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研究现状及应对策略

2019-12-26 08:44伏伟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32期
关键词:跨文化现象交际

伏伟

(江苏开放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0036)

早在20 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apir(1921)在《Language》一书中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2000年,从丛教授在《光明日报》发表题为“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育的缺陷”的文章,首先提出“中国文化失语”的概念。从那时起,很多学者调查、分析、研究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出现是社会环境和教学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情境中,多数学生无法用英语主动、有效、准确、清晰、流畅地表达中国文化内容和文化内涵,这是中国文化失语的典型表现。为减少乃至消除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对其进行研究有其必要性。

1 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研究现状

用CNKI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中国文化失语”为主题检索学术论文,发现2000年至2009年间共有45 篇研究成果,2010年至2019年间共有401 篇研究成果。其中2000—2009年共计45 篇,包含中国期刊论文37 篇,硕士学位论文7 篇,博士学位论文1 篇;2010—2019年共计401 篇,包含中国期刊论文370 篇,硕士学位论文16 篇,博士学位论文13 篇,重要会议论文2 篇。

可以看出,自从从丛教授提出“中国文化失语”概念以来,外语界教育工作者对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表现出极大关注,与之有关的学术论文逐年增加。

从2000—2009年的10年间有40 余篇学术论文,显然在这段时期对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从2010—2019年的10年间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一些硕士论文、博士论文和重要会议论文对此话题进行深入探讨,总数达到四百余篇。

笔者对近五年(2015—2019)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比较,发现大部分研究者从“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背后的原因”“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解决措施”和“从不同角度研究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等方面对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进行研究。

1.1 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背后的原因

朱桂生(2016)采用问卷和访谈的研究方法,在部分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和教师中就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进行调查,发现大学英语基础教学对本土文化探讨和传播缺乏足够重视,片面理解跨文化交际,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产生[1]。

史媛(2018)通过测试、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探究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内在原因。她认为高职英语教育要培养具有跨文化语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内容应成为教改重点[2]。

1.2 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解决措施

向士旭(2015)在分析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和原因的基础上,提出“转变观念,培养文化平等意识”“优化教材,加入中国文化元素”“认同文化多样,重视双向文化教学”等补偿策略,希望能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3]。

赵葵(2016)分析高校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及其成因,提出“跳出大学英语教学窠臼,创新文化教学体系”“多角度构建创新模式,搭建跨文化交流平台”“全方位展开、 构造大学生文化体验课堂”“摒弃因袭守旧观念,创新大学英语教学方法”等应对措施[4]。

1.3 从不同角度研究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王品(2015)从文化生态学视角出发,探讨引发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原因,并建议从意识、教材、教师、教学以及评估机制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应对策略,以达到缓解该现象、维持文化生态系统平衡的目的[5]。

赵海燕(2016)从文化变迁的角度对文化变迁中的中国高校英语教育、 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历史文化根源以及解决问题的文化路径进行分析。她提出当代高校英语教育应该回归“自文化本位”,明确中国英语的教学研究价值,根除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促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6]。

1.4 从其他方面研究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张琨、孙胜海(2015)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测试卷、调查问卷和访谈,探寻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对大学英语教材编写的启示,给英语教学研究者、教材编纂者、英语教师提供新思路[7]。

岳春芳、张健(2017)通过综述分析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探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程中和教材改革相关的问题,并提出在构建和谐文化生态视角下推进大学英语教材建设思路[8]。

2 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应对策略

2.1 导入中国文化有利于交际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不能只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而应将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作为教学目标。既然是跨文化的交际,涉及多方文化,就不该厚此薄彼,而应采取文化兼容、文化并重的态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同时重视中西文化的传播,既要重视西方文化的输入,让学生们学习西方文化,又要重视中国文化的输出,让学生们学习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有更直观的感受,而且能培养和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

以前英语没有普及时,西方文化缺乏导致谈话双方无话可说或对牛弹琴,很多中国人在国际活动中交流不畅。现在英语已经普及,却因为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存在问题造成“肚里有货倒不出”的尴尬局面,严重阻碍中华文化走出去,也使得中国人在国际活动中无法尽情展现大国文化底蕴。

在英语教学中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这一模块的弱化才造成这样的结果。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注重中国文化导入与渗透、 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 强调中国文化体现课程思政化

“课程思政” 是从国家意识形态的战略高度考虑的、“大思政”格局的内在要求。课程思政要求基础课与专业课以课堂教学为抓手,在“授业、解惑”的同时也要“传道”,进行价值引领。从理论上讲,价值引领至少应该包括: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公共英语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不仅是语言基础课程,也是素质教育课程和文化传播课程,。中国传统文化值得传承的东西太多,比如道德修养所讲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等,对于素质教育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中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英语教材涉及中国本土文化的内容不多,老师传授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知识也不全面,使得学生认为了解外国文化比了解本国文化更重要。长此以往,不仅使中国文化走向国际的机会流失,还使得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弱化。

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是公共基础必修课程,是大学生中西方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最突出的课程,大学英语课程应该本着“依托中国文化自信,探索英语文化精彩”的课程理念,通过选取适合的教学素材,突出价值引领的教学策略,解决思政教育与外语教学“两张皮”的难题。

2.3 忽视中国文化可能引发理解偏差

中华美食是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美食时,名目繁多的美食命名让介绍者犯难。煲仔饭翻译成“cook child rice”大概会让老外吃惊。煲仔饭源自广东广州,以砂锅为器皿煮米饭,而广东称“砂锅”为“煲仔”,所以故称煲仔饭。将煲仔饭称为“Clay Pot Rice”或“Hot Pot Rice”即可。

中华文学作品声名在外,尤其是中国的四大名著,外国人对此颇感兴趣,但这也是文化交流的难题,《水浒传》翻译成“The Story by the Water Margin”略显直白,“水边故事”让听者摸不着头脑,China Daily 提到水浒传的时候用了“Outlaws of the Marsh”,指沼泽地里的不法之徒,水浒里的一百零八将确实借着那片沼泽地劫富济贫。“Outlaws of the Marsh”是意译但很传神。

跨语言交际不是单纯的跨人种交际或是跨国家交际,更是跨文化交际。以上例子说明忽视文化内涵有时候会引发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些误解。随手打开网络引擎一搜,就会发现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对于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不正确而造成的误会屡见不鲜。

3 结语

目前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在我国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中国文化知识的不足及其英语表达力的欠缺制约着学生跨文化背景下交流的顺利进行,使学生们不能用英语主动、有效、准确、清晰、流畅地输出、弘扬中国文化,无法真正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这不仅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英语应用型人才,其背后所折射的文化认同危机更令人忧心。研究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有其必要性,研究者们应该加强对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研究,并逐渐从理论研究走向实证研究,从成因研究走向对策研究。

猜你喜欢
跨文化现象交际
情景交际
交际羊
两块磁的交际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奇异现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