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症下药与对因治疗

2019-12-25 07:01刘卓军
中关村 2019年12期
关键词:明白人在实践中针对性

刘卓军

有问题,不怕。怕也没用!如果相应的问题绕不过去,就要勇敢理性地去面对。事实上,没有问题,也就没有了生活、没有了生命。根本的是要想出办法去解决问题。面对挑战,有时会听到“方法总比问题多”的乐观声音。果真如此,那么选什么样的方法更好一些?这本身当然也是个问题。通常,无论是直接应用已有方法,还是在已有方法的基础上集成出相应的综合方法,甚或是提出全新的方法,都需要有针对性,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否则,所选用的方法,其有效性就会成为新的问题。

人们常说的要“对症下药”就是這个含义,实践中,“有的放矢”的原则被具有理性的人与机构普遍遵循着,这是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的体现。尽管如此,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以及在一个问题解决了的同时又造成了新问题的所谓“治一经,损一经”的现象还是反复出现。让人们无法摆脱这种困惑的影响因素很多、很复杂。其中,关于“针对性”具有不同层次特征的认识不充分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对症下药”当然是对的,是第一步,是对“针对性”的表层认识,向前再迈一步,“对因治疗”才能进一步反映出对“针对性”的深层次的理解。这里不是在咬文嚼字,而是在试着做如何才能做到由表及里的逻辑分析。

以医生看病为例,总有医术高低、医效好坏的区别。“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往往是对庸医,甚至是延伸到各个行业,对负有一定责任、拥有一定权力而能力差水平低的人的一种挖苦和鞭笞。这当然不是对“对症下药”的否定,而是表达着一种观点,要想成为一个好医生,单纯的“对症下药”是不够的,还要再下大的气力,充分分析症状和症候背后的深层原因系统施治,做到“对因治疗”。道理上讲,由“对症下药”到“对因治疗”是明显具有价值的追求,然而在实践中要想真正做到位,决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即便是一个好的理念,包括“对因治疗”,也要经常讲、反复讲。只有这样,理念才能被普遍理解、自觉接受,真正成为指导人们实践的指南,真正有助于实现从“对症下药”走向“对因治疗”的提升。

新技术的发展和新产品、新行业、新业态模式的涌现必然会伴随产生出大量的(新)问题。为了有效应对新老问题的挑战,提高人的“对因治疗”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更加显得异常必要和重要。前不久,一个投资机构的高管发给我关于一个项目的简要描述,征询有否进行投资的价值?我想这个机构一定是在有一搭无一搭地向我咨询,否则,这种方式无助于他们的投资决策。输入给我的信息如此之少,不但我发表不了“对因治疗”的建议,甚至也很难说出“对症下药”的看法。于我来说,根本提不出什么有深度的建议来,除非是不负责任。于这个投资机构来说,做这类无用功,多少让人惊讶,难以理解。

办任何事情,解决任何难题,提倡“对症下药”肯定比“漫无目标”要好,但更高的层次是“对因治疗”。这个理念和认识应当是会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的,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当事人和主体准备亲自披挂上阵的,自己一定要有能力;如果自己能力不佳或精力不济,而事情又必须办时,可以找人,但需要找能人、找明白人。从国足差强人意的表现可以感悟出许多:里皮肯定是足球(训练)能人,但他可能还不是个明白人,至少近8年的时间他也没能对中国足球环境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我们作为普通“观众”绝非嫌事不够大,也绝非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是时候开始“由‘对症下药走向‘对因治疗”的范围广泛的反思了。决策者、球员、足球管理和训练机构,甚至热心的观众都应参与这场反思。

凡大事的解决,总需要有周期有投入,需要整合多方资源。做到“对因治疗”,当事主体最为关键,对于什么是“症”,什么是“因”必须有足够的认识,当然,这也不够,还要在实践中理性施治,但认识是起点,没有好的起点,后续的事更难处置。

由“对症下药”走向“对因治疗”或许是变化节奏快速的社会应普遍提倡的。

猜你喜欢
明白人在实践中针对性
在实践中理解和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
应时而著,为事而作——议论要有针对性
学会“针对性”写作
有的放矢,始得鲜明——议论要有针对性
“解疙瘩”调解室:居民身边的“法律明白人”
做个明白人
在实践中探索教师教育课程改革
科技离不开“明白人”
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在实践中的应用分析
在学习中进步 在实践中成长