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本课选自鲁教版高二选修《史记》第二单元自读文本。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义薄云天”,重在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中“义”的思想。“义为天下合宜之理,道为天下通行之路”。义的内涵很多,程婴、公孙杵臼的知恩图报、忍辱负重、以死相许是义;信陵君的急人之危、先公后私是义;侯嬴、朱亥的“士为知己者死”更是义。同样的,管仲、鲍叔牙之间那种相知、相交更是义。特别是鲍叔牙身上那种知贤、荐贤、让贤,那种忘掉自我,关爱社会,关爱国家的高尚情操更是义的一种集中体现。这也正是《管鲍之交》这一课所要传递给学生的重要内容。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到了高二下学期,必修五冊均已学完,到了选修。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文言字词和各种文言现象可以说已经不是难点了。与其老师夸夸其谈还不如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掌握,这样效果会更好。故,课堂之上,文言字词不再作为一个单独的环节拿出来带领学生去解决,而是把重点放到文章的解读和思想的升华上去。本单元的中心是“义薄云天”,对于“义”很多同学知识处于一种模糊的认识状态,大体上任务“义气”就是“义”的核心。梁山好汉往往成为他们心目中义的集中体现,而关羽关云长则成为“义”的化身,这其实是把“义”的理解给狭义化了。“义为天下合宜之理,道为天下通行之路”,“义”的内涵远远大出同学们所认识的范畴。所以,在课堂上我的重点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自己体会文章的内涵,体会友谊的真谛,引导学生将“义”的层面提升上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无论在哪个学段都应该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当然,从接受主体和创作主体的角度考虑,我们更应该知人论世,去走进本文的作者,去发现太史公写作本文的出发点。授之以渔,方法往往大于结果,让学生一通百通,从而给学生一个更深的认识。
【教学目标】1.初读文章,掌握文意(思) 2.深入研读,认知文(道)理 3.知人论世,感悟文思(想)
【教学重点】1.深入研读,认知文(道)理 2.知人论世,感悟文思(想)
【教学难点】1.知人论世,感悟文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高山流水》换面+音乐。
那位同学能够给我们讲讲课前老师放的这首曲子的故事啊?
伯乐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巍巍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是啊,这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传世之曲啊。知音之交也就成为人们所向往的能够心灵相通的朋友的代名词了。我们经常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可见知己难求啊,方其难求而愈显珍贵。所以,钟子期死后,俞伯牙再不复操琴。同学们除了伯牙子期这样的知音之交,你还能说出几个流传千古的相知相交的典故吗?
(刎颈之交、生死之交、忘年之交、鸡黍之交、胶漆之交、舍命之交、管鲍之交)
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管鲍的故事,去看看他们的二人世界。
二、整体感知
现在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句读,三分钟后找同学来范读文章。
生:个读(点评纠错)
现在给同学们3分钟时间结合注释,理解文意,看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大意?
这句话中要包括(了解、功业、称赞)三个词语。
生:概括
例:鲍叔牙了解管仲并举荐他,使他为国建立功业,从而也使自己得到天下人的称赞。
那么在文中与板书上这三个词语相照应的字应该是那几个?(“知、多”【板书】)
三、深入研究
功业不好找吗?管仲之所以建立功业即有外界的原因又有自身的原因,文中最能体现其自身原因的一个字是那一个?(“贤”【板书】)
被鲍叔牙认为贤的管仲建立了怎样的功业?请用文中一句话做答!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谁能给大家翻译一下这句话(“九、一“【板书】)
例: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齐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啊。
可见管仲确实是贤人一枚啊。显然这句话是用侧面烘托的手法,用管仲任政以后齐国的强大来突出管仲的贤。其实管仲的贤更体现在他的施政上,有这样几句话我们是耳熟能详的。同学们请看: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贵轻重,慎权衡”。
用现在的话解释这三句话就是“发展是硬道理”“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稳步推进社会主义向前发展”。同学们,管仲的施政方略放到现在都不过时,足见其贤啊!这么贤能的人如果没有鲍叔牙,他会出于一个什么样的境地?用文中一个字作答(“囚”【板书】)
也正因如此,管仲在取得功业以后又是如何评价鲍叔牙的啊?(“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读文章第二段,看除了“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这句话中的“知”,这段中还用几个知?
生:五知
这四知分别针对管仲的那些事来的呢?
(与鲍叔贾、为鲍叔谋事、三仕三见逐于君、三战三走、幽囚受辱)
这几件事如果换做一般人会怎么看管仲?
(贪 愚 不肖 怯 无耻)
而鲍叔有事怎么认为的呢?
(贫 时不利 不遭时 孝 有大志)
由此可见,鲍叔牙是真正能够了解管仲的人他能包容对方的缺点,这叫“不计小节”。他能救济朋友的危难,这叫“患难与共”。他能够真心欣赏朋友的才才华,了解朋友的内心,这叫“高山流水”。
鲍叔牙在举荐了这么有才的管仲之后,是不是身份更显高贵了?(不,“以身下之”)
有这点可以看出,鲍叔牙举荐管仲得益的不是自己而是谁?(齐国)
可以说鲍叔牙知贤、荐贤然后让贤,完全是忘掉自我,关爱社会,关爱国家的角度上考虑的。他不仅具有崇高的人格,同时更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也正因如此,司马迁借世人之口对他做出了怎样的评价?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四、知人论世
能有鲍叔牙这样的朋友,管仲真是幸运啊。司马迁写史记,后人评价他“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结合他的经历,大家试想一下,当年一盏孤灯下司马迁写到此处,内心会用怎样的感触?看大屏幕读这段文字。
“太史遭刑,不能自赎,交游莫救,故作此传,寄意独深,使当时有知管仲之鲍子知之,或可劝君解免。多鲍叔之知人,情见乎辞矣。故落笔时,有不胜望古遥集之悲,反复抑扬,又有笔欲住而意不住之妙。”(清·李晚芳《读史管见》)
同样是身陷囹圄,生死边缘,若论罪过,司马迁只是多说了一句话而已,而管仲却是射了小白一箭啊!没有人站出来给司马迁说话,而鲍叔却能挺身而出举荐贤能。本文虽出自《管晏列传》,但重点却写的是鲍叔牙,可见司马迁是多么的羡慕管仲而仰慕鲍叔了。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很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显于后世也。”(《报任安书》)
我想这私心之中肯定有对像“管鲍之交”这样朋友的无限向往吧。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知己难求,唯其难求方显珍贵。愿同学们在人生道路上都能有多一些知心的朋友。
附:板书设計
【课后反思】
《管鲍之交》出自鲁教版先修《史记》第二单元“义薄云天”。本册设置在高二下学期学习,重在树立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所以我在授课设计时设置了四个环节,层层递进,以期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授课效果来看,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
环节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用《高山流水》的曲子+国画《高山流水》,课前播放,创设情境,学生沉浸在古典音乐与国画所营造的氛围之中。
环节二:初读文章,掌握文意。这个环节就是让学以读为中心,不拘形式地读课文3—4遍,并能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理解文章的大体意思。
环节三:深入研读,认知文理。本文貌似讲的友谊,当然友谊是必须要讲透彻,但只讲友谊明显不够深入,更深入的应该是与本单元的主题“义薄云天”相吻合,也就是将文章中心有朋友的情谊升华到“义”这个更深的层面上来。为此我以管仲的功业→功成后管仲对鲍叔的评价→鲍叔的处境→世人对鲍叔的称赞,这样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向“义”的层面上贴近,最终使学生豁然开朗,深刻地体会到了鲍叔身上那种忘掉自我,关爱社会,关爱国家的高尚节操。效果良好!
环节四:知人论世,感悟文思。这就是从接受主体和创作主体两方面去认识作者司马迁的创作出发点了。最终能够以意逆志,让学生深切体会司马迁的不幸之中的期许,从而使学生升华自己,从而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个环节我主要引用了清·李晚芳的《读史管见》中的一段话,和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一句话来讲解。因为有前人的解读,和司马迁自己的论述,所以学生也能很好的接受。
翟兴涛,山东省商河县商河弘德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