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杰
摘 要: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尚存在母语文化失语问题,导致学生跨文化解读能力和用英语介绍本土文化的能力欠缺。英语教育应当在教师引导、教材编写、教学实践三方面加以研究和改变,培养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强、能够承担起传播中华文化使命的大学生。
关键词: 大学英语 母语文化 失语 对策研究
教育部在2017年发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明确指出英语课程应该能够使学生“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要想理解不同文化,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并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必须熟悉母语文化。
长期以来,在我国英语教学中,熟悉英语国家的文化一直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我们致力于让中国了解世界,母语文化部分在大学英语教育中几乎是缺失的。由于母语文化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缺失,学生不仅对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知之甚少,对于文化的跨文化解读能力也欠缺。如果这种“失语现象”长期存在,期待学生对外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就相当困难。讲好中国故事,表明中国立场,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需的。因此,大学英语教育中母语文化失语的问题必须得到重视和解决。
一、大学英语教育中的母语文化失语问题
早在2004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要求》中,就已经指出“高校语言教学中要适当融入中国文化教学的内容”。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具体的指导意见,目前各高校大学英语课程中几乎没有中华文化的内容。很多大学生在修完英语课程后,可以比较熟练地讲述西方的节日、风俗习俗等文化内容,但是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时连节日名称都不会用英语表达。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母语文化失语”现象。母语文化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处于“失语”的情况,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文化传播的主体——教师引导不足
文化传播的主体是人。教师作为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设计者,同时是文化的介绍和传播者,也应当是中国母语文化传播使命的承担者。但是在传统大学英语教育理念中,一直把学习英语的基本技能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作为英语学习的主要任务,一些大学英语教师没有传播中华文化的主体意识。在主观方面,部分英语教师无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英语课堂的呈现,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是文学或历史课程的任务;客观方面,英语专业教师在接受英语专业教育过程中更多地接触的是英语国家文化,本身也会受到认知的影响,忽视英语课堂上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作为主体的教师在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引导不足,会造成母语文化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失语现象,直接造成学生即便掌握了扎实的语言知识,也难以准确地用英语向世界介绍中国丰富的文化。
2.文化传播的载体——教材内容缺失
文化传播的载体有很多种,在教学中主要以教材的形式呈现。每门课程学习中使用的教科书作为一种载体都应有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的功能,大学英语教材也是如此。
通过对目前使用范围最广的三种大学英语通识课教材的内容梳理可以看出,中华母语文化处于失语状态。通过对这些教材的篇章主题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英语国家语言文化,特别是英美国家文化仍占绝对主导地位,占教材主题内容的60%以上。在剩余的内容中,科技、环保等共同文化部分约占总体的30%;日本、俄罗斯、法国等其他国家文化约占7%;中西教育观念比较等文化比较或者是直接关于中国的内容在教材内容中占比均没有超过3%,作者也均为西方人或华裔外籍人士。有一套教材中完全没有涉及中华文化。2013年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开始考核关于中华传统文化内容的汉译英翻译后,几套英语教材的修订版开始在课本练习中增添了少量的中华文化内容方面的翻译练习。但是在最重要的课文内容部分,在母语文化输入方面依然处于“失語”状态。
作为文化载体的教材在母语文化上失语,直接造成学生在关于中华文化的英语输入上不足,没有高质量的输入,自然不会有关于文化的高质量输出。
3.文化传播的过程——教学实践忽视
文化传播除了需要传播主体和传播载体外,还需要以一定的方式方法向客体传播。这些方式方法在大学英语课程中,主要体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学组织方式和课程评估方式中。
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在教学组织方面,由于教师主体的重视不足及教材中母语文化内容的缺失,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基本不会涉及母语文化,而是以学习语言知识为基础,学习英语语言国家文化和提高英语思维能力。在课程评估方式方面,不论教师采用过程性评估还是终结性评估方式,教师都关注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而非理解文化内容。即使作文等输出型考题也大多会考查学生对于某个社会现象的理解,测试学生英语思维和表达能力。因此,在这两个过程中,母语文化依然处于“失语”状况。
二、大学英语教育中母语文化失语问题的对策研究
针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的母语文化失语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问题突出的三方面,即作为传播主体的教师、传播载体的教材和传播过程的教学实践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对策研究,改变这种状况。
1.英语教师的引导
英语教师作为向学生传播文化知识的主体,必须足够重视自己在母语文化传播方面起到的作用。首先,英语教师应当努力提高业务能力,提高母语文化素养,加强对中外文化的掌握和理解,提高用外语准确表达中华文化的能力。其次,教师要注重在教学中的引导。教师不仅应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还应提高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吸收能力。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介绍西方文化,而且要加大母语文化输入力度,教会学生用英语介绍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教师还应当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让学生能客观地意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主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对母语文化给予足够的重视,并积极引导学生,发挥在教学过程中的文化示范作用,就可以从文化传播主体方面改变母语文化失语现象。
2.大学英語教材的编排
要使大学英语教学摆脱“母语文化失语”的状态,作为文化传播载体的教材内容必须得到充实,让学生得到更多的中华文化输入。在大学英语教材设计理念中,应明确大学英语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而且是一门让学生认识世界、理解文化的人文课程。在教材选择编排上,不仅应增加中华文化内容的篇章数量,增加中华文化内容的比例,而且应注意选材的多样性。在选材内容上,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百姓生活等各个方面选取英语材料,强化对学生的输入,增强学生用语言表达中华文化的能力。例如在传统文化方面,可以选取《论语》等中国优秀的古典文化书籍的英译本;在当代中国的国家和政治方面,可以选取《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本等材料;在日常生活事件方面,可以选取如国外英语媒体对中国新闻的报道等。总之,利用教材这个载体,通过丰富的材料,把中华文化的传播融入整个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让学生在提高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同时,能够熟练地对外用英语表述和传播中华文化。
3.英语教学和评估的改变
在教学实践的两个重要方面——教学组织和课程评估上,都要有相应的改变才能改变教学中的文化失语现象。在教学组织方面,在改变教师观念和增补教材里中华文化的内容后,教师的主观要求和教材内容的客观要求都会导致传统文化输入量的增加,中华文化失语的状况会自然得到改善。教师不仅应鼓励学生在课堂学习,还应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外阅读,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强化学生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意识。
在教学评估环节,教师需要以评价促学习。在中国的教学环境中,重要考试对教学有直接的指挥作用,考试结果对学生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估方式,通过多种形式考核。评测方式可以采取课堂上的小组讨论、辩论;个人或小组演示;个人或小组调研项目;撰写专题报告;问题答辩;研究小论文等形式。考核中不仅考查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考查学生对涉及的文化主题的思考和理解,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文化的热情,让学生把中华文化知识内化,解决母语文化失语问题。
三、结语
要解决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失语问题,使英语教育承担起“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任,必须从前文讨论的三个方面予以应对。一,大学英语教师应当素质过硬,不仅要英语语言素质高,还要对中西文化都有深刻的认识,这是解决大学英语教育中母语文化失语的前提。二,大学英语教材应多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加强以英语为媒介的中华传统文化学习,这是解决英语教育中母语文化失语的保障。三,在教学和课程评估过程中,教师不仅应注意语言技能的提升,而且应注重让学生用英语描述中华传统文化,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与思考。这是解决大学英语教育中母语文化失语问题的核心。总之,我们应当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强化中华传统文化内容,解决母语文化失语的问题,使学生建立“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观念,让学生能够主动承担起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崔刚.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J].中国大学教学,2009(3):86-89.
[2]王菲.我国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化选择与配置——以两套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为例[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2):101-104.
[3]王继慧.大学英语教材中西方文化因子呈现状况研究——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2”(第2版)为例[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74-76.
[4]吴林.从“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探析高职英语课堂母语文化导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4):100-103.
[5]吴林龙,王立仁.论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路[J].思想教育研究,2014(3):48-51.
[6]周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6):121-124.
基金项目:本研究为中国矿业大学“十三五”品牌专业培育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50219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