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友善观影响因素及培育方向

2019-12-26 08:38肖宇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3期
关键词:观念影响大学生

肖宇

(辽宁工业大学健康管理中心,辽宁锦州 121001)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了高校要“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而大学既要为社会培养高精尖人才同时也要重视德才兼备,才是长治久兴之计。对于学生来说其思想观念是指引行为的根本之所在。其中关于如何对待人以增强个体道德品质,提升社会适应同样是关注重点。大学生如何对自我角色及社会责任建立正确认识及态度,如何持有正确的友善观,对其立身处世也是一项意味深远的话题。

1 大学生友善观及其影响因素

友善观指对他人友好,替他人着想、成全他人。友善观代表着以温和的态度、互助的方式达成合作的良性关系。友善观的形成受一系列因素影响,主要因素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1 家庭成员观念及榜样作用

一个人观念的形成始于婴幼儿时期,这期间家庭承担着照顾的责任,同时也肩负着影响下一代的责任,家庭成员所展现出的行为规范、言传身教影响着儿童的模仿方向。孩子在家庭的教育下不断形成是非对错的观念,在与人的互动关系中最早尊崇家庭成员的指导。至中学直至一直延续到大学,家庭的照顾责任才逐渐在时间和空间上降低,这时在观念上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对稳固的基础。

1.2 义务教育的弱化

我国高考制度以分数为上,家庭和学校认为自小学起其主要任务就是学习,除学习以外的认知行为习惯等并不受到重视,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更为严重。虽然学校的主流思想教育仍存在,但多数只是思想灌输和教育,在认知形成的行为践行的落实上重视不足。

1.3 社会视角利益化

现今社会乱象丛生,诸如老奶奶该不该扶等事件影响犹在,与人为善到底该与不该,大众对其争论不休,同时部分媒体有利益主导,更凸显了媒体的功利化,而主流媒体引领力量稍显不足。同时法判结论也影响着当下未完全成熟,不知如何应对这类事件的大学生群体。

1.4 自我受客观、主观、内在模式影响

一是与客观因素相关。尹绍清[1]研究发现,大学里攻击行为发生在认识的同学间比例为75.59%,发生攻击行为最多的场地是在宿舍,占比71.11%。再加上大学生自我控制力不强,在情绪发泄时部分人会采取向外宣泄的消极方式,可能会在言辞或行为上伤及他人。大学生活中难免存在一些利益冲突,虽然符合了大众的利益却侵犯了个人利益,学生可能会因个人利益被影响出现挑衅他人、责难他人,甚至辱骂、打骂他人的情况出现。同时研究还发现因时间、地点、是否酗酒等影响友善行为的出现。

二是性别差异。尹绍清[1]研究发现,在性别上,攻击性男生之间>男女之前>女生之间。同样,张文海等人[2]研究发现,女生在友善的易接近性与有益性方面显著高于男生。说明女生更容易接近,倾向友善态度。与邓丽芳等[3]研究结果一致。随着年龄的增长,受社会性别角色期望,女性比男性表现出更多的情感表达及友善行为,这是由于性别角色化的结果。另外张文海等人还发现在友善的易接近性上,大二明显优于大三,大三表现最低。可能是因大一意识到人际的需要,大二充分发展之后遇到挫折而导致大三回避社交倾向。这凸显出各类群体的差异性。

三是自动化的认知加工。周颖等[4]人研究发现,负性评价的启动刺激会引发对他人不友善的评价,从而增加内隐攻击性的评价。若长期处于此类环境,会稳固攻击性认知方式,进而对个体判断、行为、动机、情绪方面造成稳定的负向影响。现代学生较过去的非独生子女更具有个性化,自我要求与对他人要求存在失衡,更易引发负性评价。

四是观念与行为不一致。学生本身懂得一定的友善观,懂得要与人为善是中国的传统道德,但在实际行动中会考虑远近亲疏、利益纠葛以及后果等而望而退却,无法做到知行合一,说到底还是对友善观存有质疑,无法坚定立场。

2 大学生友善观的培育途径

2.1 家庭的榜样及纠偏作用

家庭中父母的影响最大,其对于问题的看法会通过言语和行为表现出来,同时学生作为家庭中的成员会从很多侧面,如言语态度、行为表现、后期评判等体察到关于友善的价值观念,从而不断地形成自己的友善观。所以家庭成员的自我友善观的改善和提升以及在态度与行动上的践行,是学生奠定正确友善观的前提和基础。

另外,父母对于孩子行为的管教约束力不同。在某些观念的偏颇上,父母会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来纠正学生的价值观念。如何正确处理学生已有的错误的友善观念与行为就尤为重要了。如果学生观念、行为有所偏颇,必先纠正学生已有的错误的友善观念,但要抱着理解和共情的态度来与学生交流思想,而不是生硬的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体察学生的动机,从源头上了解才能知道从何下手,这样学生才能从观念上做到真正地接受。同时,对于学生做出的积极的、友善的行为予以肯定,用正强化的方法来巩固学生的良性行为的继续发展。故而,家庭成员的友善观正确与否,关乎着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2.2 学校明确教育目标,设置多样化教育方式

学校是除家庭以外践行教育的主要场所。

首先,学校要明确教育目标和对学生、家庭、学校、社会的多重意义。立足于此,除以主体教育为主,更需要每一位教育者参与到教育与引导中,不仅局限于课堂之上,更多的是践行中引导,配以知行合一,促成长期稳定的价值观念。

其次,理论结合实践,树立榜样行为,形象化的传达友善观的践行方式,便于学生从模仿学习逐渐过渡到自主行为。学校实践活动可以友善观为主题,以不同性质、规模团体进行,也可以结合社会实践,设定体验任务,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互为友善的益处,同时也打破现今社会中自私自利的观念,传递和影响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形成良性动机及循环,创造良好的公序良俗。

无论从内而外教育引导,实际中可能因生存环境的影响而造成个性的碰撞,究其原因可能是价值观碰撞。许玉芬[5]认为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心理咨询比较直观的一种形式,可以帮助学生重新审视自我,也可以帮助学生调整人际关系。这类形式体验性强、感受性强,能获得积极反应,避免激烈的不可限制的碰撞,是学生容易接受的一种方式,广泛被应用于调整寝室人际关系等小团体的关系重审问题,也从另一个侧面给予我们提供调整友善观的新型方式。

2.3 正向引导社会舆论,规范法律认知及奖惩机制

如今全社会的教育层次差距较大,素质教育的践行近些年才猛然发展起来,这方面基础良莠不齐。我们应该力行实事,将基础性素质教育不仅聚焦于学生层面,更应该聚焦于全体社会、全体人民,提升全体人民的整体素质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否则,学生不成熟、不稳定的心理特点极为容易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负向影响,进而降低、甚至破坏正向教育的效果。

一是大众舆论导向的影响。多数社会事件都是通过记者描述了解,部分记者为博人眼球,描述事件有失偏颇,同时也渗透着个人价值观。大学生对于新媒体兴趣极高,喜欢翻看新闻热点、了解社会动向。同时情绪等易被带动,判断力不强,有时完全依附着记者提供的视角来看待问题。所以,规范舆论导向,全面的叙述、分析、解读事件,是对于新闻工作者的要求,同时也是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友善观的重要途径。

二是法律判决的影响。社会事件诸如老奶奶倒地该不该扶的问题曾引起了轩然大波,这类事件层出不穷,人们开始质疑人类的友善是否需要建立在某种条件之下。法律的最终判决变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牵扯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同时也能引导行为导向,影响大学生对自己的内在要求和行为准则。

三是激励惩罚机制的影响。法律是道德的基准线,良好的价值观教育不能依靠法律来衡量,而是要建立健全对于友善行为的奖惩机制。对于出现在优良的友善行为给予认可和奖励,强化内在动力机制。对于践踏友善观的行为予以一定的惩处,规避不良事件的发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友善和谐的环境氛围,以点带面,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形成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2.4 促进自我成长,达到内外一致

一是自我成熟、成长。有意识培育自我全面认知、分析、客观看待问题、建立合理情绪宣泄方式,有目的健全自我能力要求,以便更理性地看待、分析、对待人际等各方面问题。

二是针对性别差异的努力方向。由于受到社会性别角色期望的影响,男生在友善行为的表现上不足于女性,但是社会是互动的,个人可有意识地自我调整。三是学习心理学知识,健全对于意识、行为成因的了解,尽量规避负向的启动刺激。了解心理科学对于我们了解自己、通达人情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不至于受到某些规律的必然性影响,正确、客观地看待事物。

四是知行合一。部分学生可能存在说一套做一套的现象,造成认知和行为不符。这就需要提升自我认识,多与教师、长辈交流,获得正确的观念,达到内在的动机和观念的统一,行为上才能够做到统一。

3 结语

综上所述,个体是无法脱离家庭、学校、社会而单独存在的,故而三个方面应该同时起步,齐头并进,各方面形成统一,才能不断促进大学生友善观的稳定、快速、和谐发展,进而满足高校培养有质量的人才的要求。

猜你喜欢
观念影响大学生
美食网红如何影响我们吃什么
维生素的新观念
坚持系统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新闻观念与实践需反转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