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接触与语用需求
——一项基于平行语料库的研究∗

2019-12-26 05:29:40何雅媚周维江
外语学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英汉翻译源语译语

何雅媚 周维江

(厦门理工学院,厦门 361024)

提 要:语用需求对语言的发展、消亡具有重要影响,语言接触会触发语用需求。本文借助小说Gone with the Wind(《飘》)22个译本平行语料库和“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CNCorpus),探讨英汉翻译对原创汉语“把”字句历时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把”字句便于调整语序格局和依循“主语规约”,满足英汉翻译的语用之需,奠定其在译语中的优选地位;英汉翻译触发“把”字句活跃使用,巩固和发展其在汉译语言和原创汉语中的句法地位,顺应和推动汉语处置式的历时演进。源语渗透而形成的结构扩展,被汉语逐渐接受并吸收,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原创汉语“把”字句的发展变化。本研究旨在丰富“把”字句的研究,深化书面语言接触对目的语发展影响的认识。

1 引言

语言发展变化除受语言内部、社会、认知和文化因素等影响外,来自外部的语言接触(language contact)也同等重要(Weinreich 1953:1;Heine,Kuteva 2005:34)。作为语言接触重要而又特殊的形式,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目的语原创语言的发展,包括句式的发展。

汉语“把”字句的研究始于1924年黎锦熙提出的“提宾说”。经过九十余年的发展,从最初的结构研究扩展到结构、语义和语用3个平面的交叉研究(郝冰2016:14)。已有的主要学说包括:王力的“处置”说、吕叔湘的“提前宾语”说、叶向阳的“致使”说、Tai等的“影响”说、张伯江以及张旺熹的“位移”说、沈家煊的“主观处置”说、邵敬敏等的“焦点标记”说等(张黎2007:52)。处置式“将/拿/把”字句的历时演进也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这些研究多从汉语本身进行探讨,如果把研究视野扩大到这一句式在译语中的真实应用,尤其是当源语英语缺少这种把受事宾语提到动词之前的主动结构时,会更为清晰地看到这一句式的语用价值,以及语言接触——翻译在该句式发展变化中的作用。

2 研究思路和语料库情况

本研究借助英文小说Gone with the Wind(《飘》,别译《乱世佳人》)22个译本平行语料库,观察汉译语言中的“把”字句特征,研究这些特征的形成原因,探究英汉翻译对“把”字句发展变化的影响。在研究方法上,克服朱一凡(2016:46)指出的目前基于语料库的汉译语言特征研究中存在的3方面缺陷:数据多、具体的语言实例少;数据的罗列多于解释;共时的研究多、历时的研究少。将语料库方法与传统语言研究的典型实例分析法相结合,在呈现数据的同时,加强现象分析和阐释。

《飘》自1936年问世以来畅销不衰。傅东华于1940年首次将该书译介到中国。迄今为止,共有四十余部全译本相继问世。因《飘》堪称英语小说之经典,篇幅巨大,译本丰富,在近八十年的跨度中,吸引着几代读者,适合历时研究。对同一作品多译本考察,可以保证各译本译语成分与源语中的成分有对译关系,句法位置和语用功能相似。不同译者对某一译语结构的共性选择,会间接甚至直接反映出源语对译语的触发机制、译语自身结构的形成过程以及语境制约机制。

为保证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本文采用语料库方法。语料选取遵循初版时间分布均匀、具有广泛流行性的原则,遴选出22个译本。译本语料库的汉语字符数为17,102,672个(含标点、英文、数字等),其中汉字14,769,415 个。《飘》单文本英文全文2,310,405字符(含标点、空格、数字等),英文词语数433,300个。原创汉语参考库选取“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CNCorpus),库字符数19,455,328 个(含汉字、字母、数字、标点等),用来对照原创汉语的使用情况。

3 语料检索及发现

为保证语料检索精度,检索之初排除含有“把”却不是“把”字句的情形,例如:把握/vt,一(大)把/mq,火把/n,门把手/n 等。检索语句采用正则表达式(^(.∗)(?<! 大|一|二|那|门|放|(投机倒)把(?! 握|手|戏|柄|持|关|式|(扇子散) |(扇子搭)).∗\r\n)。原创汉语参照库依据网页赋码的词类标记进行,在获得全部索引行后,又进行人工检验。

3.1 译语中的“把”字句特征

3.1.1 出现频率高

《飘》译本语料库中共有37,981个“把”字句,CNCorpus库中有23,568句,标准千字比值为2.22:1.21。经过 SPSS 成对样本 t检验检测,t值(双尾)为.146,两库呈现显著差异,即译语库中“把”字句出现频率显著高于参考库。

3.1.2 句内复杂

研究发现,译语中“把”字句句内复杂程度增加。为保障人工干预的可操作性,下文数据来自《飘》译本库(共63章)的前15章(约占全文1/4)的平行语料库。检索到“把”字句10,482例,其中“把”字结构达到15个字以上的有1,603个,有些高达38个字,可见,改变了原创汉语中“把”字句短小精悍的常规或传统。

3.1.3 “将/拿/把”字句此消彼长

语料库检索显示,傅东华译本中有多处“将/拿/把”字句出现在同一或相近句子中的例子。“将/拿”字句与“把”字句用法基本相同,处于大都可以互相替换的共时共存时期,例如:

①“And to anyone with a drop of Irish blood in them the land they live on is like theirmother.‘Tis ashamed of you I am this minute.I offer you the most beautiful land in the world—saving County Meath in the Old Country—and what do you do?You sniff!”/傅东华译:“凡是身上含有一滴爱尔兰血的人,总是把他们所居住的土地当做自己母亲一般看待的。你这刻儿拿我当做耻辱了。我拿世界上最最美丽的一片土地给了你,你怎么样啊?嗤之以鼻呢!”

②Having maneuvered them away from the bo⁃ring subject of war,she went back with interest to their immediate situation./傅东华译:她既施展了战略,将“战争”这个厌人的题目挡了开去,便把兴味重新灌注到目前的问题上来。

平行库检索到1,163个处置式“将”字句:2000年前8个译本中出现608个,每译本平均76个;14个2000年后译本中出现555个,平均每译本39.6个。1,163个“将”字句中只有58个出现在对话中,1,105个(占比95%)出现在叙述语体,满足刻画情境的需要。检索到72个处置式“拿”字句:2000年前8个译本中有40个,每译本平均5个;2000年后14个译本中有32个,平均每译本2个,其中7个译本有0-1个“拿”字句。“把”字句从总量(10,482个)到每译本平均数(476个)都较大幅度领先。

王力指出,处置式是现代汉语里一种特殊的语法结构(王力2004:475-477)。处置式在较早时代,更常见的结构是“将”字句。中、晚唐以后,“把”字用于处置式的情况更加普遍起来。当前“把”字句已成为表达处置式的主要形式。在跨时近八十年的历时译本语料库中,我们也恰好印证“将/拿/把”字句从共存到后续此消彼长的过程。

3.2 “把”字句对应的主要源语结构

英语主动结构中涉及宾语的主要包括SVO,SVoO,SVOC,一般不把宾语提到动词之前。可见,“把”字句在译语中被优选,并非因为其恰好和英语某些语法结构吻合度高。我们检索10,482例“把”字句对应的英语源语句子,共计2,734个。为获得源语的普遍结构特征,同时消除译者个体偏好因素,提取15-22个译者集中翻译成“把”字句的源语(共137句),采用人工干预的方式,将源语结构进行分类,以找到结构共性。

表1 源语结构统计表

表1可见,被译为“把”字句的英语源语结构,按频率高低,依次为SVOC,SVO,SVoO,其中SVOC占绝对大比例63.5%,将其中的补语C进行细分,表“位移”和“方位”的占比较大。示例如下:

③ SVO:Gerald knew that despite the genuine liking of the County men with whom he hunted,drank and talked politics there was hard ly one whose daughter he could marry./黄怀仁等译:杰拉尔德明白,那些和他一起喝酒打猎、谈论政治的县里人是真心实意地喜欢他,可是谁也不会把女儿许配给他。

④ SVoO:A correspondence had sprung up be⁃tween them and,learning that Melanie had a hus⁃band at the front,themother had sent her the length of gray cloth and brass buttons which she had bought for her dead son./傅东华译:从此那伤兵的母亲就跟媚兰通起信来,直到知道媚兰的丈夫也在前线,她便把那一匹灰布和一副铜扣子寄来给媚兰。这是她预备给自己的儿子做的,现在儿子死了,她就用不着了。

⑤ SVOC(C 表位移):Even before 1862 pas⁃sed into 1863,men were bowing to him with studied frigidity and women beginning to draw their daugh⁃ters to their sides when he appeared at a gathering./范纯海等译:1862年还没有过完,男人们对他鞠起躬来已经故意表现出冷淡了,太太们看见他出现在社交场所,也都赶紧把女儿往自己身边拉。

⑥ SVOC(C表方位):Mammy carefully dropped the twelve yards of green sprigged muslin o⁃ver the mountainous petticoats and hooked up the back of the tight,low⁃cut basque./陈良廷等译:黑妈妈把这件用料十二码的绿色枝纹细布衣服仔细套在她那件像山一般的衬裙上,再把低领的紧身衣后面钩上。

⑦ SVOC(C 表状态):“If the people who star⁃ted wars didn’t make them sacred,who would be foolish enough to fight?”/肖斌译:“要是发动战争的人不把战争说成神圣的,哪个傻瓜会去打仗?”

⑧ SVOC(C 表对象):She had no memory for names,dates or places and frequently confused the actors in one Atlanta drama with the actors in ano⁃ther,which m isled no one for no one was foolish enough to take seriously anything she said./蒋洪新等译:她总是记不清人名、日期或地名,常常把亚特兰大一出戏里的演员跟另一出戏里的演员搞混淆,但没人上当,因为谁也不会糊涂到把她的话当真。

集中译为“把”字句的主要源语是涉及宾语,但不宜简单顺译为对应汉语的结构。历时语料库数据表明:“把”字句在汉译语言中使用频次超出原创汉语中的使用频次;其表达力呈现扩张趋势;在与同一语义的处置式语法结构竞争中,已完全占据绝对优势;集中译为“把”字句的源语多为动词后面既有宾语又有补语的结构。

4 语言接触促进“把”字句的发展

“把”字句和英语源语结构没有直接对应关系,为何成为再现英语源语的优选;在语言接触——翻译的互动中,英语源语又怎样作用于“把”字句引起其变化。对这些问题的探讨进一步揭示出英汉翻译对“把”字句历时发展的影响。

4.1 语用需求对“把”字句句法地位的影响

语用需要对语言发展、消亡、人们的语言行为具有重要影响。语料检索显示:针对同一源语,多个译本集中翻译为“把”字句的情况较为突出。这说明“把”字句是某种条件下不同译者的第一共同反应,足见“把”字句能够满足英汉翻译中再现英语源语的语用需要。

表1显示英语SVOC结构较多被译为“把”字句,现结合源语中动词后面既有宾语又有补语的实例,考察“把”字句的语用优势,例如:

⑨The good ladies of the hospital committee,whose cool hands have soothed many a suffering brow and brought back from the jaws of death our brave men wounded in the bravest of all Causes,know our needs./戴侃等译:医院委员会里那些好心的女士们,她们用镇静的双手抚慰了许多苦难者的心,把那些为了我们最最英勇的主义而受伤的人从死神的牙关里抢救了出来,她们是最了解我们的迫切需要的。

在brought back from the jaws of death our brave men wounded in the bravest of all Causes中,宾语men既有前置定语our brave,又有较长后置定语wounded in the bravest of all Causes,句中还有状语from the jaws of death,姑且先不考虑状语“从死神的牙关里”,其余部分的3种基本译法为:

a.抢救了那些为了我们最最英勇的主义而受伤的人出来

b.抢救了出来那些为了我们最最英勇的主义而受伤的人

c.把那些为了我们最最英勇的主义而受伤的人抢救了出来

a中“动宾补”结构会由于中间的宾语过长,削弱“动补”之间的紧密效果。b中“动补”后加长宾语,动词显得短小,句子平衡度差。c中“把”字有定位的作用,把动词宾语提前,明确处置对象,对象后的动词表示处置的方式,动词后的补语表示处置后的结果或状态,形成对受事加以处置的主动句,指明责任者,突显强调对象,同时让动词占据句尾或句子后半部分的焦点位置,突出动词,这一做法同时改善句子的节奏。可见,针对英语源语多层嵌套复合结构多的特点,“把”字句通过调整语序格局,有利于明晰句内逻辑关系,满足汉语读者语感需求。

“把”字句的高频使用有时是语境对句法的选择的结果。英语有主从句之分,主从句主语不一致的情况广泛存在,而汉语一般在相近句间依循“主语规约”,即作为起词的主语,管控着后续语句的配置。表述者针对表述主体进行叙写,形成顺势而下的语流(邢福义2004:10)。“把”字句的运用可以有效平衡英汉语这一差异,例如:

⑩ “You kick up such a heap of dust that we’re choking ,” said Scarlett,who felt that she could endure conversation no longer./傅东华译:“你掀起了这么多尘土,快把我们呛死了。”思嘉说,因为她这时候再也不耐烦谈话了。

译文中“把”字句的运用,保持相近主语的一致性,凸显出前后句的逻辑关系,是由于“你掀起了尘土”,而导致“我们快呛死”的结果,体现出汉语这一意合语言的特点,在没有“显化”关联词的情况下,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依然清晰。

在翻译环境中,要想准确再现源语,译者须要调用目的语中最贴切的句式,“把”字句有效调整语序格局和依循“主语规约”,满足英汉翻译中句内、句际语用需要,因此高频出现在汉译语言中。

中国历史上的4次翻译高潮为中国的科技、社会、思想等诸多方面带来巨大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也推动现代汉语的发展。通过翻译,不仅引进和吸收新的词汇,译者用词用句习惯往往引领着语言运用的发展潮流,潜移默化地影响当时读者的口头和书面用语倾向,尤其是高热度畅销书籍的译者的选择。译者们集中选定“把”字句,而不是“拿”字句、“将”字句,顺应并反映出汉语自身历时演进规律,推动汉语处置式的语法化进程。“把”字句在译语中的活跃使用,奠定其在译语中的句法地位的同时,使汉语这一固有的表达方式得以突显和强化,对巩固和发展其在原创汉语中的句法地位起到助力作用。

4.2 源语渗透对“把”字句结构扩展的影响

译语是目的语书面语实践所创造的产品。它既是译者所处时代目的语使用情况的反映,又是借鉴、吸收某些源语特征,改造目的语的有效渠道。语言接触中,“源语透过性”(source language shining through)效应或多或少会发挥作用,直接影响译者的语言选择(Teich 2003:145-146)。

英语可以使用关系代词、分词短语、介词短语等语法手段将修饰成分置于被修饰名词之后,而汉语没有关系代词和分词短语,介词短语通常也不允许后置。英汉翻译时,缺少后置手段的汉语倾向于往左扩展。当“把”字句所涉及的处置对象在源语中被较长后置定语修饰时,译者会使用较长前置定语来再现,形成句内容量增加的“把”字句,一改“把”字句简短的汉语常规,例如:

⑪ Ellen,by soft⁃voiced admonition,and Mam⁃my,by constant carping,labored to inculcate in her the qualities that would make her truly desirable as a wife./李美华译:埃伦总是轻声细语地告诫她,嬷嬷则没完没了地对她百般挑剔,她们齐心协力,把那些能使她成为真正为人所求的妻子的优良品质灌输到她脑海里去。

上文例⑨中“把那些为了我们最最英勇的主义而受伤的人从死神的牙关里抢救了出来”亦同。这些“把”字句带有源语多层嵌套痕迹,实际上是译者为了满足再现源语句法特点的语用之需,调用非常规语言手段,而形成较长的语法关系,“把”字句的表达力也因此扩展。

我们在CNCorpus检索1919年至1998年原创汉语中“把”字句的使用数目和句内容量,结合语料年代分布情况,总体趋势为1930年前“把”字句出现少,1930-1979年间具有一定规模,1980-1998年大规模使用。1919至1979年间“把”字句句内容量为9至10.77字,1980年至1998年为11.59至15.05字,前60年句内容量变化甚微,后20年句内容量明显加大。我国改革开放后迎来英汉语言接触强度增加的历史机遇期,“把”字句的语用需求活跃,为巩固和发展其在原创汉语中的句法地位起到推动作用。

5 结束语

随着英汉语言接触深度和广度的扩展,英汉翻译对目的语发展的影响将更为显著。本文将历时语料库的描述和句法语用分析相结合,挖掘出译语“把”字句特征,以及译为“把”字句的主要源语结构,探讨“把”字句因在英汉翻译中具有独特的语用需求而被大量使用,并在“源语透过性”效应作用下,呈现出结构扩展趋势。可见,语用需要是语言发展的动力,英汉翻译触发“把”字句的活跃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对汉语处置式的历时演进,对巩固和发展其在汉译语言和原创汉语中的句法地位起到推动作用。本研究采用同一个源语文本的多个译本的历时语料,避免因为语境不同、内容相异而导致的译本个体差异,结论具有一定揭示意义。

猜你喜欢
英汉翻译源语译语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天府新论(2022年3期)2022-05-04 03:40:24
高校英汉翻译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0:42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负迁移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西藏研究(2016年2期)2016-06-05 11:31:13
动态对等理论在传记文学英汉翻译中的应用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45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
科技视界(2015年35期)2016-01-04 09:3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