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元元
(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咸阳 712046)
医务人员在从事医疗卫生工作时所表现出来的职业道德就是医德。医学院的学生不仅应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素养,还应该有良好的医德。儒家思想中,有许多可以供医学生借鉴的道德教育,将这些内容提炼出来,融进医学职业道德规范中,就可以帮助医学生获得更好的医德启发。
中国古代认为儒医不分家,医学中的许多思想都来自儒家文化。例如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为“仁”,在医学上的体现是“仁爱治人”;儒家思想中的“忠”、“恕”在医学中则对应“诚心竭力”、“宽恕容人”;儒家文化中的对君子仁、忠、恕、诚的四点要求,同样适用于医者。知儒理方能学医术,医儒为同道[1]。传统医学讲究“生生之道”,以仁爱救人为目的,这也是儒家文化中仁爱爱人的一种表现形式。儒生是传统医学能够持续发展的坚实助力,使传统医学与儒家文化产生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医学的思想道德准则提炼自儒家文化中,儒家文化的具象化体现在中医学中。到了近现代,科学的迅猛发展使得医学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医德教育却依旧保持着原有的节奏。作为同时具备科学性与人文性两大特点的学科,医学绝不可顾此失彼,只顾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而忽视对医者医德的要求。因此各大高等医学院不仅要在学习中提高医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还应大力发展医德教育,为社会输送一批具备高水平、高素质、高道德的优秀医学人才。
相较于其他学科,医学对个人品行的要求更高,医学生在校内所表现出的个人品行将直接决定着其日后在工作岗位中会具备怎样的职业道德。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强调“仁”,是医德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医者应当“仁心”,在面对病人时要同时具备爱心、耐心以及责任心;医者应当“仁德”,要始终将治愈病人痛苦,挽救病人生命当作最大的目标;医者应当“仁术”,用最精湛的技术毫无保留的救治每一位病人。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不应以医德丧失为代价,作为新时代的医者,更应该明白医德的重要性。精确到纳米的技术也会有不断更新而变得落后的一天,但医德教育却永远不会落后,因为这是医学事业之所以崇高的本质。
一名优秀的医学者,从正式开始接触医学知识到最后成长为一名医者,整个过程都发生在大学之中。除了对医学知识的学习,在这一阶段,医学生还应该学习什么是医德。将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精华之处提取出来融入到医德教育中,既是为了满足医学教育改革中关于“着力培养具有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丰富的人文素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创新精神的医学人才”的要求,也是为了培养出真正能为人民造福的宅心仁厚的医者。
医德教育中讲究对医学生进行感化,让每个个体通过不断的内心体验,从而积累出深刻的道理,这与儒家文化中所提倡的修身养性不谋而合[2]。因此利用儒家文化对学生进行医德教育,能够更加正确的引导学生,使学生树立坚定的意志、培养崇高的医德。儒家文化中的自省、仁德、克制私欲等内容都可以很好地与医德教育结合在一起。每天对自己的工作内容进行总结反省提高,面对患者时要带着仁爱之心,不屈于小利。这些都是一名优秀医者所应该具备的高尚医德。
以“人”为本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尊重整体的同类性。每一个人都有其不可忽视的价值,要尊重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平日里要做到宽以待人、严于律己,每日三省吾身的同时尊重、理解、重视、关怀他人。
医德教育中的一个重点就是要让医者具备仁爱之心。当面对身患疾病的病人时,医者要自发地对病人进行不关乎金钱或权位的关心,要对病人的痛苦感同身受、对病人家属的焦虑表示理解,急在病人前、想在病人前。具备如此医德的医者,才可以算得上是一个优秀的医者,所具备的医术才能被称为仁术。除此之外,医德教育的重点还应放在培养学生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情怀上,医者不论面对哪种病人,都应该保持着基本的尊重与同情。做到“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医务工作者从学校走上社会,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医学院应该将儒家文化贯穿其中,以“仁”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个人品质。
“仁”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分为“忠”和“恕”两个方面。人交往的时候忠厚诚恳、人做事的时候认真负责、恪尽职守叫做“忠”;人交往的时候能够推己及人、人做事的时候能够忍耐、容人叫作“恕”[3]。医者的身上肩负着国家人民的健康和个体的性命生死,这样的重担要求医者必须有足够宽厚的胸襟和勇于奉献的精神。要对自己的内心忠诚、对患者的生命忠诚、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忠诚;用最专业的知识和最真诚的心对待每一个患者,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这样不仅会缓解医患紧张关系,也会使医者的工作更顺利。医患关系之所以常年占据人们的视线,除了少部分是因为病人的无理取闹,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因为无知而造成的情绪恐慌。医患之间的关系并不完全对等,患者无法了解医者内心的想法,又对自己的身体极度重视,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情绪恐慌,与医生发生矛盾。解决这个问题的首要条件就是医生要以忠诚、宽恕、兼容、博爱的精神去理解患者,尊重患者。
医务工作的提高与升华是医者医德的体现。医者要与患者之间保持良好的交流,以仁心、仁术对待患者,秉承着忠诚与宽恕的原则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负责、对每一个生命负责。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所谓诚,说的是对人真诚、对事诚实、言行一致。医者在未来的工作中,必然会面临许多关于诚的选择题,在做出选择时,希望医者能够想起他所面对的鲜活生命,做出无愧于心的选择。当下浮躁的社会,各行各业都非常重视诚实守信这个品格,医药行业尤甚。医患关系的特殊性导致医者与病患之间必然存在信息不对等,患者始终处于较为弱势地位,而出于对健康的渴望,患者又会无限放大其对医生的期望,因此在患者的就医过程中,总会不自觉的信赖、亲近医者。此时,如果医者可以通过高明的医术救治患者、并且态度亲和、及时地向病患家属陈述病情,那么医患之间的关系就会更加融洽。
儒学文化所推崇的至高无上的道德准则就是“仁”。“仁”的核心是爱,所谓仁者爱人。与孔子齐名的孟子,在“仁”的基础上,提出了“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求我们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医学的本质是救死扶伤,为他人的生命负责,因此医术在古时又被称作“仁术”[4]。它不仅是一项可以“生生之道,活人之术”的技术,也是一种推己及人、仁爱待人的道德信仰。将儒家思想中仁爱的内容放在医者的医德教育中,就可以更好地引导医者恪守职业操守、能够在面对病人的时候做到推己及人,用真心与爱心对待患者,对患者爱护、关心。当病患因疾病而表现出烦躁、情绪失控时,要以包容的心态对待病患、理解病患,从而真正的做到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仁爱”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其核心内容是人道主义与人文关怀,要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尊严、肯定人的价值。而医学最终的方向也是人道主义,二者殊途同归,最后都是追求人的价值与精神需求。对于每一个医者来说,人的价值都是最大的,“人命至重,贵于千金”,面对患者时,医者应该谨记救人为本,尽最大的努力挽救患者的生命、维护患者的健康,以患者的生命健康为重。这是一个医者应该有的道德底线,也是医者这个身份赋予个人的神圣职责。因此,在医学生的日常教学中,应该融入仁爱思想与人文知识,让医者能够更好的为患者的身心健康服务
如果说“仁”、“爱”二字是共生体不可分割,那么“仁”、“礼”二字就是相辅相成互相成就。“行之以仁,约之以礼”,仁决定了礼的底线,礼表现了仁具体的内容。医务人员的礼,是对病患的礼、对同事的礼。医务人员每天要面对的是生死离别的事情,严肃而庄重,因此必须恪守“礼”。首先是对自己及专业知识以礼相待,要求医务人员要用严谨的医学专用语面对工作;其次是对患者以礼相待,要求医务人员要有良好的语言共同能力,能够用简单易懂的方式与病患及家属沟通;最后是对医者身份以礼相待,医务人员应做到在工作时着装整洁、举止大方、待人谦逊。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不仅是儒家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因此在面对患者时,医者应该尽最大的努力挽救患者的生命、维护患者的健康,在医学生的日常教学中,应该融入仁爱思想与人文知识,让医者能够更好的为患者的身心健康服务
孔子有言:“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所以仁在于心、在于己、在于己所为。医者不仅应该有专业的医学知识,还应该以仁为本,提高个人的道德品质。这要求医学生在生活中便时刻谨记“仁”字,宽以待人,将仁爱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仁爱治人,这样在未来的工作中,才能够习惯性的重视他人、尊重他人。
儒家文化是我国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智慧结晶,其中所蕴含的仁爱思想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新时代下将儒家文化与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结合在一起,能够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培养医学生“诚信”“尊重”的意识,这不仅是为了提高医学生个人的道德素养,也是为了整个医学行业的发展,只有做到“言忠信,行笃敬”,才能够使医学行业更好的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