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中职语文教学,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2019-12-26 07:12:16郭维峰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27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教师应中职

郭维峰

(白银市工业学校,甘肃白银 730900)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从古至今的文人学士的智慧结晶,对当前中国的经济持续发展和政治长期稳定起着不可替代的反作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五千多年来人们的文化传承,随着历史的更迭和社会的发展变得更加五彩缤纷。中职语文中应着重弘扬中华文化,加强培养当代中职生的文化素养,免受世俗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蚀。中职语文教学中,应创新传统文化的教学方式,引入微课、慕课等现代信息技术资源,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应分析并掌握中职生的不同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创设科学合理的传统文化教学路径,在中职教学中有效促进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可持续传播。新课改理念强调学生应一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化被动为主动,在教师的教学主导下,自主探究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为社会和市场提供满足职业需求的高质量劳动力。本文就当前中职教学现状,分析和浅层次探讨如何创新中职语文教学,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1 分析中职语文的教学现状

1.1 语文基础薄弱

中职生大多是学术成绩差,选择中职院校以提升自身的技能掌握能力,因此传统的文化知识相对而言比较薄弱。在当前语文教学中,一线教师可以明显的发现,中职生的学科素养较低,对于我国重要的历史人物知之不详,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必备诗词也无法清晰的表达自身的观点,甚至于国学中的四书五经,绝大多数的中职生也很难全部知道。除此之外,当前中职生的阅读量达不到中学生的要求标准,而且课外阅读的内容局限于网络小说、漫画等边缘文学,很少量的学生去研究中国古今的优秀文化代表。在中职语文课堂中,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必要的传播路径,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职生之间存在难以跨越的鸿沟。

1.2 爱国精神形式化

我国的政治经济理论通过新闻、媒体等多种客户端向外传播,中职生每天也有观看新闻联播的规定,但是这种承载爱国精神的文化传播流于形式,很多学生认为国家大事距离自己很远,涉及不到自身的切实利益。爱国精神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却没有走进中职生的心中,在升国旗仪式中,中职生存在着态度不端正,行为不得体的问题。中职语文课堂中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精神让部分中职生嗤之以鼻,还振振有词曰当今是和平年代。因此,中职语文的学科教学担负着警醒中职生的爱国精神的重任,使爱国精神真正的贯彻落实到中职语文课堂中。

1.3 人文素养缺失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师的教学资源得到空前的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中职生能够快速的接触新事物,但存在信息获取碎片化,缺乏了深度的领会和咀嚼,不能深刻的体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中职语文学科的教师以教材为中心,教学内容与教学大纲匹配,没有考虑到学生当前的语文素养水平,使学生跟不上课程,导致学生的人文素养越发低下,与周围的同学和老师缺乏针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沟通和交流,缺乏进步的动力,这是在中职语文课堂中忽略的内容,值得一线学科教师深思。创新中职语文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策略,弥补当前中职生缺失的人文素养,提升中职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最终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职院校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2 创新中职语文教学,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2.1 构建情境教学,感知中华文化

中职生的语文学习过程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有意识的创设弘扬中华文化的意境,让中职生更加容易的接受新知识,从而顺利开展中华文化的探究活动,因此,构建情景教学是创新语文教学、感知中华文化的基础。语文教师应在课堂中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利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刺激学生的感知觉,让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感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考虑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利用导学案激发中职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多媒体教学、讲授法、角色扮演法、分小组活动法等方式。例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一课时中,教师应合理分配教学实践,分步骤进行教学活动。首先,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的音频材料进行新课的导入,让学生从听觉上感知三国时期的动荡不安,奠定本节课的总基调。然后,教师打开导学案让学生思考:在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下,文人骚客们的文化情怀是怎么样的?而苏轼创作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表达了他怎样的怀旧情感。最后,让学生对诗词进行尝试性的朗读,教师针对本诗涉及到的难理解词句进行解释,并对文章大意进行释义,鼓励学生大声朗读,带入学生的情感去感触作者的真情实意。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感情阅读,通过停顿、重音等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中华文化。中职学科语文教师通过构建情境教学的方式,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人生观、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学生能够更加主动的融入诗词传递的情感中,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感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2.2 丰富阅读方式,开展分层次教学

阅读是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中职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语文学科的学习包括字、词、句、意等多种学习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加大阅读量,通过阅读高质量的中国古代和近代优秀文学来感知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感知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中职生因为每个人的家庭背景、人生经验、阅历等的不同,有不同的文化基础,学生之间存在年龄的差异性和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因此对语文学科的文章理解角度不同,产生的情感共鸣也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针对学生间的不同学习特征进行分层次教学,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进行创新教学。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独特性,采取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阅读。例如,在中职语文课本中的“将进酒”这一课时,本诗歌的整体基调是李白的豪迈,因此文章所传递的情感比较丰富,诗歌内容复杂多变,节奏整体清晰明朗。在本诗词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整体的诗词大意的同时,应倡导学生使用不同的朗读方式感受诗歌蕴含的实际意义。“将进酒”的句式整齐有节奏,让学生朗读起来有韵律,不会产生杂乱无章的感觉,节奏是诗歌朗读的难点,时快时慢,引导学生采取差异性的朗读方式反复阅读,感知文段长短句的句式所传达的磅礴的诗歌气势。教师的分层次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额感受到李白的豪迈,树立良好的人生态度。本诗蕴含了深厚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生可以通过朗读感知诗文中的意境,像“黄河之水”的明朗、“白发青丝”的青春已逝,表达出作者的少年有志而不遂人愿的悲壮情怀。中职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应采取差异性的教学策略,带领学生感受诗歌传递的中心思想和价值观,学习古代诗人不畏强权、淡泊名利的正确价值观,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2.3 增加课外实践,切身体会中华文化的魅力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包罗万象,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多,而且深入到每个人的生活实践中,中职的语文学习不应局限于45分钟内,语文教学也不可能涵盖所以的中华文化。因此,在中职语文的创新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课外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生活中、在社会实践中感知语文学科的魅力,真正体会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中职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叛逆、自我意识强烈的特点,在实际的语文课堂中,部分中职生无法集中注意力,因此教师应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来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弥补教学效率低下的不足,而课外实践就是其中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与语文学科相关的教学实践包括演讲、诗歌朗读、辩论赛、社团活动等多种方式,语文学科的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的课外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拓宽学生感知中华文化魅力的有效渠道,带领学生走进社会。例如,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时的时候,以中国的古代文明礼仪作为引入,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古代礼仪的相关文化知识。教师可以以古代礼仪为主体举办一场知识竞赛,让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亲自搜集相关的礼仪知识,通过分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加深对礼仪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让小组与小组间进行知识竞赛,利用小组比拼的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主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中国礼仪知识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语文课堂只是提供给学生一个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渠道,教师通过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文化的内涵。

3 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值得无数中国人去感知和学习。中职语文课堂作为中华文化传播的一个载体,承担着提高中职生文化素养,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继承与发展的重任。中职语文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新课改的教学策略贯彻到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深刻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为学生树立积极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榜样,使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走进社会之后顺利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最大限度的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教师应中职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华人时刊(2022年9期)2022-09-06 01:01:52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6:02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7:28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08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教师应首先在道德上成为教师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河南科技(2014年11期)2014-02-27 14:17:57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