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芸
(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云南曲靖 655011)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讲话中郑重提出“四个自信”后,文化自信被提到国家战略高度,引起各界广泛重视。文化自信就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身禀赋以及价值肯定和践行。而文化虚无主义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国人的文化自信。
近代以来,因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把目光投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在这一过程中“西方中心论”出现,其思想流行至今,衍生出民族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严重影响文化自信。
第一,视中国传统文化为糟粕。“西方中心论”持有者无视其他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别,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全面、客观认识,认为中华文化“没有人性,只有奴性”,声称“已经衰败”。蔚为壮观的中华文明在他们眼里是一种“失败的文明”,“只有愚昧和落后”,不足以救治中国[1]。在他们眼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发展毫无意义,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是典型的文化虚无主义表现。
第二,盯着中华民族保守方面,诋毁中华民族。“西方中心论”持有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导致中国人的劣根性行为,顽固又难改变,提出“华夏民族劣等论”错误论调,无视民族特点,抹杀文化差别,简单否定民族传统,认为中华民族和西方人的理性、严谨和团结相比,性格野蛮、怯懦麻木、愚昧守旧,且喜欢“窝里斗”[2]。其不遗余力地诅咒黄色文明,矮化、丑化中华民族,否定和抹杀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对立起来,主张全盘西化,将中国人引上民族虚无主义方向,走上文化虚无主义道路。
首先,诋毁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价值,误导国人轻视民族历史及文化传统。主张彻底抛去本民族历史文化,拥抱西方文明才能进步和发展的论调。其实,稍有世界历史知识的人都不会认同西方中心主义观点。欧洲真正处于世界领先位置不过近百年,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处于世界文明的边沿。中国在明朝前期处于世界前列,中华文化绵延五千年不绝,足见其强大的生命力,全盘否定中华传统文化是不客观的。相反,许多西方思想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给予很高评价,启蒙运动的旗手伏尔泰赞扬中国文化 “哲学家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道德与物质的世界”,哲学家罗素说:“一个具有如此卓绝能力和久存下来的思想体系,必定有它的伟大价值,而且一定值得我们尊重和研究。”[3]这些不同声音即是对中华文化价值的明证。
其次,误导国人厌恶民族文化。在近百年西方中心论思想的影响下,一些国人丧失了本民族文化自信心,应和西方,导致种种厌弃民族历史的虚无主义行为,民族文化应有的价值被漠视、民族精神被矮化,如此,中国传统文化观和政治观愈发显得陈旧、迂腐、厌恶,而把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体系作为标准来膜拜。西方中心论实质就是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全盘西化”,其目的昭然若揭,导致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滋生流行,最终影响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自信。
第一,历史虚无主义衍生出文化虚无主义。文化来自历史面向未来,历史传统是文化观念的“根”,是心灵的栖息地和灵魂的安顿之乡。历史文化作为集体记忆强化着族类的血脉认同,积淀为共同的文化观念,升华为特有的民族精神。历史文化一旦为族类群体所认识,就潜移默化地内化于人们的意识中,有了“历史共识”才能产生“文化认同”,有了文化认同才能形成普遍而又持久的民族精神,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中国人民的革命史,否定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性,抛弃各种历史遗产,按自己的意图,任意解构拼凑历史,对历史事实和人物任意解释刻意歪曲,客观历史本质和真相被消解,基本原则和固有规律被颠覆,这就从源头上动摇民族生存的根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觉成为一纸空文。
第二,影视作品“去历史化”,瓦解了历史文化应有的价值。历史虚无主义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影视作品的“去历史化”、胡乱改编和恶搞。一些历史剧根本不顾及历史记载、史实鉴证和历史学家的评论,凭自己想象,随心所欲地涂抹、裁剪和虚构。如不少抗日影视剧成为“神剧”,“雷人”剧情频频上演,抗日奇侠无所不能。让国难变成娱乐,国耻变成笑话,真相被娱乐得无影无踪。历史虚无主义影响下的艺术作品,消解了历史的神圣和厚重,误导社会大众的历史认知。
第一,文化作品娱乐化、平庸化消解了文化生命力。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为了利润最大化,文化产品追求感官享受,拒绝崇高,快餐文化产品挖空人的头脑,吞噬人的思维,凭感官快感去衡量所见所闻。人需要娱乐来释放压力,愉悦身心,但过度娱乐会使人思想浅薄、心灵麻木。美学者尼尔·波兹曼在著作《娱乐至死》中说“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人之所以为“人”,本质就是存在的意义及价值,人的生活“无意义的存在”,那就与动物没有两样。文化本真价值的丢失会让我们感受不到文化的力量。
第二,文化产品技术化对传统文化边沿化。技术处理过的文化产品,不同于传统文化的最突出特征是虚拟化,虚拟世界混淆了现实和虚拟的界限。学习传统文化,是需要用大脑去思考,用心灵去感悟的,古代先贤圣哲们深邃的思想感情、宽广的胸怀、高尚的境界,是任何电脑系统也无法转换和传递的,只有用心灵去触摸,用人特有的感情去领悟,才能感受其博大。
第一,对中国传统文化自信,源于其悠久的历史和强大的生命力。中华文明绵延5 000年不绝,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唯一没有干涸、断流的文明。数千年历史进程中,中国创造了多个令世界惊叹的盛世景象,多朝国都成为国际性大都市和世界经济文化中心,科学技术千年领先世界,四大发明造福人类,郑和七次远航,首开亚欧航线,以儒释道为代表的哲学思想,浩若烟海的历史文献,瑰丽璀璨的文化典籍,无不折射出中华民族的智慧与中华文明的丰富多彩。
第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源于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和“灵魂”,其核心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坚定文化自信的根基和突出优势。先秦诸子“上究天文”,“下究地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论;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与责任;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影响塑造了中华民族独有精神品格。“德不孤,必有邻”“亲仁善邻,国之宝也”,中华传统文化中“德”“和”两大核心思想,不失为解决当今时代主题的备选答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智慧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更具当代价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挥积极作用,对我们认识改造世界、治国理政、道德建设都是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第一,革命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资源。革命文化因诞生于民族危亡的背景下,产生和淬炼于血与火的革命岁月中,发展和丰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新时期,既有物质形态,又有精神形态,无时无刻不折射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家国情怀和价值诉求,是中国人民的历史记忆,救亡与富强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主题,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优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促进文化认同不可或缺的元素,是今天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弥足珍贵的精神资源。
第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指引党和人民前进奋斗的旗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现时代精神,能够提升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文化。它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吸取了人类文明有益成果,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指导,以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方向,以培养“四有”公民为建设目标,具有鲜明的科学性、时代性、人民性的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把握人生方向的航标。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助于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各族人民力量,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第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强大精神引领作用。追求真善美是文化产品、文艺作品的永恒价值。只有那些触及人的内心,充盈着真善美和向上向善价值观的文化产品,才能真正让人感受到文化的力量,产生自信情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化工作者要做好国民文化消费引导,帮助人们树立健康的消费方式。
当代中国,坚定文化自信源于丰厚强大的文化资源,居于客观现实发展,在于责任担当,抵制、排除干扰文化自信的民族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潮的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