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民
摘 要: 中学生用自媒体写作解决了畏惧写、懒于写的难题,做到了乐于写、勤于写,暴露出了写得“虚”的弊病。本文从写作传统、写作理念、课程要求和写作训练等方面提出了中学生自媒体写作要追求真、新、深的要求。
关键词: 真实 新鲜 深刻 自媒体写作
“互联网+”时代,中学生广泛运用自媒体写作,借以展示形象、宣泄情感、表达见解、加强互动。部分作品书写真实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真知灼见,传播正能量;部分作品编造虚假故事,抒发虚假情感,表达庸俗见解,传播负能量。中学生自媒体写作应以真、新、深为写作命脉。
一、中学生自媒体写作要“求真”
“求真”指中学生自媒体写作要有真诚的写作态度,书写真实的生活,表达真实的情感和正确的见解。
中学生自媒体写作要有真诚态度。中学生进行自媒体写作时要继承并发扬我国古代文人学者做文先做人、做人讲诚信的“修辞立诚”的写作传统。恪守“人无信不立”“思诚者,人之道”的做人、做文准则,坚持现代文人学者“修辞立诚”的写作主张。树立叶圣陶先生提出的“诚恳的、严肃的”写作态度,摒弃“油滑、轻薄、卑鄙的”①的写作态度。中学生应以修辞立诚态度写出闪现人性之光、烛照进步之人的自媒体作品。
中学生的自媒体写作要书写真实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需要中学生继承我国古代“从主观自我出发、从内心出发寻找艺术的根源”②的写作传统,书写“童心”,抒发“性灵”。也需要借鉴书写真实的中外现代写作理念。如英语国家的“表露法”写作理念,日本的“生活写作”理念,苏联的“主观表达”写作理念,我国现代教育家提出的追求客观真实和主观真实、符合实际、有真情实感的写作理念。把叶圣陶的“把经验范围以内的事物作为材料”③“根据经验,从实际生活里流注出来”④的写作主张作为创作原则。还要严格落实我国“课程标准”提出的表达真情实感与真知灼见的写作要求。
中学生要在传统课文阅读教学中获得书写真实的写作启示。如《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三篇文章都书写了真实的人和事,都取得了震撼人心的效果,对中学生的真实写作起了示范作用。中学生还可以从同一题材的文章中获得启示。如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朱自清的《执政府大屠杀记》和陈翰笙的《三月十八日惨案目击记》,三篇文章都依据“客观真实”记述“三一八”惨案。鲁迅“虽然没有亲见”,但依据听闻记述三名学生的遇难经历,表达对刘和珍等遇难学生的悲痛之情、对段祺瑞执政府和反动文人的愤恨之情;朱自清记述亲见的惨案情形与逃难经历,表达对段政府的愤恨、对自己自私和胆怯的反省之情;陈翰笙记述“目击”情形,表达冷静的痛斥之情。中学生要借鉴这些作品进行真实性的自媒体写作。
中学生可以将传统写作与自媒体写作融合,进行自媒体真实写作实践。“写出特征”,可以关注身边的狗、猫、鼠,写出不同特征的小动物;“选择叙述人称”,可以用第二人称和老师对话,写出“我的老师不一般”的自媒体作品;“表达真知灼见”,可以关注社会生活,围绕“平语近人”,写出全新的自媒体作品。
二、中学生自媒体写作要“求新”
“求新”指书写新鲜材料,抒发新鲜感受,表达新颖见解。要求中学生学习我国古代文人学者的创新写作观念:悟古思今、弃旧求新、避易趋难、唯我独尊。
悟古思今要求创作者既要继承古人的意趣,又要有今人的创造。把袁枚“人闲居时,不可一刻无古人;落笔时,不可一刻有古人”的论述作为写作指导。要求中学生学习和借鉴古人,厚积学问;自己动笔时,不受古人拘缚。弃旧求新要求立意摒弃旧说,树立新说。“舍其旧而新是谋”,讲的是舍掉旧东西创造新东西的意旨。旧与新的关系是破与立的关系,古时的新是今日的旧,今日的新是未来的旧,破旧求新是永恒主题。避易趋难要求立意避开容易,选择困难。选择困难的写,首先要有“敢道人之所难言”的勇气。它可以帮助作者深入理解难易关系,写出不落俗套的作品。易与难还是古与今、旧与新的关系。唯我独尊要求不抄袭,不从众,抒性灵。“毋剿说,毋雷同”。不窃取别人的言论为己说,不跟别人的言论雷同,这是立论的宗本。写作构思要比别人高,比别人深;做到超出意料,超越世俗。写作贵创新,忌雷同,方可自成一家,独抒性灵。
中学生要在传统课文阅读中揣摩作者的立意创新之法,在自媒体写作中有效实践。如悟古思今,古人写秋,往往写秋的悲凉,郁达夫从古人的悲秋中悟出了北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征。这是悟古的继承、思今的超越。中学生可以书写对秋声、秋色一如夏日的关注,如弃旧求新。梁启超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塑造的是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老师形象,魏巍在《我的老师》中塑造的是一个深爱学生的老师形象。弃掉这些旧日讴歌,中学生可以塑造新时代有新知识、新文化,掌握新技术,拥有新风尚的教师形象。如避易趋难,巴金避开怀念包弟的主题,借小狗包弟抒发自己的忏悔与对那个非人时代的思索。中学生可以不写小狗的忠诚、可爱,而写小狗的脆弱、胆小、与猫和平相处。如唯我独尊,一位學生以《那一碗毛豆》为题书写姥爷和母亲、父亲和母亲、母亲和女儿(我)三代人情感的自媒体作品,就是一篇与众不同的书写“普通食物好吃时刻”的佳作。尤其是记述母亲一生气、父亲就为他包一碗毛豆的情节,打动人心。
中学生在进行自媒体写作时处理好以上关系,才会发现新事实、萌生新想法、获得新触发、找到新角度。需要中学生“在自己的心灵中培育出一面生活显光镜关照生活,寻找生活的亮点”⑤,需要中学生有“一副明澈的眼光”⑥。
三、中学生自媒体写作要“求深”
“深刻”指的是“达到事情或问题的本质的”“内心感受程度很深的”,也就是高考作文“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事物内在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的要求。这需要中学生在自媒体写作时写出丰富细腻,展现思维品质。
中学生进行自媒体写作时要在丰富上下功夫。李寰英老师给出很好的建议:一是从时空的流动中表现,二是从相关因素的提取中表现,三是多侧面表现。第一种方法要求中学生不仅看到事物的静止状态,还看到事物的变化状态。“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必然不断地出现各种新的条件;必然会对原来静止的事物产生层出不穷的影响”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书写的是月下荷塘与平日荷塘不同的景致。作者怀揣着“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的想法發现月下荷塘的幽静、朦胧美。随着脚步推移,月下荷塘与塘上月色展现在读者面前。朱自清在时空变换中书写独特、深刻的感受。
第二种方法要求中学生既看到事物本身,又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事物本身是孤立的、简单的,但事物与事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联系让事物丰富多彩。依然如朱自清笔下的“月色”,有了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叶子、零星的白花、荷塘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才有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荷塘月色”。
第三种方法是从多个方向、多个角度描绘事物。这需要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具有变通性”,“只有经过变通,思路向多角度发展”,才会“发现新的视角、新的观点、新的结果”⑧。学会变通,在多侧面中做出合理选择,作品自会写出深刻体验。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不仅观赏到了“荷塘月色”,还从虚处落笔联想到了采莲的事情。《采莲赋》里“嬉游的光景”《西洲曲》里“弄莲子”的情思,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学生借鉴这些表现丰富的方法写出的自媒体作品,才能深入人心。
除了表现丰富外,还要写出细腻。细腻指情感,媒介是细节描写。舒明月的《大师们的写作课——好文笔是读出来的》提到的实例可以借鉴。如在“各种普通食物最好吃的时刻”一节中,作者选取了汪曾祺《安乐居》中酒客吃兔头、张春《各种普通食物最好吃的时刻》中吃鸭脖的情节,这些细腻描写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吃兔头的章法——吃得有序,吃得干净——让人眼前一亮,鸭脖子吃得不仅有序,还很精细。虽然说不出怎样的震撼,但细腻是深入人心的。
其次,中学生在自媒体写作中要展现优秀的思维品质。思维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如杜威所说,思维是依据观察到的事物或已有经验通过连贯的思考进而推断出新的信念的思考过程。据此,不同人有不同的认识智慧、认识能力。这种认识的不同特点与差异就是思维品质。如果一个人拥有优秀的思维品质,那么写作将有更深刻的思想认识。
中学生在自媒体写作时要展现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独创性。思维的深刻性涉及思维的广度、深度和难度。思维的广度指对事物和问题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分析与综合。如中学生要对“团员大学习”“学些强国”等学习活动进行评论,就要从学习的目的、内容、意义、作用、主题、主体等多个角度思考。思维的深度主要指能透过表象看本质,分析原因,推想结果。如对学习的思考:学习是表象,改变是本质;不学、惰学、敷衍学是加强学习的原因;主动学、深入学、实践学是学习活动追求的结果。思维的难度在于判断、推理的逻辑性、合理性。观点和见解要经得住拷问与推敲。思维的批判性是批判性思维的外显。所谓批判性思维指的是一种经过质疑、假说、验证而得出新的认知的思考过程,需要中学生敢于质疑、勇于验证、书写新知。思维的独创性是思维活动的创造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思维的创造性可以帮助中学生发现具有启发性的观点。有了深刻性、批判性、独创性,中学生的自媒体作品才有生命力。
中学生要在传统阅读与写作训练的主阵地上,用我国优秀的写作传统、古今中外书写真实的写作理念、课程纲要与课程标准武装头脑,在课文阅读和写作训练中进行“求真”“求新”“求深”的自媒体写作实践,写出具有独特体验和思考的自媒体作品。
注释:
①③④叶圣陶.落花水面皆文章/叶圣陶谈写作[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7:68,55,57,28.
②魏小娜.真实写作教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7.
⑤⑥⑦李寰英.快乐写作[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76,76,67.
⑧阿坦野.新媒体写作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20.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落花水面皆文章/叶圣陶谈写作[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7.
[2]魏小娜.真实写作教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李寰英.快乐写作[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4]阿坦野.新媒体写作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