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应激源探析及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构建

2019-12-26 02:36:00刘源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危机预警心理健康

刘源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扬州 225000)

应激又称“压力、紧张”,是个体身心感受到威胁时的一种紧张状,由应激源、应激本身和应激反应三部分构成。应激源指造成应激或紧张的刺激物。对外在刺激适当的反应是人类的本能,由此产生的心理波动属于正常的生理反应。但如果外在刺激超出个人心理承受能力,会造成生理和心理的失衡形成心理危机。应激源多种多样,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分类标准,根据其属性,布朗斯坦将应激源分为躯体性的、心理性的、社会性的和文化性的四类;根据事件对个体的影响,分为正性生活事件和负性生活事件;根据事件的主客观性分为客观事件和以个体主观因素为主的主观事件;按应激源的内容分为环境应激源、职业性应激源、心理性应激源和冲突情景四种。而相关对应系统的构建包括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处理的预警机制和快速应对机制的建立两个方面。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外很多文献表明,心理应激和心理健康关系密切,成为导致心理困扰的最主要变量。有调查表明,大学新生都受到一定的中度或轻度的心理应激。因此,我们通过文献梳理的方法,归纳总结大学生心理应激源的主要类别以及心理危机的预警机制和处理机制的构建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 当前大学生心理压力主要应激源分析

大学生群体生活在一个相对半封闭的社会环境中,其主要任务为学习,与完全暴露在社会环境中不同,大学生群体遭遇的应激事件相对较少,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加剧,大学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学业问题、个人前途/命运、人际关系问题和经济问题成为其主要应激源。

1.1 学业问题

毫无疑问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为学习,但由学业问题造成的学习压力成为主要的应激源之一。一方面来自外部环境压力,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他们的身上承担了父母太大的期望、繁重的学习任务以及考取各种证书所带来压力等,另一方面是个体的内部压力,所选专业和自己兴趣不相符、学习方法不当等。

1.2 人际交往问题

大学校园生活不同于以往的初高中校园生活,它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大学生活中,学习不再是主旋律,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开始成为必不可少的生活情境。有调查表明,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的人际关系不满意。这主要是由于一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过度的以自我为中心,不在意他人的情绪反应;或者是缺少以诚待人,常常以自己的标准要求别人。如此长此以往逐渐受到其他人的排斥,自身也感觉无法融入团体活动,心理会处于一定的应激状态。

1.3 经济问题

部分学生由于家庭条件不好会产生一定的自卑感,有的学生因为不合理的消费也会给自身造成一定的经济压力而且大学生一般都已成年,一方面追求独立,另一方面还得依赖于父母,这种矛盾的状态也会造成其心理的失衡。

1.4 个人前途/命运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多,受关注的程度与原来相比有所下降,并且现今社会无法提供更多的岗位给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思潮无形中给他们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再加上求职过程中用人单位的就业歧视等现实情况,往往会让他们进入一个思想的误区从而加剧心理的不平衡。

以上为大学生主要心理应激源,此外还有环境适应问题、恋爱问题、突发事件等其他的心理应激源。毫无疑问,随着社会环境的复杂化,大学生面临的应激源也越来越多,一方面我们既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大力普及相关心理知识,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也要构建面对大学生应激事件的预警和处理机制。

2 大学生应激事件的应对系统的构建

应对系统的构建是从外在的客观环境来说的,它有别于大学生通过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来增强面对应激事件的能力,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比如说不同的体质,不同的家庭环境以及父母的婚姻关系等,这些外在的因素也可能影响他们对应激事件做出不同的反应,这就有可能有的同学可以自己安全度过心理应急期,正确的面对和处理应激事件,但有的学生个人能力相对较弱,自己无法独自面对应激事件,因此就需要外界力量的帮助。而应对系统的构建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预警机制的建立,也就是通过相应的指标筛选出易感人员,提前对其做好心理免疫工作;另一方面是快速反应机制即处理机制的建立,在应激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给予他们帮助。

2.1 预警机制

我国对心理危机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大学校园自杀事件频频发生,许多学者开始重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特别是对大学生心理应激的预警机制的研究持续升温,其中更加着重研究预警指标和预警模式。

心理危机预警指标是指对个体心理危机程度做出评估的若干具有代表性指征。主要研究有:尹红霞、程婧、赵菊、谢丹、洪丽等人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查阅法和结构方程模型建立的6~8个预警指标,主要包括应激源、应激程度、应激方式、应激反应、社会支持和负面情绪等方面。心理危机预警模式是对潜在心理危机对象采取一系列工作方式方法的统称。代表性研究有:高飞提出了“普查—重点关注—阶段性干预”工作模式,裴涛等提出的“实时收集和更新心理数据—个别干预”的工作模式,修稳君等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提出了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帮助大学生培养积极乐观的品质来达到预防心理危机产生的工作模式。

2.1.1 心理预警指标

心理危机预警指标是在对心理危机自变量检测和评估的基础上,对心理危机到达临界值的程度所做出的不确定性的早期预报。国内对预警指标的研究不多,多采用文献法、专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并通过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指标的确定一般包括定性和定量两部分,即指标是什么,达到什么程度,但从近几年的研究来看国内学者对其大都停留在定性的研究上。

程婧提出了四级预警指标构建心理危机预警体系的概念,从环境背景、个体状态、人格特征、认知应对、生活事件刺激、情绪状况和生理状况7个维度收集大学生心理危机原是观测点228项,问卷调查中的7个维度、29个因素和109个原始观测点分别构成了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体系的二级、三级、四级指标。

谢丹从应激源指标、应激反应指标、危机易感因素指标三部分提出构建心理危机预警体系,陈香等提出了负性情绪指标、躯体症状指标、应激源指标、社会环境指标等。

2.1.2 心理危机的干预机制

干预机制作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体系重要的一环,其是否能够顺畅地运行直接决定整个预警体系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笔者认为完善干预机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2 心理档案的建立

现在大多数新生在入学之处都会做相关的心理筛查,各个高校的筛选工具也不尽相同,大多数都是以“SCL-90”进行症状筛选,用“MMPI、EPQ”了解学生的人格特点,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访谈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个人成长史等情况,这样为每位学生都建立比较完善的心理档案。而且要对心理档案进行动态管理,阶段性地对心理档案加以完善,为处理学生的心理危机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2.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大多数院校都设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学习心理学知识不再单单是教育专业必修的课程,一定程度上普及了心理学知识,然而现实情况也值得我们注意,有调查表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专职教师过少,而且大部分教师没有相关的专业背景,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相关的经费投入。

3 社会支持

班级应多举办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品质,在学生之间形成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良好氛围。班主任和辅导员应该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好相关的疏导工作。班干部成员和党员对有心理问题的成员提供及时周到的帮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加强和学生家庭成员的联系,寻求学生家长的支持。

4 结语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校园里出现的应激事件越来越多,大学生面对的应激源越来越多,一方面我们既要细分应激源,对其进行科学的归纳分类,另一方面加强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构建,为大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危机预警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法国发布高温预警 严阵以待备战“史上最热周”
今日农业(2019年12期)2019-08-13 00:50:02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英语文摘(2019年4期)2019-06-24 03:46:08
园林有害生物预警与可持续控制
现代园艺(2017年22期)2018-01-19 05:07:01
停电“危机”
“危机”中的自信
汽车观察(2016年3期)2016-02-28 13:16:35
机载预警雷达对IFF 的干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