被允许开馆至今,私人博物馆已经成为我国博物馆业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的生活丰富、精神境界提升、民族文化传承、社会教育发展、国家记忆构建做出自己的独特贡献。但与此同时,作为非营利性机构又是私人筹办,私人博物馆的发展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生存问题。究其原因,宣传力度弱、大众影响力范围小、私人投资经营不足是关键问题。下面以战时故宫为具体对象,阐释我国私人博物馆发展面临的普遍困境。
战时故宫从建馆到开放,多次接待了参观者、组织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这些活动使战时故宫的影响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扩大。
但是笔者经过文献资料查阅及多次实地调查发现,由于历史和现实因素,战时故宫的大众影响力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扩展,其发展依然十分艰辛。
在今天,我国私人博物馆虽然发展快速,但国家却没有成文法律对战时故宫这样的私人博物馆给予地位保障,使得它们的权益与义务含糊不清。“民办非企业”的身份又让它们陷入政策盲区,政策支持极少[3]。作为私人建造与经营的战时故宫,在修建过程中政府部门虽然高度重视并引导社会给予适度帮助,但对于这个修建完成后占地三十余亩、 投资近两千万的复古文化园区来说,社会各界的帮助对于它的建立与发展无疑是杯水车薪。
同样是以反映抗战文化为主要内容的陈列馆,宜宾的李庄抗战文化陈列馆的社会效益就明显要比战时故宫好。在于李庄由政府部门打造经营,它的文化原址得到了有效的保护,能够将当年高校内迁李庄的旧址较为完好地展现在参观者面前,使参观者能够真切地领略到历史的厚重感。而战时故宫,它只是在原址的基础上修建起来。文物存放点由于当年的高保密与军事化,人们知晓度不高,时间过了很久大多数原址遭到毁坏仅留下一小部分,战时故宫虽以复古姿态展示在人们眼前,但它毕竟不完全是原貌。作为史料陈列馆,战时故宫展示的战时文物南迁历史多为图片资料展示且非一手资料,实物资料少且少有说明。在原址破坏严重的情况下,馆内的陈列形式还十分单一,再加上私人经营的局限,宣传不到位,战时故宫的大众影响力弱、范围小。
在精神与金钱的天平中,经营者一直在努力维持平衡。馆内日常的管理费、维修费、水电消耗等项目集结成的巨额费用成了压在经营者心口的石头。平时游客稀少,为了缩减开支,在日常没有游客的时候,馆内的灯与其他电力设施基本上处于休眠状态。与大多数非国有博物馆不同,战时故宫并没有以门票销售作为自己的收入来源。由于经营者个人对文化旅游消费市场的认识水平较低,战时故宫也没有开发旅游产品来延长旅游产业链,它的日常收入仅靠园区内的饭店,但这个收入在维持住饭店日常的开销就已经是捉襟见肘。巨大的消耗,让战时故宫的发展之路走的力不从心。
战时故宫位于乐山市中区的安谷镇泊滩村,从乐山市到安谷镇是较近且方便的,但是从镇上到达最终目的地是没有专门的交通工具的,而且还没有明显的指示性工具,路况也不太好。这对于游玩者来说是极为不便的,在某种程度上会打消游人观赏兴趣。交通不便也成为它大众知晓度不高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这些不仅仅是战时故宫所面临的困境,也是我国私人博物馆所普遍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困境。
文物作为文化与精神的载体,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键,其存在意义已远远超出了物质本身。而当它们投身民族救亡图存的战争时,历史又在它们身上刻下了特殊的印记。国家狼烟四起之日,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如何保住民族文化的火种成为各界人士密切关注的问题。作为当时收藏数量最多,文物涉及范围最广,藏品意义非凡的故宫博物院及其文物的去留就成了一个巨大的问题。最后,经过多方商榷,基于“国亡尚有复国之日,文化一亡则永无补救”的认识,故宫当局决定将文物迁出北平。就这样,一场为保护国家命脉,保存国家根基的文物避难之途开启了。一万九千多箱、百万余件文物,历时十余载,途经十余省,行走逾万公里,在故宫人和社会各界人士的保护下,这批文物成功躲避了战火的肆虐。创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文化遗产保护奇迹,为世界文明顺利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铭记历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任何一国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4]。文物南迁,不管是当时还是现在,都应该被铭记并歌颂。文物在南迁期间举办的地方展览与国外展览,国宝南迁这一“文化长征”,为弘扬中华文化、显示战争的正义性做出贡献,也让身处战乱而奋起反抗的中华儿女更坚定了保家卫国的决心,显示出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保护这段历史也为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注入新的血液。
传承历史文化精神。故宫文物经历了长时间、远距离的迁移还得以完好保存,这离不开故宫人的坚守与各地人民的付出。十年避难,故宫人将文物视为自己的生命。乐山作为文物存放点之一,当地人为了能让文物安全地存放,也是让出了自家祠堂。故宫人与乐山人身上所体现出的典守精神、 场所精神是文物成功避难的关键,也成为如今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故宫文物南迁及其保护作为抗日战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全民抗战的生动体现,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典守精神与场所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精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全面倡导文化复兴、文化强国的今天,揭示与保护故宫文物南迁史及相关遗迹,已经成了刻不容缓的工作。年近八十的老人,倾尽毕生积蓄打造出的战时故宫,只为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真相,学习历史精神。战时故宫留住了文物南迁的历史印记,让我们今天还能够在陈列馆内、 文物存放遗址上近距离感受这段历史,学习这段历史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战时故宫的存在体现出的正是当代人以传承历史文化为己任的精神。
不管是战时故宫的存在还是它所展现出的文物南迁乐山史都对乐山的文化建设有着重大贡献。抗战时期,文物存放乐山八年,在这期间与当时西迁至乐山的武汉大学和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创办复性书院有紧密关系。当时的武汉大学参与了文物抵达乐山安谷后的清点造册工作。此事在欧阳道达先生的《故宫文物避寇记》中有载:“王校长(即时任武汉大学校长王星拱)以本院南迁文物品件曾由本院在上海、南京相继开箱,逐一点查,历时一年有半,并有教育部派员莅场监点,编造清册,有案可稽,西迁会点,应无庸再行开箱,只需按照迁储各库文物会点箱件数目,随加抽对箱件字号”[5]。而此时正在筹备中的复性书院则“感于寇乱,经籍缺乏,各省官、私版本多遭焚荡,学者苦于无处求书,爰事襃集,凡四部主要诸书为学人所必读者,皆某渐次刊行”[5]。书院派人就抄存放乐山的文渊四库书,自1945年7月2日迄翌年1月28日,历时193日,计抄成经部易类、诗类、四书类,史部政书类、传记类、目录类,子部儒家类、术数类,集部别集等共22 种,又校抄四库集部别集一种[5]。此外,乐山地方人士以刊刻乡贤专集,搜求善本校抄,曾派员赴故宫驻乐山办事处就抄。故宫文物存放、武汉大学西迁、复性书院设立,成为抗战时期乐山文化教育盛事,这些对当时乐山的文化建设与教育发展有重大影响,也为如今乐山的城市文化发展历史留下宝贵财富。
乐山在抗战中妥善保存大量珍贵文物,实则是保存了中华文化之根脉、民族精神之命脉[6]。战时故宫作为遗产旅游,具有物质和精神的两个旅游内容,旅游内容具有独特性、不可复制性。它在提高人们思想的同时也扩大了乐山的遗产旅游规模。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乐山市的文化地位。为打造乐山抗战文化旅游路线、促进乐山旅游内容多样化、 主题多元化增添了不可缺少的主题。
2009年,北京与台湾两地故宫院长正式互访,这被称为是“破冰之旅”。2010年6月,故宫博物院策划了一次“重走故宫文物南迁路”重新追寻与探索那段几乎被世人遗忘的国宝逃难之途[7]。这一活动得到两院的积极响应,极大促进了两院的友好交流。
历史证明,战时故宫承载的文物南迁史是大陆与台湾的共同历史。相应的,对战时故宫的文化守护与开发保护展示了两岸人民同根同源,同样的文化背景,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两岸的故宫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两岸民间往来交流,增强公众的共同记忆与文化认同感,加强民族凝聚力。
据国家文物局《2015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显示,2015年全国备案且社会功能发挥明显的博物馆4 626家,其中包括186 家陈列馆,史料陈列馆仅3 个,分别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湘西剿匪史料陈列馆、威远县罗世文烈士史料陈列馆。而以展示抗战时期文化抗战为内容的博物馆仅1 个:李庄抗战文化陈列馆。反映文物南迁的博物馆数量为0[2]。2018年1月,故宫学院(重庆) 揭牌仪式暨故宫文化传承活动在重庆举行,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重庆)计划在2019年春节对外开放[8]。通过数据对比得知:战时故宫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座以文物南迁史为纪念主题的史料陈列馆。
战时故宫向人们展示故宫精神、抗战精神、文化抗战的峥嵘岁月,它是一个承载着历史精神的博物馆。作为唯一一个以故宫文物南迁史为展示内容的史料陈列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的存在意义是公共性的。但另一方面,它的建设及经营者又是私人个体,这让战时故宫以“民办非企业”的私人博物馆身份发展了十年。
反观当年故宫文物存放乐山之一的峨眉,现如今,当年的文物存放点已经完全看不到原貌:大佛殿、武庙、土主祠都已经不存在,或成为学校、或成为小区楼房。安谷的文物存放原址虽然也有着严重的损坏:或被拆毁、或成为粮站,但仍然还有一些残存,战时故宫正是依托这残存的不可复制、 不可移动、 独一无二的原址,成为独特的文物南迁史料陈列馆。
这都是乐山战时故宫的历史意义与存在的必要性,反观其他私人博物馆,哪个又不是有着存在的必要性呢?
城市中的文化地标是能够代表一个城市精神文化的标志性建筑,有着深刻的精神文化内涵,文化地标的形成离不开与市民的参与。打造文化地标的目的就是将其推广。而私人博物馆在今天又应该如何打造成文化地标并成为当地的一张新名片呢?
2015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安博物院调研时指出:“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在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时,谨记历史的挫折和教训,以少走弯路、更好前进”。在当今经济发展趋势下,博物馆产业发展得最好的办法就是与旅游相结合,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拉动私人博物馆的发展,可以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举。将私人博物馆打造为文化地标以旅游的模式进行推广,在带动私人博物馆发展的同时也能辐射到周围地区的发展。下面重点提出如何将战时故宫打造为乐山市的文化地标。
要将战时故宫打造为文化地标、乐山的一张名片,首先需要改进它自身所存在的弊病。
3.1.1 提炼展览主题、多样化展览
展览是博物馆的独特语言,是实现博物馆社会功能的主要途径。在多次参观战时故宫后,笔者发现战时故宫馆内的藏品放置散乱,个别物件摆放突兀且与馆院主题不符,陈列物品单一。
针对这些问题,全馆可以以体现文物南迁史与展现南迁精神为主题进行多样化的展览,通过实物、图片、影像资料、声音、绘画等内容的展示,使展品连贯、协调、组合地组合在一起,凸显出战时故宫主题,增强感染力,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从而达到精神上的冲击。
3.1.2 改善基础设施
完备的基础设施能够给游客一个良好的旅游体验,无形中提高景点的“回头率”。在参观战时故宫后可以发现它的基础设施是跟不上的,如:灯光设备、卫生设施、安全防护等,甚至于参观者在馆内观摩还能够听到馆区的休闲山庄传出来的嘈杂声,这样的情况会极大破坏馆内的气氛,很难使参观者有历史代入感。
基础设施应当是从里到外、 由上至下都是完整齐全的,小到清洁工具,大到全馆灯光设备都应该是完备的。这样才可以为游客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也为良好的陈列馆氛围奠定基础。
3.1.3 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做好讲解工作
因为私人经营的原因,战时故宫的日常管理人员与讲解人员基本都是本地村民,受限于知识水平与认知力度,根本无法满足参观者的需要。参观者走进战时故宫基本上就是属于“放养式”状态,战时故宫的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战时故宫所展示出的文物南迁史所蕴含的历史精神、 现实意义与细小的有价值的故事仅仅通过照片与实物是无法完全知晓与领会的,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人工进行讲解,讲解员就成了必要的人员,他们就成了战时故宫实现教育目的的关键。
发挥讲解人员的关键性作用就需要有专门的文化素养,对这段历史有深刻的认识与理解,还要能够了解游览者的需求的人员。讲解员的培养可以通过面向乐山当地高校招募一批志愿者,这样在满足了教育目的的同时还能够减轻资金压力。其次要做好讲解词的撰写,在简短的讲解词中让游客清楚地认识战时故宫、了解历史、感受精神。
3.1.4 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发展理念
博物馆的发展也要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潮流,跟上时代的步伐进行创新,这是它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并发展的重要途径。文化旅游市场现状要求战时故宫的发展必须“在表现形式上注重参与性、趣味性和冒险性”。基于这样的现实,战时故宫可以推出一系列可实现的产品:拍摄故宫文物南迁纪录片,让游人有历史代入感,与历史共鸣。推出新媒体体验项目如VR:设置特定的场景,让游人深入感受文物南迁路途中的艰险、典藏时的困难。推出特色的主题活动,比如表演、答题等,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这些活动融观赏性、趣味性、参与性、互动性为一体,发挥博物馆有别于课堂的特殊教育作用。
对内“硬件”设施完备的情况下,对外应该做的就是全方位,多元化地进行宣传。
3.2.1 分对象宣传
战时故宫作为一个民间博物馆同时又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的宣传对象总的可以分为三类:本市青少年、市民大众、外来游客。面对青少年要有效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有效组织青少年进行观摩学习,提高它的社会效益从而增强影响力。面对大众市民与外来游客可以在主力推广战时故宫的同时结合安谷当地的特色进行多样化旅游内容的宣传:文化+美景+美食+旅游。战时故宫的文化不消细说,美景主要可以推广战时故宫园区附近的大片油菜花园与橘子园等自然风光,美食则以安谷当地特色的美食为主再延伸至乐山美食,知名的安谷本地美食当数“章蹄花”。推广仅仅靠个人是不够的,在这个过程中要是能够得到政府部门的帮助,必定会事半功倍。总之,这样的推广模式更有利于吸引游客的目光,使旅游内容多样化,更具全面性。
3.2.2 载体多样宣传
定制旅游指南。旅游指南一方面可以帮助旅游者了解旅游资源的基本信息、路线、活动等内容。另一方面对于景点本身来说,它又是旅游资源、设施服务的无声推销员。旅游指南可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指南,以使宣传的受众更为广泛。线上主要可以在网站、微信、微博等线上平台设置战时故宫旅游指南。虽然线上还可以通过诸如APP、数字博物馆等方式进行宣传,但是私人经营的战时故宫,资金方面是十分有限的,况且现如今像微博微信这样的“微平台”上有很多的使用者,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因此在上面进行推广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线下主要就是印发传统的旅游手册。这种旅游指南主要内容包括:战时故宫介绍、地理位置、最佳路线、特色活动、最佳食宿点等基本内容。让游人做好游玩预习并感受到服务的亲切。
拍摄宣传纪录片。纪录片可以全方位、真实可感、细致地将战时故宫展现到人们的眼前,能够使人们方便快捷地了解到战时故宫的特色。纪录片在无限地传播过程中也能够提高战时故宫的知名度。
3.2.3 延伸性宣传
设计旅游纪念品。旅游纪念品是游客用来收藏、纪念、馈赠并能感知到某种特定旅游意义的物品。旅游纪念品在延伸游客的游玩体验和增加收入的同时还能够对景点进行延伸性宣传。战时故宫的旅游纪念品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诸如图册、书签、编织袋、装饰品一类。能彰显战时故宫主题、展现战时故宫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9]。战时故宫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它所展示出全民抗战的团结精神、故宫人的典守精神、 文物存放地的场所精神都是中华民族精神不可分离的一部分。战时故宫的存在有利于让人们正视历史,增强人们的历史使命感与民族文化自信。
将战时故宫这样的私人博物馆打造为当地的文化地标,成为一张文化名片,这在提升私人博物馆本身的影响力与促进它的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也能够进一步促进当地的旅游发展。
通过对战时故宫现状与历史意义的阐述,探究其发展的方法。使更多人了解我国像战时故宫这样的私人博物馆的发展困难与存在必要性,对于战时故宫的研究探索也会对其他私人博物馆提供一定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