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丽霞,李艳,高雪莲
(沧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北沧州 061001)
蒋斧本 《唐韵》为唐写本残卷,由吴县人蒋斧于1908年经罗振玉介绍购于北京琉璃厂旧书肆,现存《唐五代韵书集存》[1]。该本现存去、入两卷,其间多有残缺。与《广韵》比对可知,该本去声卷现存第八未韵“”字后部至第十九代韵“赉”字前部,第二十五愿韵“献”字后部至第五十九梵韵。入声卷三十四韵大部分完整,第三十一职韵、三十二德韵残缺严重,其余个别小韵略有残缺。尽管也有其他《唐韵》写本或抄本传世,但蒋斧本是目前能见到卷数与内容最多的《唐韵》传本。徐朝东先生考证该本为“唐孙愐开元二十一年本”2],且与隋代陆法言《切韵》一脉相承。笔者曾对《唐韵》与《广韵》进行系统比较,发现二书大到韵目设置,小到词义解释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可见在《切韵》系韵书中,《唐韵》承上启下,在韵书研究史上意义重大。此外,该本《唐韵》征引丰富,据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会考卷八录》所载孙愐《唐韵序》:“(《切韵》) 随珠尚颣,和璧仍瑕;遗漏字多,训释义少。”故其“敢补遗阙,兼及诸书,为注训释”,并言“其有异闻传说、姓氏源由、土地物产、山河草木、鸟兽虫鱼,略载其间,皆引凭据”[1]。《唐韵序》中记载书中所列引书广涉三苍、尔雅、字统、说文、玉篇、石经、声类、韵谱、诸子史经、汉、三国志、晋宋后魏、周隋陈梁两齐等史、本草、姓苑、风俗通、古今注、英贤传、王僧儒百家谱、文选诸集、孝子传、舆地志等。由于唐以前著述以手抄本盛行于世,流传不广,且年代久远,再加上战乱频仍,大多已经亡佚不传于世。有些著述虽有后人辑佚,但已非其书原貌,正因由此,《唐韵》引书显得弥足珍贵。该文受熊桂芬先生《〈广韵〉引书新考》[3]一文的启发,在前文《〈唐韵》与〈广韵〉词义训释比较研究》[4]的基础上,将《唐韵》引书建立数据库,并对其进行分类整理。
经统计,蒋斧本《唐韵》去入两卷,除去字迹不清、训释残缺部分,共收字4 366个。有引书者780条,共计引书98部,不包括单篇的诗、赋、文章。其中现存引书66种,兼收潘岳射赋、左思吴都赋、蜀都赋各一;已亡佚但有后人辑佚引书30种;已亡佚引书2种,引书次数计837次。下面依据《中国丛书广录》[5]将所收引书分为现存引书、已亡佚但有后人辑佚引书、已亡佚引书三部分,各部分依据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因已亡佚引书数量不多故不单列,仅在文后提及。书中存在部分单引注者,未见书名者,看不出引自何书,文末列引人类,存疑待考。另今本《唐韵》几经转手,传抄错讹者在所难免,因该文旨在梳理该本引书概况,皆据实录入,不加评述,个别语焉不详者,则在文中列出,存疑待考。
该文体例依引书为序,后计征引次数,并在括号内将被释字逐一列出,以备参研。
1.1.1 五经之属
易类:易 1(彖)、易注 1(戒)、易疏 1(彖)。
诗经类:诗 13(斁、泥、扒、摡、僾、灓、駽、慉、堀、祮、蹢、咠、畟)、诗传 3(、僕、襊)。
1.1.2 孝经、尔雅之属
孝经类:孝经1(僸)。
1.1.3 小学之属
说文解字253(因为这一部分内容前人已经作过详细论证,在此不多加赘述)、字林43(翡、廗、蛻、毻、、、、、隈、縡、扮、、翲、、科、瘴、廠、、訂、獸、、媾、掞、爁、、、哭、、慾、律、、禼、、篕、唊、霫、妁、鵲、雒、矐、職、、)正名 1(荅)、玉篇 6(茛、、輵、鈌、、捩)、释名 1(潢)、广雅 28(裫、僐、絹、、攩、、劍、、窇、燩、侄、桼、、忔、扢、瘌、、截、鱴、、、霅、衲、、謶、藥、彠、)、方言 12(後、、柫、嬒、捌、、袷、钁、、敕、、)。
另去声第十四祭韵,鱼祭反,“褹:云林云,複襦”[1]。此条所注之“云林”疑为字林之误,待考。入声第一屋韵,房六反,“椱:織椱卷繒者,出字林统。 ”[1]此条“字林统”应有衍字,待考。
1.2.1 正史之属
商书 1(圛)、周书 1(熮)、史记 4(豫、錯、娽、骨)、汉书 4(筁、堗、麧、縌、捷)、汉书王莽传 1()、汉书游侠传 1(繡)、汉书儒林传 1(繆)、汉功臣表 1(革)、髙帝纪功臣表1(合)、后汉书第五伦传1(第)、后汉书西羌传1(盛)、魏志 1(正)、魏志华佗传 1(頓)、蜀志 1(爨)、后魏书 11(菟、素、步、賀、副、就、馝、沒、嗢、牒、牒)、后魏书官氏志 2(屋、叱)、晋书 1(羽)、宋书 1(猘)、北齐书 1(步)。
1.2.2 杂史及其他
杂史类:国语 4(霸、墣、糴、簎)。
传记类:匈奴传 2(蹛、穀)、列仙传 4(務、冠、羨、偓)、神仙传 1(帛)、文士传 1(棘)、春秋传 1(溠)。
地理类:华阳国志2(爨、句)。
按:史记部所引各书,以介绍人名姓氏为主,而且绝大多数是少数民族汉译复姓。
1.3.1 诸子之属
1.3.2 杂学及其他
小说类:神异经1(蜚)、西京杂记1(炭)。
兵书类:司马法1(聅)。
集部引书仅楚辞及楚辞注:楚辞1(沬)、王逸楚辞注1(哫)、楚辞注1(嫉)、另有单篇文章:潘岳射赋1(掛)、左思吴都赋 1()、蜀都赋 1(皛)、宋玉 1(堀)。
2.1.1 字典之属
2.1.2 韵书及训诂
正史类:汉书音义 2(絭厥)、孟康 1(埒)、如淳注 1(薦)。
编年类:古今人表1(太)。
载记类:前燕録 1(慕)、南燕录 1(賀)、后赵录 1(素)、后秦录 1(相)、蜀录 1(爨)。
传记类:三辅决录 2(射、接)、何氏姓苑 62(據、遇、樹、住、暮、故、太、伂、麗、銳、背、能、憲、幹、漢、粲、奐、患、見、薦、變、厙、、亮、妄、況、盎、伉、竟、慶、政、廄、胄、舊、授、貿、鄮、鏤、禁、濮、沐、幅、、肅、鵠、朔、學、達、脫、察、蘖、適、赤、澤、納、給、略、斫、雒、式、嗇、弋)、陶偘传 1(布)、孝子传 1(噲)。
地理类:南越志 1(蜐)、异物志 1(蒳)。
子部引书有2部,分别为司马彪庄子注2(擉、慹)、尸子 1(骨)。
《唐韵》所载引书有的已经亡佚,并且到现在由于资料有限,尚无辑录本。该类引书有:九氏夏录和文类。前者见入声第五质韵,吕栗反,“叱:又虏复姓,九氏夏录有將作大將叱于阿利”[1],后魏书官氏志亦有此记载。后者见入声第十七薛韵,章允反,“准,文类云,准,鼻也。”[1]此释义初见鲍彪注《战国策·中山策》。二者在《广韵》中已无记载。
此外,《唐韵》还有单引注者,没有书名的情况,有代表性的是杜预、孟康、如淳、郑玄、郭璞。古籍记载,杜预晋人,主要注释《左传》;孟康、如淳都是三国曹魏人,都曾著述《汉书音义》,原书虽然已经亡佚,但有辑佚本。以上三位容易判断出注的是哪部书,所以归到了引书当中。但是如果著述太多就不好判断,如郑玄2(越詻),因为郑玄注过三礼,文中没有说明是哪部书,所以需要进一步考证;郭璞9(鱖、痸、賚、、蜼、蔌、、、斸),郭璞为《山海经》《尔雅》《方言》都作过注,这里没有明确说明,也需要进一步考证。经过穷尽性搜集与整理,蒋斧本《唐韵》引书情况一目了然,其中所载存世引书可与传世文献互参互正,考校纠谬;其中所载亡佚引书可为古籍辑佚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